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下:網絡騙局新變種,假“靳東”們依然批量制造的“愛情”陷阱

戴眼鏡的李老師 2024-05-07 13:01:07

近期,一種新型網絡詐騙手法引起了公衆和執法部門的關注。一些不法分子冒充知名演員靳東的身份,在社交平台上以戀愛爲名進行詐騙。據悉,這些詐騙者通過創建假賬號,利用靳東的照片和信息,與受害者建立情感聯系後,以各種理由誘導受害者彙款。

這種詐騙手法的關鍵在于利用公衆人物的信任度和影響力。靳東作爲廣受歡迎的演員,擁有大量粉絲,詐騙者通過模仿他的個人資料和照片,輕易獲得了受害者的信任。在建立了情感基礎後,詐騙者會編造如生意周轉、緊急醫療等理由,向受害者索要錢財。

網絡安全專家指出,這種詐騙手法的成功率相對較高,因爲它不僅利用了技術手段,還利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對愛情的渴望。專家提醒,公衆在網絡交友時需保持警惕,對于陌生人的突然熱情和請求應持謹慎態度。

目前,已有多名受害者報案,執法部門已經介入調查,並提醒公衆注意個人信息安全。同時,靳東的工作室也發表聲明,強調靳東本人不會通過任何社交平台進行金錢往來,提醒粉絲提高防範意識。此外,社交平台方面也面臨著加強監管的壓力。專家呼籲,社交平台應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識別並關閉這些虛假賬號,保護用戶的安全和利益。

在“假靳東事件”中,犯罪團夥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冒充明星身份,以談戀愛、應援、投資等名義騙取中老年女性的財産,對受害者造成情感傷害和實際財産損失。這一事件實則是一種網絡“殺豬盤”,騙子們通過利用不法手段搭建虛假賬號、僞造明星身份,利用精巧的聊天話術滿足網友的情感需求並逐步培養網友對“假靳東”的信任,最後假借“投資、公益、應援、戀愛”等各種名義引誘網友轉賬。

靳東本人對此事件做出回應,表達了對社交網絡管理混亂的擔憂,並指出需要思考中老年人的情感滿足需求與社會規則之間的平衡。心理專家表示,中老年人由于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多關注其精神需求,以減少被騙的風險。

“假靳東事件”背後暴露的不僅是網絡詐騙的問題,更是網絡審核與監管的缺陷。《互聯網用戶公衆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提到,惡意假冒、仿冒或者盜用組織機構及他人公衆賬號生産發布信息內容,屬違規行爲,同時,行爲人虛構自己是明星本人對受害人進行詐騙,使受害人産生錯誤認識並基于錯誤認識交付財物的,構成詐騙罪,同時這也是一種侵犯明星肖像權的行爲。

盡管明星在積極維權,平台方也在清理內容,但是“假靳東”們手段狡猾,用東哥、東弟,在名字裏加標點符號等文字遊戲的方式逃避平台規制。這也警示網絡平台必須與時俱進,練就“火眼金睛”的監管能力、完善監管體系。平台應對入駐主體資質證照進行審查,加強網絡內容審核,對虛假僞造賬號嚴厲打擊,及時清理違法違規信息、積極聯動執法機關消除違法違規行爲,擔當好把關人的角色,搭建預防詐騙的“防火牆”。

“假靳東”詐騙事件也提醒我們,除了監管部門需要持久發力以外,中老年網民群體的媒介素養提升也很重要。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此類問題的重視,有針對性地加強宣傳引導,尤其在老年群體中,要廣泛開展直播、短視頻等平台的防詐騙培訓,提升網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自我防範意識,通過核實網絡信息、多與家人溝通、及時報警求助等方式防止網絡詐騙的火苗持續蔓延,營造安全有序的網絡空間。

0 阅读:1

戴眼鏡的李老師

簡介:關注大魚號:戴眼鏡的李老師,讓我們帶上眼鏡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