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殿試的劉墨林,爲何敢頂撞隆科多?這是雍正出的“面試題”!

卿心君悅 2024-05-19 12:19:43

文丨卿心君悅

作爲雍正跟前的紅人,劉墨林的入仕經曆可謂是一波三折。

先是因爲在會考之後逛漱玉院差點失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好不容易得到雍正特批,參加了殿試,又因爲得罪了隆科多的緣故,從進士名單上被除名。

要不是雍正破格力保,甚至爲了他“舌戰群儒”,劉墨林的仕途生涯算是徹底涼了。

那麽問題來了:無官無職無背景的劉墨林,爲何敢冒著前途被毀的風險,硬怼上書房大臣隆科多?

難道僅源于他不畏權貴、甯折不彎的書生本色?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劉墨林在禦前硬怼隆科多的背後真相——一場關乎命運的“豪賭”,一場決定前途的“考題”。

節外生枝

劉墨林怎麽也沒想到,漱玉院之行讓他俘獲美人心的同時,卻差點讓他失了前程。

當時,恩科會考剛剛結束,標榜風流才子的劉墨林提議去漱玉院找花魁蘇舜卿。對于這個提議,好友王文昭本是拒絕的,可架不住劉墨林與尹繼善在一旁撺掇,就這樣三人一起去了漱玉院。

在漱玉院,劉墨林連破四關,成功見到了蘇舜卿,但也因此,與蘇舜卿的愛慕者,隆科多的大公子發生了不愉快。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隆科多的耳朵裏。

對于兒子拿錢逛青樓一事,隆科多本就生氣,而更讓他生氣的是,錢花了,還沒搶過人家,這讓隆科多覺得顔面受損。

畢竟,他兒子逛青樓向來都是亮明身份的,可對方明知他兒子的身份,還當衆跟他兒子爭,這擺明了是沒把他隆家放在眼裏。

爲了給劉墨林一點教訓,隆科多借東城巡街禦史之手,將劉墨林等人逛青樓的事捅到了會試主考李绂處。

此時,錄取的貢士名單剛剛出爐,劉墨林、王文昭以及尹繼善赫然在列。

對于這個突發的變故,李绂自然不能當做什麽都沒發生。

于是,他先是派人著手調查事情的來龍去脈,隨後便帶著舉報信與調查結果去找雍正彙報,請雍正定奪。

看著手中的舉報信,雍正不以爲然的說道:

“隆中堂家裏的人,管得也太寬了吧。這些考生,不過是去看看熱鬧,怎麽能說是品行不端呢……你去告誡一下這些考生,讓他們今後注意一下就是了。”

雍正的意思很明確,既然沒成既定事實,就沒必要上綱上線的追究,至于舉報信的事,明顯是隆家的挾私報複,不必理會。

雍正都明確表態了,李绂自然沒有揪著不放的理。不過鑒于劉墨林的“突出表現”,以及避免得罪隆科多,李绂還是決定單獨請示一下關于劉墨林的問題:

“那個什麽破四關的劉墨林如何處置,還請皇上示下。”

對此,雍正的態度依舊沒有改變:

“朕看就不必深究了,准他參加殿試吧。

就這樣,在雍正的特許下,劉墨林逃過一劫,按流程進入了殿試環節。而他也因此成了當屆考生中,最備受關注的那一個。

本以爲經此一事,劉墨林會有所收斂,沒成想,在禦前殿試上,他再一次親手把自己送上了風口浪尖。

有意爲之

殿試當天,在李绂的帶領下,一衆考生按規矩向雍正行禮跪拜之後,考試正式開始。

看著眼前層層篩選出來的青年才俊,雍正那是一百個滿意,畢竟這些人很快就能成爲他的人,以解他無人可用的困境。

就在雍正出于好奇,向一旁的李绂確定哪個是劉墨林的時候,率先答完題的劉墨林起身交卷了。

見此,雍正驚訝之余,脫口問道:

“這麽快就寫完了?”

面對雍正的詢問,劉墨林從容淡定的回答道:

“回皇上,聽說皇上每日批閱的奏折,在萬字以上,同皇上相比,臣算慢的了。”

劉墨林這段帶有討好意味的話,暴露了一個隱情:第一個交卷,很可能是劉墨林故意爲之的,至于目的,就是爲了引起雍正的注意。

之所以這麽說,原因很簡單:

如果不是想引起雍正的注意,劉墨林只要中規中矩的回答雍正的問話就可以,沒必要借答話來吹捧雍正如何勤政。

同時,如果不是早有准備,劉墨林豈會脫口而出雍正每日批閱奏折在萬字以上。

畢竟,一個人的腦子反應再快,臨場應變的能力再牛,也只能體現在回話的技巧上或是分寸上,而不是在明確的數據上。但凡涉及數據,基本都是事前做過調查,有過了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殿試之前,劉墨林就想好了要第一個交卷,且爲可能因此被雍正問話,做了充分的准備。

那麽問題來了:劉墨林引起雍正注意,有什麽好處?

好處可太大了!

