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燃五月專輯⑤丨我們共敘夢想,同話擔當(第二期)

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2024-05-09 20:50:50

敬請關注!

我們共敘夢想

同話擔當

法院青年說

(第二期)

近日,泉州中院團委組織開展了“法院青年說”主題沙龍活動,圍繞“公正與效率”“如我在訴”等司法理念,結合泉州法院的特色亮點工作,青年幹警們談感受、思不足、謀舉措。來自中院各部門40余名青年幹警代表參與座談交流。

一起聆聽

泉法青年說

(第二期)

↓ ↓ ↓

泉法青年說

李祖山

金融庭三級法官

↕上下滑動

我待過五個庭室,民刑交叉,走的庭室多了,辦的案件多了,也逐漸理解了“你辦的不是案件,是別人的人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即我們要有“如我在訴”的心境,設身處地、共心共情,要在法律人的專業性與人民群衆的日常中架起溝通的橋梁,在法律框架內尋求化解矛盾糾紛的最優解。

初辦案時,經常是停留在對卷宗的審查中,置身在舉證質證和訴辯意見裏,對于案件事實的整體把握還總是止于表面。後來案件辦的多了,有了一些基本判斷,就把自己放在案件之中,站在當事人的視角,去厘清案件事實,探究真實情況。要辦好金融糾紛案件,就要把案件放在金融市場的大環境中去考量,理解好金融審判工作服務大局以及營商環境等政策的導向,將案融于事中,將事在案中解紛,這樣作出的判決才不會與金融市場規律相違背。

只有用心用情辦好每一起案件,對于司法審判判的是“公道”,守的是“人心”的理解就會越深越透,每次辦案時,心中的那杆秤就越是發揮作用,越不會傾斜。

王佳森

民四庭四級法官助理

↕上下滑動

結合本職工作,從“家”“國”“情懷”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悟。

第一,“家”。家事案件往往不是簡單的就案辦案,夫妻的爭吵、親子的疏離、兄弟的矛盾……這些看似尋常的家庭糾紛,往往參雜著複雜的情感。所以,辦理涉少家事案件時更要如我在訴”,除了遵循法律的規定,有時就像在照鏡子,正是因爲這種必要的共情,我們會爲離婚案件當事人遺漏探視權而顧慮,以“群衆到法院打官司絕不是來走程序”提醒自己,主動引導並作出妥善處理,避免當事人訴累及“一案生多案”的情況出現。

第二,“國”。常言道,家國同構,家事亦是天下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審理家事案件,能知民意,察民生。以涉及彩禮、嫁妝這類的婚姻家庭糾紛案件爲例,對案件的處理,往往會衡量民衆對婚約民俗的價值判斷,這些社情民意是案卷裏所沒有的;而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保留對善良民俗的尊重及考量,結合共同生活狀況等案情因素,對彩禮、嫁妝作出認定及處理,有效推動對不良婚俗、民俗的整治和規範,又是家事審判“小切口”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的體現。

第三,“情懷”。回顧進入法院工作的十多年,偶有個人職業期許的迷茫,但的是腳踏實地取得工作實效的喜悅;偶有立足崗位滿足現狀的懈怠,但的是不甘止步追求有爲的拼搏。對于家事少年庭的幹警來說,有時候,情懷就是在電話裏多傾聽當事人一句家長裏短的抱怨,就是蹲下身來與未成年當事人耐心交談;有時候,就是案件審理中多一些對家國禮法、民生福祉的審慎思考,就是案件辦理時對弱勢一方的人文關懷與幫扶。

正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爲法院青年幹警,我們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應永葆家國情懷,在努力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同時,用實際行動诠釋忠誠與擔當,爲法治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何淑婷

行政庭四級法官助理

↕上下滑動

作爲行政庭的一名幹警,我是這樣踐行 “如我在訴”工作理念:

