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産黨人反腐倡廉,何須學習于成龍,應向毛主席等偉人對標看齊

京都聞道閣 2024-03-15 13:06:47

文丨吳剛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公者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注定會在人民心中永生!由此,我想到,今天共産黨人反腐倡廉,何須學習一代廉吏于成龍,只需向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對標看齊就行。尤其是黨的每名黨員、每名幹部,特別是每名領導幹部,如果都能夠對標毛、周、朱,何愁黨風不正,幹部不廉。而那些千方百計使自己的子女先富起來的私者和貪官們,則只能在人民心目中被憤恨,被釘到曆史和人民心中的恥辱柱上。

——題記

40集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依據于成龍真實的爲官經曆,藝術地再現了他勤苦樸素、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政績卓越的從政生涯,成功塑造了于成龍勤政廉政的藝術形象,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曆史劇。該劇前些年在央視首播後,引來社會的廣泛贊譽和好評。

順治十八年,大清江山初定,人才極缺。順治和康親王正爲此事焦慮,八歲的玄烨(康熙)在一旁出主意:“何不下诏書將前朝中榜的舉子招來,爲我大清所用呢!”

前朝副榜貢生于成龍曾因父親年邁需要照顧,沒有出去做官。皇子的這句話,卻讓已經45歲的他典房賣地,淚別了老母、妻兒,遠赴廣西柳州羅城上任知縣一職。從此,于成龍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他曆任知州、知府、道台、臬台、藩台、巡撫、總督等要職,其間幾經坎坷,備嘗艱辛,而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龍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爲官一任,他給百姓們留下了清廉正氣的背影,康熙皇帝稱其爲“今時天下廉吏第一”。

于個人而言,廉潔是約束自身言行的准繩;于國家而言,廉潔是維系長治久安的保障。古往今來,凡是清官賢令,多是廉潔自律,克己奉公,講原則,不逾矩,牢牢守住自己的廉潔底線。

40集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反映出的清廉官員的爲官之道,凝結的是千百年久經淬煉的智慧,時至今日依然十分值得借鑒和學習。

我認爲,我們共産黨人反腐倡廉,何須學習于成龍,應向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偉人對標看齊!

近幾天,翻閱了數十份資料,都披露了人民共和國最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偉人的遺産數目,令人感慨萬千,遐思無限。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偉人均于1976年逝世。那一年的中國,可謂多事之秋,諸多奇異現象真有那麽點天人感應之兆。東北忽降百年罕見的大面積隕石雨,在那些衆多天外來客中,有三塊特別巨大,並且是依次落下;緊靠北京的唐山市區突發同樣百年罕見的大地震,死亡人數達24萬。自然現象如此令人驚駭,人民共和國也是噩耗連連,這年的元月周恩來總理逝世,七月朱德委員長逝世,九月毛澤東主席逝世。接二連三的災難與恐慌一時間籠罩神州大地,給人民共和國及其子民帶來了難以言說的感情悲傷與心理壓力。

毛周朱三位偉人彼此間年齡相差十歲左右,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共和國的最主要締造者,竟那麽巧合地在一年之內相繼逝世。三位偉人的幾乎同時離世,實話說,對那時刻的中國所産生的巨大沖擊波是外人難以想象的。共和國大廈遽然失去最重要的三個棟梁,猶如奔流的江河突然失砥柱,整個國家似乎眨眼間沒有了最可信賴的依托。幾乎所有人都陷入悲傷與擔憂之中。

然而,1949年10月1日誕生的人民中國,是在三位偉人的攜手努力下精心打造起來的,它具有鋼鐵般堅毅頑強的內力,足可以使它雖難免要經曆陣痛但很快就會沿著三位偉人開拓的道路豪邁前進。僅僅是短暫的悲傷與擔憂過後,共和國的巨輪便在毛周朱開辟的航道上再度揚帆起航了。

