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員被熊貓撲倒,“未受傷害”亦有反思價值|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4-25 03:40:16
過度萌化野生動物與專業人才不足,是動物園行業發展的重要挑戰。 ▲ 圖爲重慶動物園飼養的熊貓。圖/@重慶動物園 視頻截圖 文 | 周威

據媒體報道,4月23日,重慶動物園兩只大熊貓“渝可”和“渝愛”在進食過程中,追逐並撲倒了一名女飼養員。對此,該動物園發布公告,稱保育員放好食物後,引導“渝可”“渝愛”到食物投放點的過程中,兩只熊貓追逐保育員,導致保育員被撲倒。保育員未受到傷害,兩只熊貓也未受到影響。事發後,該園熊貓館已對後續的飼養操作做出明確要求,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乍一看,這似乎只是一件熊貓與保育員之間發生的日常小事,但如果深究就會發現,這一事件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動物園在管理層面的不足。

都知道,從事野生動物飼養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一旦野生動物失控,很容易對飼養人員造成傷害。2020年10月,上海野生動物園一名工作人員在猛獸區實施作業時,就遭到棕熊攻擊不幸身亡。

大熊貓看似憨態可掬,但也同樣是標准的熊科猛獸,對人的攻擊行爲也並不罕見。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2019年,全世界圈養大熊貓制造的傷人事件多達數十起,其中涉及工作人員的就有4起,兩起造成重傷,後果十分慘痛。

所以,這次事件中,飼養員和動物本身均安然無恙,這值得慶幸。但是,“未受到傷害”,並不意味著此事沒有反思價值。

首先,當下社會中“熊貓”刻板形象的傳播,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社會發展和傳播手段的進步,科學環保、善待動物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大熊貓、長江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形象已經家喻戶曉,並有了熊貓“圓滾滾”、江豚“街溜子”之類的“萌化”形象。

這種將熊貓等野生動物卡通化、人性化“包裝”的做法雖增加了珍稀動物的親和力,但也容易讓大衆産生特定野生動物“乖巧溫順”、可以像“寵物”一般親近的錯誤印象。

現實中,過度萌寵化的營銷,不僅容易造成公衆對熊貓攻擊性的忽視,也可能使一些動物園在日常管理上疏于防範。而從事熊貓飼養的工作人員如果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在面臨威脅時就可能不會作出果斷反應,這或許會釀成嚴重的安全事故。

其次,在飼養員等崗位的專業培養、崗位培訓管理的體系和制度建設上,相關方面也需加以完善。一個現實是,我國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體系中,相關專業的設置較少、起步晚。目前,我國只有“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等爲數不多專業與之相關,針對動物園的特定課程較少。

在很多動物園産業發達的國家,很早就有培養專業動物園飼養員的學曆教育專業。這些專業在日常教學中,會對相關理論和技能進行系統學習和實操訓練。這其中包括野生動物的飼養、環境豐容和行爲訓練、展示環境管理、安全管理和事故預防等內容。

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是一個行業能否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我國不少地區,由于相關行業發展快速、人員需求大,加之薪資待遇不高,因此,飼養員崗位人員來源較複雜,有著門檻低、流動性大、專業化程度不高等特點。這也是各種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伴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持續深入人心,動物園這一業態,已經成爲受衆面極廣的旅遊和科教消費業態。

因此,要想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飼養員日常工作流程的專業性,以及飼養員培養流程的專業化,有必要提上日程。而人們也期待,能夠看到一個更加規範、安全、科學的動物園産業。

撰稿 / 周威(科普作者)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李立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295
评论列表
  • 2024-04-25 13:55

    熊貓雖然是猛獸,但同棕熊、黑熊或者老虎不能相提並論。在棕熊、黑熊或者老虎的眼裏,人類就是食物;但在熊貓,尤其是圈養的熊貓眼裏,人類就像玩伴,當然存在體型和力量的差異,要提防受傷。一般圈養的熊貓,非被激怒的情況下,對人威脅性並不大。對熊貓的習性來講,熊貓並不喜歡主動攻擊人類,因爲沒有這個必要,又不能當食物,拿來吃

    披著夜色的狼 回覆:
    熊貓發情期可能會攻擊人的,受到驚嚇也可能咬人。有些跟飼養員玩沒輕沒重也會弄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