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尿又興起,表面是給家裏省錢了,但對孩子排尿系統和心理傷害大

西紅柿媽媽 2024-05-09 13:45:16

曾經一起帶著孩子玩的王奶奶,她的孫女曉钰是小區裏的人氣王,大家都喜歡抱她玩。

許多家長有時間,都會帶孩子在小區裏面玩,只有她們家的孩子不穿紙尿褲。看著別人的孩子都穿紙尿褲,王奶奶是一臉的嗤之以鼻。

她曾經問過我,一個月給孩子拉屎、撒尿要花出去好幾百塊錢,難道不心疼的嗎?

孩子的紙尿褲確實是不便宜,所以值得她驕傲的是,孫女曉钰才五個多月大,已經不穿紙尿褲了,奶奶會定期給她把尿。

孩子玩得好好的,奶奶就把她抱起來,呈蹲坐的姿勢,死死地摁住她的雙腿,還說這樣能預防孩子“鯉魚打挺”。

孩子哇哇大哭起來,一哭還真的就尿了。

每隔幾十分鍾,這樣的操作就會上演一番,還真的是不用紙尿褲,又不會讓孩子尿褲子。

很多老人有育兒的經驗,但是,這不一定是科學的。

小孩子沒有控制排尿的能力是正常的。

我們帶過孩子的家長都大概可以體會到,孩子在2歲後,基本上就可以具備自主上廁所的能力了。

因爲他們的膀胱功能已經逐漸發育完善,大腦可以接收到要排便的信號了。

很多兒科醫生也表示過,最好不要給年齡太小的嬰幼兒把尿。

而爺爺奶奶的這樣老式的把屎、把尿,也等同于是拔苗助長,是省掉了一部分的紙尿褲的花費,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第一,太早把尿會影響孩子脊椎的發育。

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他的脊柱是直的,三個月的寶寶學會擡頭,頸椎開始前凸,形成了脊柱的第一個彎曲。

六個月孩子會坐時,胸椎後凸,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所以寶寶六個月以後,才適合坐著。

一歲以後,孩子會走路了,腰椎前凸,脊柱就形成了第三個彎曲。

脊柱的發育非常關鍵,如果在孩子三個月、四個月大的時候,經常讓他蹲坐的姿勢排便,會增加脊柱發育不良的風險。

第二,經常給孩子把尿,孩子反而容易出現尿頻的現象,不利于泌尿系統的發育。

如果孩子一抱起來把尿,立刻就尿了,父母不要很有成就感,這只不過是孩子已經對這個動作形成了條件反射。

爲了不讓孩子尿褲子,家長給孩子把尿的頻率一般都是比較頻繁的。

而我們這樣的行爲,讓孩子根本感覺不到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的反射條件。

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煉,就會出現孩子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容易尿頻的現象。

兒科醫生還曾經指出,給嬰幼兒把尿,容易對泌尿系統造成傷害,因爲頻繁把尿會促使孩子頻繁用力,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

如果真的産生如此嚴重的後果,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第三,頻繁把尿,對嬰幼兒的隱私保護不利,會産生不良的心理影響。

我們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孩子在玩的很開心的時候,被拎起來把尿。

有的時候還是當著別的小夥伴們,這會影響孩子的隱私保護意識建立,産生不好的心理影響。

早日讓孩子學會自主便尿,我們就會輕松很多,也免去了孩子穿紙尿褲的麻煩。

不能過早地給孩子把尿,家長如何正確訓練寶寶自主如廁?試一試這兩招!

第一,選擇適當的年齡,訓練孩子自主如廁。

當孩子有了排便自主意識的時候,就是我們訓練孩子自主如廁的好時機,比如,孩子有感覺自己要上廁所,有不舒服的感覺。

當孩子把馬桶和上廁所能夠聯系在一起的時候,當孩子的身體能力可以使用坐便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訓練孩子自主如廁了。

一般孩子正常發育的情況下,孩子一歲半左右就可以靈活地行動,並且能夠聽懂父母讓他去上廁所的指令了,我們這個時候開始訓練坐便如廁比較合適。

第二,用鼓勵的方式,訓練孩子自主如廁。

有些父母表示,當自己讓孩子上廁所,他就反抗,但是,剛剛過去幾分鍾就尿褲子了。

孩子經常因爲尿褲子挨批評,都有心理陰影了。

批評、打罵的方式,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更不能培養他們的自覺性。

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鼓勵和引導!

有的孩子很喜歡自己上廁所,因爲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揚,也有的孩子喜歡自己上廁所,因爲媽媽買的小馬桶他特別喜歡。

鼓勵比批評更有用,所以家長要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自己上廁所。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小時候把過尿嗎?

0 阅读:108

西紅柿媽媽

簡介:自媒體育兒達人,兩個孩子的媽媽,教你更科學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