毛周朱逝世後,身邊工作人員在整理其遺産遺物時,心酸而感動地發現,他們雖然身居黨和國家的最巅峰,爲新中國的建立與建設做出的貢獻居功至偉,可他們的遺産遺物卻寒酸得令人詫異。他們沒有房産以資親屬,沒有金銀珠寶字畫惠及子孫,更沒有巨額存款確保子孫後代永遠位列富貴人群之中。毛澤東留下的存款僅有五百多元,朱德的存款只有兩萬元,周恩來得存款四千余元。三位偉人的存款加在一起不足三萬元。而那時候在國企工作的一般夫妻,自建國後截止到1976年,差不多每個家庭的積蓄也在三五萬元左右。

令人感佩的是,毛周朱三人這點極其有限的存款,都沒按照傳統做法全部留給自己的家人,而是一絲不留地全部委托身邊工作人員爲他們繳了平生最後一次黨費。

三位偉人的職位與存款以及他們對身後全部存款的處理辦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前無古人,恐怕很難再有多少後來者。

毛主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的吃的花的。可是。要是我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吃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麽治理呢?”他希望從自身做好,給下面的人帶個好頭,人人都能夠廉潔自律。

衆所周知,毛主席的廉潔是出了名的,甚至可以說到了“苛刻”的程度。他外出視察的時候,從來不要當地政府接待,總是把自己能帶的生活用品都帶上,大到毛巾被褥,小到牙刷,火柴,一貫如此。他還給身邊的工作人員定了兩條原則:一是凡是他需要的東西,托當地辦的,必須付錢。二是不得用任何名義向地方要東西不付錢。

還有一次,甘肅一個生産大隊的社員們給毛主席寄去了一箱他們自己種的蘋果,讓主席和他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不久,他們就收到中央辦公廳的一封來信和44.82元錢,錢是毛主席親自交代寄送的。信中說:“中央早有明文規定,不收受群衆禮物,請以後不要再送,現彙去人民幣44.82元,請查收。”

毛主席很喜歡喝茶,他在地方上吃飯、住宿要交錢交票,在人民大會堂開會喝茶,也會和其他人一樣交茶水錢,絕不搞例外,搞特殊。

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但是它們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毛主席貴爲國家領袖,卻以身作則,將“廉潔自律”做到了極致,偉人的魅力,可見一斑!

周恩來總理的道德風範,時至今日依然有無數黨內外國內外的人們敬仰著緬懷著。他高尚的人格,偉大的品質,卓越的能力,無私的美德,與毛澤東一樣贏得了曆史和人民的永遠尊重。

周恩來在中共黨內,一直生活在核心領導層裏。他是朱老總的入黨介紹人,盡管他小朱老總一輪,可這絲毫不影響他與老總之間親如兄弟般的戰友情兄弟義。在早期中共黨內,他的地位一直在毛澤東之上,直到遵義會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內,他依然是毛澤東軍事上的領導者。

周恩來爲人謙和,寬容大度,人品貴重,極具親和力與感召力。中共黨內有了他,多少在別人看起來難以化解的糾紛只要經他輕輕撥動,很快就會煙消雲散,霓光重現。他和朱德一樣都是毛澤東成爲全黨全軍領袖後最得力的戰友與助手,在中國革命史上的位置舉足輕重,缺一不可。

周恩來終生沒有子女,建國後身居政府總理高位,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奉獻給了自己的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他的工作日志上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只要國家需要的地方就有周恩來匆忙的身影。作爲新成立的共和國總理,諸多政務千頭萬緒,他的擔子可謂重若千斤,可他總是精神飽滿,滿懷信心有條不紊地去一一從容處理。他被毛澤東特批住在西花廳,工作生活合署使用。爲了黨和國家的建設事業,他殚精竭慮,鞠躬盡瘁,卻從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他的工資從沒有交給妻子鄧穎超,同毛澤東一樣交由工作人員保存。他的日常生活簡單而樸實,從未有絲毫的特殊化。不管爲黨和國家的事業如何辛勤勞作,他從不貪占國家一分錢,自己家庭裏的所有費用,一概由工資支付。