其一、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被隆科多報複。

在此之前,因爲蘇舜卿的事,劉墨林得罪了隆家大公子與隆科多,還因此差點失去了參加殿試的資格。

對此,劉墨林心知肚明。

至于他爲何會知道自己險些被淘汰,原因很簡單,李绂向雍正彙報此事的時候,雍正特意交代過李绂,去告誡一下那些去青樓的考生。

如何告誡?自然是將被舉報導致差點失去殿試資格一事說清楚,進而起到警示的作用。

也就是說,劉墨林是通過李绂確定了隆家因蘇舜清一事在伺機報複他。

而如今他雖然順利進入了殿試環節,但難保隆科多不會繼續挾私報複,將他的試卷淹了。畢竟,位高權重如隆科多,想要刷掉他這個無權無勢無背景的考生,簡直是易如反掌。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避免可能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方式,就是想辦法引起雍正的注意。只有雍正注意到他,或是看了他的試卷,才能最大限度的壓縮被暗箱操作的空間與可能。

其二、爲入仕做鋪墊。

對于當時的讀書人來說,十年寒窗苦讀,爲的就是一朝高中,入朝爲官,劉墨林自然不例外。

而能夠進入殿試的,都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水平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差。

在起點一致的情況下,想要脫穎而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想辦法進入決定你命運的那個人的視野,讓其能夠快速看到你的優點與長處。

這也是在職場上,明明能力差不多,起點又一致,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卻能先人一步的原因之一。誰能先一步入了領導的眼,誰就能先向上邁一步,這就是職場的現實。

而這便是劉墨林要第一個交卷的另一個原因——創造一個入雍正眼的機會。

一場決定命運的“豪賭”

對于劉墨林一本正經的馬屁,雍正雖然十分受用,但爲了保持形象,他不能表現出來,于是准備回到座位上繼續監考。

可雍正剛剛轉身,一旁的隆科多卻突然向劉墨林發難了:

“你,放肆,你是什麽人,敢拿自己和皇上相比。”

從劉墨林進入考場起,隆科多的眼睛就一直盯著這個沒把隆家放在眼裏的考生。見劉墨林如此出風頭,還對標雍正,報複心切的隆科多終于忍不住發聲了。

在他看來,既然雍正沒有回應,就說明劉墨林的馬屁很可能是拍到了馬腿上,既如此,他正好趁機發難,說不定能絕了劉墨林的仕途。

隆科多話畢,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劉墨林的身上,雍正更是特意轉過身來,一臉玩味的看著劉墨林如何應對。

從某種角度來說,此時隆科多的發難,俨然成了一道決定劉墨林命運的“面試題”。只不過,主考官不是隆科多,而是一言不發的雍正。

我們再來看看劉墨林是如何應對的:

“追比聖賢本是讀書人的願望。”

不得不說,劉墨林確實有兩把刷子,無論是態度還是回答,都堪稱完美——

態度上,不卑不亢,毫無懼色;回答上,不軟不硬,邏輯缜密,將雍正比作聖賢,既捧了雍正,又精准的駁了隆科多的質問。

被怼得啞口無言的隆科多尴尬的愣在原地,而雍正爲了緩解氣氛,示意李绂將劉墨林的試卷收上來,借此結束這場小插曲。

這時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劉墨林爲何敢當衆頂撞隆科多?

要知道,隆科多不僅是上書房大臣,還是助雍正登基的功臣。即便雍正對隆科多並沒有過于重用,但此時隆科多身上貼的依舊是雍正的標簽。

也就是說,劉墨林是如何笃定,他當衆頂撞隆科多,雍正不會動怒?

事實上,劉墨林之所以敢當著雍正的面,頂撞隆科多,可能有兩方面考慮:

其一,用人之際。

作爲一個以入仕做官爲目標的讀書人,劉墨林對朝局勢必有所了解。

他清楚剛剛登基的雍正,正處于用人之際,需要大量的自己人來穩定政權,這才著急的開設科考。

雍正用人選人的具體標准劉墨林雖然不清楚,但他明白一點:對皇帝來說,選人的最低標准與最高標准是同一個——只忠于皇帝本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當衆頂撞隆科多,並不存在觸碰雍正底線與紅線的問題,反而能變相向雍正表明忠心,畢竟他雖然頂撞了隆科多,但他也在捧高贊美了雍正。

也就是說,在劉墨林看來,著急用人選人的雍正,因他頂撞隆科多而發火的可能性極低。

其二,別無選擇。

在此之前,他已經得罪了隆科多,就算他不反駁,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甚至還可能給雍正留下膽小怕事的印象。

一旦給雍正留下這個印象,那麽他想在仕途上有所進步就難了。

既如此,倒不如表現出一副不畏權貴的姿態,博一個被雍正另眼相看的可能。

這才是劉墨林敢在禦前硬怼隆科多的真實原因,不是不畏權貴的書生意氣,而是基于形勢,權衡利弊之下的一場“豪賭”。

人生本就是一場“豪賭”,關鍵時刻人還是要賭一把,賭對了,就有可能平步青雲,賭輸了,或許會一敗塗地,又或者會原地踏步。但不管怎樣,成大事者,有時就要有在關鍵時刻賭上一賭的決心和勇氣。

顯然,劉墨林賭贏了。

爲了撈回被刷下去的劉墨林,雍正特意帶著老十三去找李绂等人“辯論”,並在後續安排職位的時候,選擇將劉墨林帶在身邊。

至于雍正爲何會重用劉墨林,而不是親自掌過燈的狀元王文昭,到此已經一目了然了。

劉墨林的禦前表現,不僅給雍正留下的深刻的印象,還讓雍正直觀的看到了他身上的優點——機敏練達,敢說敢爲,腦子靈活,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極強。

而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混職場,有真本事很關鍵,但更關鍵的是,你的本事與能力,得讓那個決定你能否向上一步的人看到。

卿心君悅,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溫暖你,我。

1 阅读:129
评论列表
  • 2024-05-19 13:06

    劉墨林怼隆科多,的確是機智,但是導演編劇還是讓王文昭成了狀元,而劉墨林只是探花,並且劉墨林的出場率要比王文昭多的多。直到在八王議政時,王文昭的才幹才表現出來,而劉墨林最終下線,王文昭獲得了雍正的賞識。一個人,首先得自保,然後才能成事。在這點上,王文昭的狀元不是白給的!

卿心君悅

簡介:情感觀察者,書評人,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