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誤會,龍沒想在這天“擡頭”

風雲圈科學 2024-03-11 23:53:29

說起二月二,你一定也會認爲這是一個大日子。這一天必須高高興興的出門,那麽出門幹嘛去呢?這就得說說農村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老民俗了。

雖然這二月二不是什麽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它一點都不耽誤成爲春天裏獨特的傳統節日。

從農村傳統民俗上,我們可以了解到“龍擡頭”的真正起源。原來,“龍擡頭”的龍和現在我們認爲的那個“舞龍”的“龍”的形象完全不是一碼事。龍擡頭,原本的含義是指二十八星宿中東方蒼龍七宿星象。分別爲: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箕宿和尾宿,這七星在天空上連線,形成了一副飛龍在天的星象圖。

而農曆二月,正是春耕最忙的時候,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箕宿和尾宿開始在東方夜空中漸漸南升,而農曆二月中最先漏出頭的星宿是角宿,這不正好就是龍角的位置嘛?于是便有了“龍擡頭”的說法。

在曆法角度來看,最初,唐朝的唐德宗把農曆的二月初一定爲中和節,但傳到宋朝之後,宋朝人覺得二月初一不吉利,就改到了二月二。

再說“龍擡頭”,則是古人對驚蟄節氣的俗稱,或者說,古人給驚蟄節氣起了個外號,叫“龍擡頭”。

那麽“二月二”和“龍擡頭”是如何劃上等號的呢?這得虧是元朝人。作爲蒙古族爲主體的政權,不太懂漢人的曆法,于是他們就強行把“二月二”和“龍擡頭”劃上了等號。

在龍擡頭這一天,農村有很多民俗,除了衆所周知的“剃頭”外,還漸漸發展出來很多“龍頭菜”。

首先就是:吃面條。農村把二月二吃面,也叫做“扶龍須”。所以這一天吃的面條,自然也被叫做“龍須面”。在農村,面條代表著龍須,寓意順順溜溜、順心如意。

其次就是吃春餅。在農村,把二月二吃春餅,叫做“嚼龍衣”。春餅在農民心中象征著龍鱗,而龍鱗不正是龍的衣裳麽?吃龍鱗之後,代表著家家戶戶一年都會生機勃勃。

再次是吃炸油糕。在農村,把二月二吃炸油糕,叫做“食龍膽”。炸油糕的顔色金黃,被農民比作龍膽,寓意來年財源滾滾、好運連連。

還有就是吃餃子。在農村,把二月二吃餃子,叫做“食龍耳”。原因則在于餃子的外形像耳朵,又被稱爲“嬌耳”,代表著好運多多。

另外就是吃豬頭肉。在農村,把二月二吃豬頭肉,叫做“擡龍頭”。豬頭肉代表著周而複始,與“龍擡頭”相呼應,預示著一年好運連連。

最後就是吃炒米飯。在農村,二月二這天吃炒米飯,也有著不一樣的叫法,被叫做“吃龍子”。想來是因爲米飯的粒粒分明,形如龍子,寓意多子多福、好運多多。

當然了,不論二月二這天您吃了啥,都會有一個好的討喜的說辭。只是爲了沾沾喜氣,對美好的未來祈禱和向往。另外,這些傳統菜,在現代也不僅只是爲了填飽肚子,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情感表達的載體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