他和鄧穎超撫養了不少烈士遺孤,家庭開支繁重,可他們夫婦二人總是把有限的工資合理花在最佳處。周恩來的外事活動頻繁,出入交際場合,作爲一國總理總是要有莊重得體衣著的。他的那套最能展示他儀表風範的中山裝,凡常時總是深鎖衣櫃,只有接見外賓時才能著身。有時候由于公務過于繁忙,他來不及換下衣服就要伏案工作,爲了不使衣袖與桌面摩擦致破,他特意囑托鄧穎超做了一副套袖戴在袖頭上。周恩來的這些細微動作看似不經意,卻從反面襯托出了他偉岸高大的形象和艱苦樸素的一貫作風。

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在全黨高級領導中率先不吃肉蛋,周恩來第一個響應。繁忙的工作,高強度的付出,無時不在消耗著他的體力精力,可他總是以身作則,把自己的工作高高擺在第一位,把自身的營養甚至正常生活需要置之腦後。

周恩來夫婦兩人的工資除了他們日常生活開支外,大部分都用在了烈士遺骨和身邊工作人員身上。他去世後,僅余幾千元的存款,絕不是他只能有這麽多,而是他都用在了他關懷的人身上。周總理也沒有屬于自己的私産,他居住的西花廳在他和鄧穎超去世後之後完好交給了國家。周恩來總理實在是質本潔來還潔去,一生清白留人間。

朱德委員長,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中德高望重。這是一個被黨內軍內外公認的人民軍隊第一軍人,他一生經曆非凡,人格閃耀。

早年他懷抱救國之志從家鄉四川奔赴雲南,投考雲南講武堂完成制定學業,畢業後就跟著近代著名愛國將軍蔡锷出生入死,效命推翻封建反動統治的沙場。他屢立戰功,威名一方,是年輕有爲的滇軍名將。

爲了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他放棄俸祿優厚的現實高官不做,拒絕四川軍閥楊森許給的師長位置不幹,順江而下,直奔上海尋求心目中的救國真理。由于出身舊軍閥,中國共産黨的總書記陳獨秀對他頗有看法並將之拒之門外。最後他以四十多歲的年齡遠赴歐勤工儉學,在那裏由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嶄新革命生涯。

朱德在中國共産黨早期的武裝鬥爭中,同毛澤東一樣享譽全中國,震撼全世界。朱毛紅軍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第一支真正革命武裝,他們建立的井岡山根據地是中國共産黨人開辟的第一塊紅色根據地,朱毛紅軍是當時中國反動統治者聞風喪膽的最主要紅色武裝力量。可以說,沒有毛澤東朱德,中國共産黨人領導的紅色革命就不可能有以後的迅速發展壯大,更沒有以後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業績。曆史在許多重大關頭,偉大曆史人物所起的巨大作用直接引領著曆史的走向,決定著革命最終的勝敗。

朱德出身在貧苦的農民家庭,他自小就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他一生樸實無華,盡管位居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人也始終保持這一本色。由于他一貫生活樸素,衣著打扮言談舉止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與親和力,也使得他在敵人猝不及防打進司令部時刻,只一句“我是夥夫”就輕易騙過敵人化險爲夷。

朱德的艱苦樸素和在人民軍隊早期的革命實踐中爲他贏得了巨大而名副其實的聲譽,他是萬衆敬仰當之無愧的紅軍之父。他的堅毅沉著,寬容大度,沉著冷靜,與官兵同甘共苦,在軍內外廣爲人知,備受大家愛戴。長征途中,他與士兵甘苦與共,在極度困難的日子裏面,他親自帶領後勤人員辨識采挖可吃的野菜,爲大家最終走出草地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張國焘挾持他南下途中,他不畏張的強暴與倒行逆施,機智勇敢地與其作堅決鬥爭。在張國焘無端斷絕對他的後勤保障之後,他不怨不怒,淡然處之,與妻子康克清一起以野菜充饑。在延安,他身爲八路軍總指揮,每天享受著和普通戰士一樣只有幾分錢到的夥食補貼。建國後,他爲了彌補自己對家庭的虧欠,特意把兄弟姐妹們一家一個孩子接到北京,用他和康克清並不寬裕的工資撫養著十余口人的大家庭。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和毛澤東周恩來一樣自覺加入不食肉蛋的行列,爲全黨樹立了良好的表率。爲了彌補生活上的不足,他經常帶著子侄們到駐地附近挖野菜。

