漢唐盛世?王朔告訴你真相:人民並不幸福

墨飛說文史 2024-03-27 10:37:11

王朔,備受尊崇的小說家和劇本創作者,他筆下的作品如《動物凶猛》以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書籍贏得了廣泛好評並成爲暢銷佳作。特別是在1988年,隨著王朔聲名鵲起,那一年被特別稱作“王朔年”,標志著他在文學界的顯著影響。

他的言辭犀利,不亞于其筆下的文字。每當提及漢唐的繁榮時期,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實際上,那個時代的民衆並沒有享受到幸福,因此,從他的角度來評價,漢唐並不能被視作真正的盛世。

軍旅生涯

在盛唐時期,民衆的生活並非盡如人意,反而充滿了苦難。一旦他們踏入戰場,便意味著終身服役,被征調至邊疆參與無休止的戰鬥。曆史上的將領和丞相,他們的下落又如何呢?他們往往遭到滅門之禍,命運淒涼。因此,我對那些將唐朝稱爲黃金時代的看法表示難以理解。

王朔在探討唐朝時,提醒我們不能僅通過詩歌和文學作品來回顧曆史,不能把唐朝理想化爲一個完美無瑕的時代。他強調我們應該關注反映民間疾苦、尤其是女性哀愁的詩歌——閨怨詩,從而理解當時社會人們所承受的痛苦。他指出,唐朝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巅峰背後是無數士兵的血淚犧牲,實行的是近乎全民皆兵的制度,說明國家對軍事力量的依賴,也反映出普通民衆生活的艱辛。因此,盡管表面光鮮亮麗,但普通百姓的生活並非如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幸福。

人口驟減

在漢武帝時期,爲對抗匈奴,政府組織了大規模軍事行動,導致兵力大幅調動。軍隊由五十萬步兵和十萬騎兵構成,加上大量後勤人員,動員了大量適齡男性。這次北伐使得國家人口從三千數百萬驟減至一千五百萬,幾乎減少了一半。

在古代,兵役通常持續終身,士兵若戰死或被俘,其家族會受到連累,遭受奴役和流離失所的苦楚。如果士兵陣亡,家屬不僅悲痛欲絕,還無法見到亡者最後一面的悲痛無以複加。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已經是個驚人的數字,可以媲美武則天統治時期的全中國人口。當時全國最多也就兩千萬人,但那已然是一個世界大國的底蘊,而且那時的疆域,甚至比如今還要遼闊。

在漢武帝統治下,實施的征兵政策被認爲極端殘酷,它要求士兵服役至死方休,而如果士兵被俘,其家庭也會受罰。這種苛刻的制度使得國家人口因爲戰爭的持續消耗而瀕臨枯竭。因此,王朔對漢武帝采取的這種冷酷無情的手段和政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人民幸福即盛世

當我們評價曆史上的某個朝代是否爲盛世,不能僅僅依賴于刻板的曆史印象。真正的判斷標准應該基于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水平。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真正能稱得上是大治的時期寥寥可數,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以及清初的康乾之治。然而,這些黃金歲月累計也不過五百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五百年裏,古代人民可能體驗了一段較爲安定且有尊嚴的生活,但在其他漫長的歲月裏,民衆常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法享受到幸福和安甯的生活。

在王朔看來,文化興盛和經濟進步固然重要,但更加核心的議題是人們生活的品質和福祉。他主張曆史的評價不應單純基于國家在某一朝代所達致的成就,而應深入探討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升。因此,對于曆史上男性被期許終生奔赴戰場,如漢唐時期的軍事擴張主義,他持批判態度,認爲這並非衡量一個時代價值的唯一標准。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