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作者去到美國後狼狽回國,如今現狀怎樣了?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5-09 02:17:39

一個女人、一支筆,在2020年的美國掀起了腥風血雨。

國外媒體將她捧爲“揭露真相的女神”,國內卻罵她是“滿嘴謊言的小醜”。

她究竟寫出了怎樣的內容?又爲何口碑兩極分化如此嚴重?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備受爭議的作品·】——»

《武漢日記》是方方在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創作的一本日記體文學作品。她原名汪芳,方方是她的筆名。

當時歐美國家尚未面臨疫情大爆發,很多人對武漢的抗疫情況也只有有限認知。方方通過書中的描寫,向世界展現了武漢人民在疫情期間所經曆的艱難。

《武漢日記》中記載了許多讓人觸目驚心的情景。

比如滿地的無主手機,是因爲這些手機的主人已經被火化;遭到訓斥的李文亮醫生,甚至因此丟了性命都無人向他道歉等等。

這本書裏充斥著陰郁、悲傷的色彩,讓人感受到疫情期間武漢人民所承受的巨大苦難。

但是,這本書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開來後,立刻引發了輿論的強烈不滿和譴責。很多人認爲,方方在書中渲染了太多負面情緒,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中國抗疫的正面努力。

比如她爲什麽看不到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彙聚武漢的醫療物資?爲什麽看不到無數醫護人員不畏生命危險、英勇奮戰在前線?

爲什麽看不到社區工作人員在各自崗位上的默默堅守?在她的視角裏,只有死亡和苦難,而沒有希望和正面力量。

進一步分析這本書的內容,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很多誇大、模糊、缺乏准確性的情節。

有網友統計過,在這本書的關鍵詞彙中,"大概"、"可能"、"朋友說"等模糊語氣的詞頻率很高,可見內容的真實程度存疑。

方方本人後來在回應中解釋,確有醫生朋友告知她"滿地無主手機"的情況,所以才在書中有了這樣的描寫。

但很多人都不買賬,因爲這種說法並無確鑿證據支撐,根本無法證實其真實性。

更有人揭露,這本書中關于"李文亮醫生遭到訓斥"的情節,其實與事實存在明顯出入。

《武漢日記》中蘊含了過多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想象成分,記錄並不夠客觀全面,片面性很強。國內輿論對此自然是強烈不滿的。

但方方本人似乎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面對輿論的強烈壓力,她選擇了逃離武漢,一度前往美國"避難"。這種置身事外、不思悔改的態度,更加激起了網友們對她的不滿和憤怒。

回望方方本人的成長經曆,不難看出她爲何會在書中帶有情緒。

«——【·過于順暢的經曆·】——»

方方來自一個極其不簡單的家庭,可以說是世代書香門第。她的曾外祖父楊赓笙,曾是孫中山的秘書,在辛亥革命期間寫下著名的"討袁檄文"。

小舅舅楊叔子是著名科學家、院士,還曾擔任過華中理工大學校長。除此之外,她的幾個哥哥也都是教授等高知人士。

這樣一個優渥的家庭背景,使得方方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

她出生于1955年,那是新中國成立沒多久的年代,全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作爲知識分子後代,方方從小就接受了不少優質教育資源。

高中畢業後,她先在農村當了一名裝卸工人,負責搬運農産品。23歲那年,她順利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深造。

進入文學界後,方方一直專注于"紀實文學"的創作路線。

她的小說、散文等作品斬獲過不少獎項,更憑借作品一步步沾上了更高的台階。在那個年代,她已經多次受邀出國參加活動,足迹遍布法國、美國、日本等地。

同時,她的寫作範圍也完全不局限,有根據祖父輩經曆創作的《民的1911》,也有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有影響力小說的《風景》。

身爲湖北省作協主席,她的作品多如牛毛,更有不少跨界完成了改編創作,得以進入千家萬戶的視線。

然而,一場“方柳之爭”讓她陷入了輿論漩渦。2014年,她發文稱詩人柳忠秧通過搞定評委獲獎,質疑獎項的公平。

對方百口莫辯將她告上法庭,在後續調查中,的確證據不足以支撐方方的懷疑,于是判定她向柳忠秧道歉。

結果方方非但不道歉,還梗著脖子繼續上訴,最終還是被駁回,要求她道歉。即便到了這個份上,她依然認爲自己沒錯,甚至給法院院長寫信。

結果2017年柳忠秧因病離世,這件事也不了了之。曾經喜歡她作品的讀者認爲,方方的寫作風格主要集中在社會底層和對曆史的反思上。

她的很多作品都著眼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思考。但是在疫情期間,她寫就的《武漢日記》卻引發了極大爭議。

只專注于苦難的陰暗面,真的是客觀的描述嗎?尤其在後期她明知自己的作品已經産生影響力的情況下,是否擔當起了一個作家的職責?

