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原因:考古取得重大發現,難怪鄭國會遷到河南

諸史 2024-05-01 23:54:03

關于西周滅亡原因,史記中將之歸于周幽王,認爲周幽王荒淫無道導致國滅。但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將西周滅亡原因歸于周幽王等少數幾個“奸人”顯然不客觀,更是其他人推卸責任的行爲。

在中國曆史上,這種推卸責任的行爲屢見不鮮,乃至將王朝滅亡歸于“紅顔禍水”等,由此亦可見文人本色。

其實,西周滅亡非一時之過、非一人之罪,而是有一個衰亡過程,到周幽王時已積重難返。以考古發現的西周首都防線來說,若無重大改變,滅亡只是遲早之事!

現代考古印證曆史

史記記載:“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嚴允侵犯西周,國人深受其苦,作詩諷刺周懿王治國無能)。”因爲狄戎入侵,一度兵臨都城,導致周懿王遷都犬丘。《國語》也記載西周中期時,玁狁襲擾王畿。

周懿王的兒子周夷王,繼位之後想要扭轉局面,以至烹殺了齊哀公,但還是不能阻止王室衰落,越來越不能號令諸侯了,《史記·孔子世家》中就說“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

史書記載的內容,還缺少更直觀的感受,而現代考古發現讓人驚心動魄,西周在軍事上的確出現驚人的衰退。

在甯夏彭陽姚河塬遺址、甘肅崇信于家灣墓地、甘肅靈台白草坡墓地、靈台姚家河墓地等,都位于隴東的兵家之地,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西周早期,這些墓地器物豐富,反映當時西周實力強大,掌控了隴東;西周中期,位于隴東的周人遺址與墓葬急速減少,其中墓葬規格、出土情況、分布範圍等都相應衰減,反映出周人在隴東地區的衰退,已無力固守隴東。

上述考古顯然印證了西周中期衰亡的記載,但問題是:隴東既是進攻前線,又是京畿防禦陣線,因爲無論西周都城在豐鎬、還是在岐山周原,都距離甘肅靈台等地不遠,只有不到200公裏,所以隴東失守,就使得京畿岌岌可危,那麽西周會怎麽再建防線呢?

宗周防線面臨崩潰

當時,從隴東到關中平原,主要有兩條通道,即泾水河谷與千水河谷。需要說明的是,滅亡西周的西戎,史記等記載是分布在黃河上遊及甘肅西北部,主要還是通過這兩條河谷南下。

泾水河谷方面,近年考古發現的“西頭遺址”,是泾河流域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商周時期遺址,如今基本確定爲西周“豳師”所在,該遺址商周時期面積高達到200萬平方米,從商代晚期可一直延續到西周晚期。

相比泾水河谷,千水河谷更爲重要,因爲此地位于隴山與千山之間。西周晚期“逑鼎”銘文“蠢玁狁出捷于井阿”,而散氏盤銘文記載“井阿”在今天寶雞鳳翔一帶,緊鄰千隴谷地出口,玁狁攻擊井阿,顯然是想經千水河谷進入關中,同時可見西周晚期這條防線岌岌可危。

以周原考古看,西周都城應在宗周周原(周原遺址中有大量窖藏青銅器,應是匆忙之中埋下的,若非敵人突然攻破城池,何至于此),而通過千水河谷出口就能到達周原。因此,千水河谷不容有失,故而周人對此非常重視,在此部署了很多軍隊。但到西周晚期,宗周已經直接面對狄戎威脅了,已經沒有戰略空間。

更爲重要的是,千水河谷出口一帶,還涉及到一個周代重要封國——鄭國。過去,古人認爲“鄭地”在陝西渭南華縣,但從出土金文與考古材料來看,“鄭地”在今天鳳翔雍水北岸,也即千水河谷出口一帶。

搞清楚鄭國初封所在,再來看一段史料,就明白西周危險了。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將弟弟姬友封在鄭地;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鄭桓公感到危險,史伯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于是在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遷到洛水東部,就是春秋鄭國所在。

鄭國遷到東部,表明了兩件事:一是千水河谷防線非常危險,隨時可能會被攻破,故而鄭桓公想要離開;二是鄭國東遷必然導致千水河谷防線遭到進一步削弱,更便于狄戎打破防線。如此,背叛周幽王的鄭國,後來支持太子姬宜臼,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余論史書記載,因爲周幽王荒淫無道,導致衆叛親離,兼之申國、缯國勾結西戎,最終輕松攻破西周京城,滅亡了西周。

但從軍事角度看,西周千水河谷防線原本已經岌岌可危,而鄭國東遷更是削弱此地防守力量,必然會加劇這一行爲。

在這種情況下,千水河谷防線崩潰是遲早的事情,更別提還有申國、缯國作爲內應,從而可以讓狄戎更快的兵臨周原城下、以及攻破周原(估計也有內應配合狄戎)。事實上,鄭國東遷三年後,西周被狄戎滅國。

作爲亡國之君,周幽王必有亡國之罪,但他未必如史書所說的那麽荒淫無道,或許可以參考明朝崇祯皇帝。畢竟,岌岌可危的國勢,周幽王不可能看不到,而想要扭轉局面,就必然要遏制諸侯野心,損害諸侯、大臣的利益,這可能才是周幽王“荒淫無道”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甲馬飛騰壓隴東——金文所見西周王朝的西北經略》等

3 阅读:14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