朱德一生都是一副與平民毫無二致的衣著打扮,從來不在自己生活上多花一分錢。建國後,他年事已高,爲了照顧他經濟體同意黨和國家的許多重大事情都很少讓他直接參與,但他革命的自覺性絲毫不變,依然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到全國各地考察尋訪,把自己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及時通報給黨中央,爲中央調整政策策略提供翔實有力的依據。

朱德只有一兒一女,唯一的兒子朱琦絲毫沒有仰仗父親的地位與威望謀求優質的工作,只做了一名普通的火車司機;女兒朱敏早年生活在蘇聯讀書生活,後遇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她被德國法西斯被挾持到德國,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建國後朱敏憑著自己深厚的學養供職于北京一所大學,從來沒有依靠父親的地位與影響爲自己牟取過私利。

朱德身後,除了兩萬塊積蓄上交最後一次黨費外,再無任何貴重之物留給兒女。他的內外清白正是許多真正共産黨人基本品質的完美體現,他的內外清白是在完全徹底爲黨和人民利益無私奉獻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流露,絕不帶絲毫做作與勉強。毛澤東在當年紅四方面軍終于北上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後,曾由衷贊歎朱德“臨大節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這確實是對朱德品質與意志高度准確的評價與褒贊。而朱德身上的品質與意志又何止這些?他忠于黨和人民、從不謀取任何私利、始終保持共産黨人艱苦奮鬥、全心爲民本色等諸多品質,都是值得所有共産黨人永遠學習與發揚的。

毛周朱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真正共産黨人的品質與作風,其實不用誰去刻意拔高,這原本就是所有真正共産黨人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與意志。只是三位偉人身處黨的最高領導層,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和諧自然,不帶任何嬌柔做作。在中國共産黨數十年奮鬥曆程中,曾有無數這樣的英雄人物爲此付出了生命代價。方志敏烈士作爲紅軍北上先遣隊的總負責人,一生經曆過無數生死考驗,他都堅如磐石無所畏懼地一一克服。在他主掌一方革命領導權的時候,他經手過難以數計的珠寶財物,可他從未爲自己謀取過絲毫利益。以致他受傷被俘之時,敵人以爲他是大官,身上一定有可以使自己發財的貴重物品。可搜查的結果令敵人十分失望。方志敏身上除了必需的幾件可憐物品外,幾乎一無所有。正如他在著名文章《清貧》中所說的: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作者感言】

共産黨在全國爲什麽能取得勝利,共産黨人勝利的資格是什麽,就是八個字:率先奮鬥、率先犧牲。百年大黨,憑什麽從勝利走向勝利,至今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從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三位偉人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蔣介石敗走大陸後,在台灣島上總結共産黨勝利而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七條加一條優點:

蔣介石1949年檢討大陸失敗,全是政治原因,沒有一條是軍事原因。蔣介石作爲一個政治人物,在這一刻終于成熟了,終于知道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他將共産黨的優點概括爲七:一、組織嚴密;二、紀律嚴厲;三、精神緊張;四、手段徹底;五、軍政公開;六、辦事調查;七、主義第一。

七條之後,蔣介石又補寫,“幹部不准有私産”,並把它作爲中共最重要的優點。這是我們的對手對他爲什麽失敗,我們爲什麽勝利的總結。

我們今天的反腐,有人把它當作是政治鬥爭或者是集團鬥爭,這太小看我們的黨了。我們要恢複共産黨本來具有的力量,就是學習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清正廉潔,一心爲民。也就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要求的,當官就不能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

☆ 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曆,自由撰稿人。曾任軍、師政治部宣傳處(科)副處長、副科長,海軍某高炮團代政委、軍後勤部政治處主任(行政正團級)等職,被授予海軍上校軍銜,現爲公安二級高級警長,三級警監警銜。閑暇時喜歡寫一些通訊,散文,詩歌,隨感;數10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台及微信公衆號,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