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男不當兵”到“參軍光榮”,解放軍爲什麽被稱爲“子弟兵”?

轅門射戟 2024-05-15 23:10:27

今天,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贊譽,參軍報國已然成爲無數人心頭那份熠熠生輝、引以爲傲的寶貴人生經驗,越來越多的英雄楷模形象成爲我們敬仰學習的榜樣。

然而,時光倒流,僅僅在幾十年前的某些地域,還曾流傳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究竟是怎樣的曆史變遷和時代風潮,讓人們對于參軍的態度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轉變。

我們常能在史書中看到“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的描述,意思是封建社會時的土匪劫掠百姓就像梳子梳過,過後還有幸存,而舊社會的官兵害民比盜賊更盛,就像篦子篦過一樣。

梳子可能大家都知道,篦子則是古人清除頭發中虱子的工具,類似于下圖。

梁啓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譜也”,封建社會的軍隊作爲帝王統治的工具對百姓是毫無感情的,自古以來將領吃空饷、底層軍士殺良冒功、奪城之後屠掠百姓的事屢見不鮮。

春秋時期,因齊國進攻魯國,魯國的盟友晉國便派兵圍困了齊國的國都。晉軍久攻不下,便“盡燒屠其郭中”,史書上短短的六個字背後卻是無數無辜百姓的血淚。秦漢交替之際的兩大主角項羽、劉邦都有過屠城的記錄,項羽軍的新安殺降、鹹陽之屠、襄城之屠,劉邦在項羽兵敗後因魯地拒降“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遊牧民族入侵時的屠殺更是不計其數,遠的有五胡亂華時帶有種族滅絕性質的“稍近點的元軍“鞑靼過關,取所掠山東兩河少壯男女數十萬。皆殺之”;稍近點的元軍“鞑靼過關,取所掠山東兩河少壯男女數十萬。皆殺之”,清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清朝將軍阿敏爲了激勵士氣曾說:“我既來此,豈能令爾等不飽欲而歸?”;近代的太平天國、湘軍、淮軍也都有過屠城擄掠的記載。

現實世界遠比史書中記載的要殘酷,我們想到的屠城可能是進城之後見人便殺、見東西就搶,但實際上的屠城卻將人性拿捏的更徹底。亂軍們會三五個人分成一組,挨家挨戶索要錢財,不願交出錢糧的便一刀抹了,人們在看到有活的希望後便乖乖交出錢糧,亂軍搶到晚上便歸營休息,第二天重複這一步驟,等到全城的百姓被搜刮殆盡才進入到下一步,屠殺。

再經過幾輪希望和絕望的交替折磨後,百姓的意志基本瀕臨崩潰,再也無法進行有組織的反抗。面對這樣的暴力和屠殺,普通百姓對舊軍隊的厭惡和恐懼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爲什麽到了今天我們面對解放軍的第一反應會是安全、信任、親切呢?網上有這樣一句話:“災難來臨之際,上帝不會救你,但解放軍會”。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建軍之初,便與封建軍隊截然不同,管理上官兵平等、民主公開,更以軍紀嚴格著名,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更是傳唱經久不衰。

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一路走來,這支光榮的群體經受住了戰爭鐵與火的考驗,建國以來的所有重大自然災害危機也都有他們的身影。在我國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支像解放軍一樣得到百姓如此愛戴的武裝力量。

人民對解放軍的信任來自于外敵入侵危害安全時的奮不顧身,來自危難時的一次次挺身而出,來自建軍以來幾十年未變的堅定信仰。正如解放軍軍歌中唱的那樣:“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1947年,時任濰北縣委書記的許劍波在國民黨軍隊制造李家營慘案後,給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寫了一封信,信中這樣道:“親愛的同志們……我們不讓你們走,要你們給我們報仇,要求你們像在孟良崮一樣消滅敵人,在濰縣留下英雄的勝利,立下大功。這是我們對你們的高貴信仰,也是人民對自己軍隊的命令。”這封信被許世友將軍一直珍藏。

今天的世界早與七十年前不同,但來自內外的威脅卻從未消失。曆史一再證明:“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衆之中”,要得到來自群衆的力量並不是名字中帶上“國民”二字喊喊口號就可以,而是要有一批人真正用理想和信念感染群衆。

當你聽到“黨和人民考驗我們的時刻到了”,就意味著你接下來要做的事將會得到這個國家的人民最大程度的認可,而這句話被解放軍視爲立軍之根本,這就是解放軍爲什麽被稱爲“子弟兵”。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