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平:遏制“水老虎”、擒拿“下山虎”的地下工程“武松”|勞動者之歌

新黃河 2024-05-02 17:51:02

“上山量山伴日月,入地測地鬥水災,唯有蠟炬多壯志,敢教隧道換新天。”這首言語铿锵的小詩,是李利平的人生格言。我國是世界上隧道建設規模和難度最大的國家,突水突泥和垮塌災害被稱爲隧道工程建設中的“水老虎”和“下山虎”,遏制“水老虎”、擒拿“下山虎”是隧道安全建造面臨的兩大“卡脖子”難題。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院長李利平作爲我國地下工程災害防控專家,就是專打“老虎”的“武松”。

給盾構機裝上“五官一腦”

實現地鐵與泉水和諧共生

日前,濟南地鐵4號線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作爲一條沿濟南東西向交通大動脈經十路敷設的地鐵線路,其核心保泉區間的基坑距離趵突泉、黑虎泉都在2公裏以內,屬于高敏感區,傳統的封堵材料擔心對泉水造成影響。接到這項任務時,李利平表示:“泉水是濟南的名片,泉水保護是民生大事,我們要用慎重的態度和紮實的技術保護泉水,支撐地鐵建設。”

自2017年起,李利平致力于泉域地鐵安全建造和保泉技術研究,他走遍了濟南地鐵每個角落,探究泉水成因。經過長期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與山東軌道交通研究院深度融合,先後成功研發了盾構搭載地質預報、地層感知、氣體檢測、滾刀監測和同步注漿檢測系統智能裝備。這相當于爲盾構機裝上了“眼睛——地層透視,耳朵——聽聲辨位,鼻子——嗅氣聞險,神經——靈敏觸覺,體檢器——精准號脈”,“五官一腦”高端智能盾構裝備整體搭載到全世界首台“智慧一號”盾構機,成爲盾構隧道智能建造“利器”。同時,他還帶領團隊研發了新型綠色SIS抗動水封堵材料,實現了地鐵建設與泉水保護的和諧共生。

不僅僅是在濟南,在雪域之巅,李利平克服高原、高寒、高海拔等惡劣環境,率隊矢志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程的標志性工程——CZ鐵路;在海灣深處,李利平潛心海底隧道智能建造技術,領銜攻堅我國最長海底道路隧道——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在橫斷邊陲,李利平參與攻堅香爐山隧洞“上甘嶺”,持續奮戰國家重大水利十大標志性之首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圍繞隧道突水突泥和垮塌控制難題,他長期堅守湖北、重慶、四川等艱難山區工程建設一線,服務20余個省市上百條國家重難點隧道工程,在地下工程災害防治領域起到了重要引領示範作用。

長期紮根戈壁雪山

攻克世界隧道建設防控難題

2023年1月的色季拉山暴雪紛飛,山上多次發生大規模雪崩。李利平回憶,爲了完成工程試驗,他和他的團隊正在此參與CZ鐵路建設,需要多次翻越海拔4738米的色季拉山,其中有一次最大雪深超5米,被困三天三夜才得以脫困。“當地交通線經常被泥石流、雪崩等災害阻斷,正因爲此,我們參與的鐵路工程才意義重大,將極大地改善當地的交通狀況。”李利平說。

自2009年始,李利平就開始了他的“打虎之路”。他立足突破突水突泥的機理和計算方法,科學掌握“水老虎”秉性,自主研發的HazE災變分析軟件打破了國際封鎖。通過大量科學實驗和工程測試,發明了光纖微震突水專用監測儀,形成了專治“水老虎”的監測預警方法和風險調控機制,“全過程模擬與監測預警技術”成爲高風險隧道指導性方法,爲艱險山區高風險隧道安全建設保駕護航。同時,李利平團隊成員紮根戈壁灘深處,克服高溫40℃、低溫-30℃的艱苦惡劣環境,以戈壁灘搓板路月均磨損2條車胎的高強度持續攻關下,發現了專克“下山虎”的有效預警信息源,形成了災害監測預警方法和錨固智能設計技術,實現了垮塌防控智能化轉型,攻克了世界最大規模雙向八車道隧道群垮塌災害防控難題。

除了是一名科研人員,李利平還有一重身份是山東大學的教師。從“課堂”到“人生講堂”,從“實驗室”到“施工現場”,他鼓勵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帶領青年教師團隊打造地下工程智能建造産教融合的“山大範式”。在湖北三峽翻壩高速公路,李利平獨步58公裏翻山越嶺深度勘探地形,多次冒著危險潛入地下溶洞;四川成蘭鐵路躍龍門隧道工程建設中,李利平帶領團隊堅守5年,曆經大小地震上百次。

面對艱巨繁重的工程難題,李利平深度紮根國家新基建,勇做地下工程安全建設的守衛者,用“義不容辭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書寫著“不負韶華,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新篇章。

記者:楊雯雯 編輯:曹夢佳 校對:湯琪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