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言網語”講述文物,《奇“喵”博物館》找到了趣解曆史的新方法

傳媒內參 2024-02-28 22:14:34

主編溫靜導讀:看《奇“喵”博物館》,會生出一種看小品和脫口秀類似的輕松體驗,這得益于節目在科普文物的基礎上,在視角、文案、結構等上下足了功夫,把趣味性做到了極致,這也讓文物與普通人的距離又近了一步,這背後是節目品質的有力支撐。

來源:CMNC—主編溫靜

文/劉松林

“宇宙的盡頭是編制”“榜一大哥”“網紅産品”“大IP”“雞娃”......

提起文物,不少觀衆可能想到的是博物館內嚴肅深沉的展品,而在最近的一檔節目中,幾千年前的文物,在幽默诙諧的語言描述中褪去了肅穆,勾畫出一種別致的畫風。

2024年2月25日、26日,由湖南廣電風芒文博工作室制作的6集文博節目《奇“喵”博物館》在風芒、芒果TV播出。節目以狸貓視角串聯構建文物故事,用生動風趣的視聽語言,營造了一場遊曆湘楚曆史的“奇喵”之旅。

1

用“網言網語”趣解文物故事

如何用節目去講訴文物故事,市場上有過很多解法,硬核科普的方式,顯得穩重但少靈氣;戶外探秘的形式,有代入性但難擺脫設計感。

讓人欣喜的是,《奇“喵”博物館》找到了新路徑——節目在把握文物嚴肅性與表達娛樂性的平衡基礎上,試圖最大程度展現出趣味性,讓觀衆在輕松愉悅的觀看體驗中學習到有價值的文博知識,助推普通觀衆對文博的興趣養成。

這種“趣味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在視角上,《奇“喵”博物館》通過從馬王堆出土文物狸貓紋漆食盤上,提取的中國最早的貓的視覺圖像狸貓爲創意文化符號, 以它的視角來串聯構建文物故事。第一期中,小狸貓是狸貓紋漆食盤的主人,與辛追夫人的主廚合力粉碎了侯爺的盜版計劃;第二期裏,小狸貓化身部落長老,主導了一場“全能之星”評選大賽,擬人的形式、可愛的形象讓節目的基調生動活潑。

在台本文案上,節目把莊重嚴肅的文物與俏皮的網絡流行語結合,在二者強烈的對沖中完成趣味性營造。“沒有什麽煩惱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尊嘟假嘟”“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等大量充滿網感的台詞、流行在年輕人中的“梗”,微妙穿插在故事講述中,增加著節目的幽默感和親近感。

在結構上,節目也借用小品中的“反轉”來制造笑點和輸出價值。第一期中,被偷了狸貓紋漆食盤的大廚眼看要失業,最後用發布新品的方式保住飯碗;第二期中,“全能之星”評選大賽上的“廢材”小白,在各個牛娃面前只會捏泥巴,結果恰恰因爲這項技能,他捏出的“八角星紋白陶盤”獲得了首領青睐,並獲得獎章,這個結果也側面反映了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雞娃”現象。這些合乎情節又出人意料的反轉,使得內容張弛有度,又很大程度增強了內容的趣味性。

看《奇“喵”博物館》,會生出一種看小品和脫口秀類似的輕松體驗,這得益于節目在科普文物的基礎上,在視角、文案、結構上下足了功夫,把趣味性做到了極致,這樣的巧思和付出,也進一步拉近了文物與普通人的距離,這背後是節目品質的有力支撐。

2

真人組合動畫,

在藝術融合中創新

一檔節目,是各種視聽要素結合的綜合體。文案、視角等決定節目的基礎調性,而內容機杼則體現在用什麽樣的模式來呈現。

《奇“喵”博物館》選擇用情景喜劇的形式來作爲節目表達主體,這種形式是十分討巧的,它的體裁特點,讓節目既能在講述文物中埋入更多笑點,解構文物的冰冷感,又能將文物的故事、信息,巧妙地帶出。

例如在第二期中,貓長老主持“全能之星”評選大賽,故事背景是湯家崗全能之星評選現場,一衆技能BUFF疊滿的牛娃和只會捏泥巴的小白對比,帶出了一堆笑點,也帶出了白陶工藝技術和原始的部落崇拜和祭祀文化。

而節目真人演員和動畫狸貓組合的方式,則做到了技術爲內容添彩,藝術融合出1+1大于2的效果。

節目中,狸貓上竄下跳、憨態可掬,動畫形態的狸貓與真人演員無縫演繹,不僅帶來觀看上的新奇感,也讓這個契合主題、靈動活潑的狸貓形象,成爲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視覺符號。

3

灑而不脫,

以輕松基調激發年輕人對文物熱情

節目做到活潑、生動不難,難的是天馬行空又不丟失主題,《奇“喵”博物館》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精心推敲了文物與網絡流行語的內在聯系,使二者實現了順暢融合,而非弄巧成拙。節目精准拿捏尺度,沒有讓人産生因爲戲谑而對文物輕慢的感覺,而是由衷生發出對文物的興趣。

每集的故事看似隨性,其實都緊緊圍繞要呈現的文物而延展,情景喜劇的背景也與曆史暗合。第一期以辛追夫人的生日派對展開,據記載,狸貓紋漆食盤的擁有者之一就是辛追夫人,她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夫人。故事最後,新品發布上的“君幸食”“君幸酒”字樣,便真實刻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七百余件精美餐具中。

每一期節目最後,還有真實文物的視頻和文字科普,並標注出了來源、朝代、材質等信息,將故事中的文物直觀呈現在觀衆面前,這也不失爲一個特別彩蛋。

可以看到,在已經進入藍海的文博節目賽道,《奇“喵”博物館》沒有宏大的敘事和巨細無遺的科普,而是選擇用輕盈的體量、強趣味性的風格,完成自我標識的建構,它如同一個橋梁,重視科普,更重視引導年輕人對文博的興趣和熱愛。

0 阅读:1

傳媒內參

簡介:速遞行業信息,對接行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