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北京香山靜宜園,賞二十八景之首景,感受勤政殿皇家霸氣!

博物影苑 2024-04-05 22:39:05

香山公園,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清乾隆十年(1745年)曾大興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香山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賜名靜宜園。但在鹹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先後兩次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焚毀。本期帶您遊靜宜園二十八景之勤政殿,更多精彩,歡迎加個關注,點贊評論。

香山靜宜園,是清代時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中的一山一園。“三山五園”是對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爲代表的各曆史時期文化遺産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古典園林“三山五園”是我國園林史上的珍寶,更是世界園林史上的傑作。

清代張若澄所繪《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卷》局部——

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成“靜宜園”,乾隆帝題署靜宜園二十八景爲:勤政殿、麗矚樓、綠雲舫、虛朗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馴鹿坡、蟾蜍峰、棲雲樓、知樂濠、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唳霜臯、香岩室、霞標磴、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晞陽阿、芙蓉坪、香霧窟、棲月崖、重翠崦、玉華岫、森玉笏、隔雲鍾。

入東門,就看到面前有一牌坊,上書“鍾靈毓秀”,釋義: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出自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蓋天鍾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唐杜甫《望嶽》:“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六回:“真真有負天地鍾靈毓秀之德了。”牌坊背面,上面橫匾題“香遠益清 ”,釋義:香氣遠播,越發顯得清新芳香,出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 勤政殿 】 位于公園東門內,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爲清代皇帝在香山靜宜園駐跸期間,處理朝政和接見王宮大臣的場所,是靜宜園二十八景的首景。殿前兩棵元寶楓樹葉層林盡染,被喻爲香山紅葉的“消息樹”,提示紅葉觀賞期的到來——

勤政殿,于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殿基。公園于2002年在原址上進行複建,2003年7月竣工。勤政殿是香山公園最具皇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築,殿外牌匾爲乾隆皇帝禦筆題寫。

乾隆皇帝稱祖父康熙在瀛台建勤政殿,父親雍正在圓明園建勤政殿,自己就要在靜宜園建勤政殿辦公。這樣可以減輕大臣和侍從們遠道而來的辛苦。勤政殿景區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樓等組成,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勤政殿正殿面闊5間,通面寬28米;進深3間,通進深17米。

勤政殿正殿內額爲“與氣和遊”,寓意人與天調,天人共榮的境界。內聯爲“林月映宵衣,寮寀一堂師帝典;松風傳晝漏,農桑四野繪豳圖”。中心陳設重達4噸的金漆鑲嵌寶座,雲龍大櫃采用名貴花梨制作而成。

 

紅葉與古色古香的建築交相輝映,層次分明,瑟瑟秋風中,瑰奇絢麗。傳說,黃栌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經過200多年來的發展,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栌樹林區。

您對北京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的首景勤政殿印象如何,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下集開始介紹北京香山靜宜園其它景點,精彩敬請期待!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