一是設身處地爲群衆著想。如在一起工傷認定案件中,經與人社部門配合,多次耐心調解,終于促成雙方達成和解並當場履行完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依托行政庭牽頭晉江人社局、司法局和洛江法院共同構建的工傷認定行政爭議跨區域跨層級訴非聯動平台,群衆可以在工傷糾紛發生後的任一階段,依托三方資源進行調解,我們還在努力打通仲裁和解直達司法確認的線上通道,爲受傷職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二是聚焦實質解紛。在訴前、訴中樹立穿透性思維,注重關注和研判當事人的根本訴求和目的,緊緊抓住行政爭議焦點問題,深入調查了解案情,分析研判解決的舉措,同時加強與行政機關溝通配合以幫助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促成案件實質性化解。

三是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在統計行政“三率”指標數據的過程中,注意調研敗訴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向行政機關發送敗訴情況分析報告,助力提升其執法水平。關注行政機關存在風險點的領域,通過撰寫司法建議、典型案例,拓展行政審判延伸效果,力爭達到辦理一案,治理一片。

我將繼續以腳踏實地的奮鬥之姿,朝著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目標,努力展現法院青年的風采。

張恩華

督察室三級法官助理

↕上下滑動

在督察工作中我是這樣踐行“如我在訴”理念理念的:

一是轉變司法理念。當事人往往是遇到難處,遇到了辦不成的事,才打電話找我們求助,有時候電話裏難免帶一點情緒,有的人無法精准表達他的訴求。假如我是當事人,我是否希望遇到可以耐心細致聽他們表達的接線員,能夠適時引導他們講出內心的想法,概括提煉並複述要點給他們聽。保持態度端正,情緒平和,嚴肅認真,是我的堅守。

二是提升履職能力。協調跟進事項辦理,我有點“愛較真”。比如訴訟費退費,已經退費的,“多少錢?啥時候?退到哪張卡?”;還沒有退,“帶什麽材料?找誰簽字?怎麽辦手續?這些都要求我們要不斷提升工作能力水平。

三是傳遞司法溫度。春節前,當事人表示春運不好買票過來辦理訴訟費退費手續。經溝通了解,得知可以通過添加“泉州中院退費專號”微信,通過微信發送相關材料,由法院工作人員核實後,退付至當事人確認的銀行賬戶。答複當事人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小確幸,好似一個開心果。“當事人來法院,是來尋求法院幫助的。”希望我們的工作可以給他們提供一點幫助。

相信我們只要“踏踏實實做好工作”,一定可以面對疑難不畏難,用心用情用法促進實質性解決群衆的合理訴求。

廖麗娟

研究室副主任、三級主任科員

↕上下滑動

我曾經在跨域訴訟服務中心參與推進跨域立案訴訟服務改革、推動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等。與線上訴訟平台、智慧法院、雲法院等平台有所不同,在我看來,跨域訴訟的設立與運行,充分體現了“如我在訴”的理念價值。

跨域訴訟服務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對當事人零門檻,它不要求當事人必須擁有一台智能手機或者電腦、必須識字、必須具有使用線上平台的能力。只要當事人走進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就可以得到同等的訴訟服務,可以實現跨域訴訟事項辦理。這是我們內心的確信,也是“如我在訴”的精神力量。

李憲

審管辦副主任、中院團委委員

↕上下滑動

“公正與效率”是司法審判工作永恒的主題。牢牢把握“公正”這個根本要求,效率也要兼顧。積極回應“效率”這一人民期盼,看審判管理怎麽做?數據驅動下的審判流程管理,運用數據分析、驅動監測審判流程,有效答疑,提升審判質效。

比如,通過司法數據分析管理,掌握和管控首次庭審,有效回應了“立案後,怎麽很久沒有消息?什麽時候開庭?”的問題;

掌握和管控如期開庭,有效回應“傳票收到了,我剛定了行程和酒店,怎麽取消開庭了?”的問題;

掌握和管控庭後裁判,有效回應“開庭結束了,什麽時候會有結果?”的問題;

有效掌握和管控結案送達,回應“收到結案短信了,怎麽一直沒有收到判決?”的問題;

掌握和管控上訴移送,有效回應“我不服一審結果上訴了,二審立案了沒有?”的問題;

掌握和管控生效退費,有效回應“我勝訴了,訴訟費什麽時候可以退還給我?”的問題。

“低效率的公正”是打了折扣的公正,我們要以“如我在訴”的同理心,盡最大努力爲正義提速!

組稿:泉州中院團委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