«——【·成了國外抨擊的武器·】——»

當時雖然美國的疫情還沒有大爆發,但方方作爲武漢人,應該清楚中國抗疫鬥爭的艱難。

她不僅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寫作動機也令人生疑,一改之前文學作品的紀實風格,反而完全成了帶有個人政治傾向的文字。

很快,方方的《武漢日記》就傳到了海外,並被加速推向出版。這無疑是引起了公衆更大的不滿和質疑。

很多人認爲,她這部書被迅速出版在海外,背後一定存在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

果不其然,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很快就宣布出版了《武漢日記》的英文版。這本書一經面世,立刻就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引起了熱烈反響。

他們覺得,這本書展現了中國抗疫期間的"真實一面",直接引爆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猛烈批評和抨擊。

在中國全力抗疫並取得階段性勝利、開始複工複産的關鍵時期,西方國家罔顧事實真相,反而開始對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上的表現橫加指責。

美國政府更是直接將病毒歸咎于中國,大肆宣揚"中國病毒"等說法。很明顯,這與當時西方國家的國內局勢也有很大關聯。

正當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疫情防控陷入困境、死亡人數節節攀升之時,他們急需轉移國內民衆的注意力,並將矛頭直接對准中國。

于是,方方的《武漢日記》便成了他們最佳的抨擊武器。

這本書雖然記錄的只是武漢一個人的親身經曆,但被西方國家誇大扭曲之後,就變成了所謂"中國抗疫實錄"。

美國等西方國家譴責中國在疫情期間人權遭到嚴重踐踏,指責中國政府違背人道主義、無視人民生命安全等等。

更有輿論將方方的個人著作上升到"體現中國整體國情"的高度,對中國社會制度橫加指摘。

此時此刻再回顧一下這部《武漢日記》的內容,不難看出其中存在的荒謬性。

«——【·個人情緒不該左右輿論·】——»

方方從個人視角記錄的大都是一些陰暗面,但中國全力抗疫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書中卻全然沒有體現。

即便按照她所說,只是記錄了自己的親身所見所聞,如此片面、狹隘的視角,又怎能概況中國抗疫的全貌?

事實上,在疫情最嚴峻時期,中國政府和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

以武漢爲例,從最初被迫采取"封城"措施,到後來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並最終解封,中國的抗疫之路可謂記錄了人類抗擊這一未知病毒的心路曆程。

武漢人民所經曆的巨大痛苦,正是堅持與病毒鬥爭的沉重代價。

與此同時,僅憑一個個人的視角,又怎能體現出中國政府在這場戰役中的總體布局和決策?

事實上,從疫情爆發至今,中央政府就高度重視,對全國上下都作出了精准部署。

各地廣大醫護人員勇挺而出、志願者們躊躇滿志馳援湖北,大量醫療資源第一時間從全國調配武漢,方艙醫院在短期內拔地而起……

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畫面,正是中國抗疫的真實寫照。

相比之下,方方個人的所見所聞自然是局限和狹隘的。可惜的是,正是她如此狹隘和片面的視角,成爲了西方國家對華抹黑的絕佳武器和借口。

當然,事物是辯證的。正如中國軍網一篇文章所說,雖然《武漢日記》給中國抗疫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但同時也讓全國人民看清了西方國家"甩鍋"中國、惡意抹黑的險惡用心。

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國民衆對祖國的熱愛與自豪進一步凝聚。

中國政府和人民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並最終戰勝病毒,爲全人類貢獻了寶貴經驗。

廣大人民群衆的高度覺醒和理性回應,正是對那些造謠中傷者最有力的回擊。

風頭過去了,再無人理睬的方方從國外灰溜溜地回來了,可惜關于她本身的爭議從未停止,對她的創作事業也産生了很大影響。

一個優秀的作家,應該在寫作時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避免過于主觀臆斷。很多時候,過于銳利的文字會傷及無辜。

作家們創作的時候,要謹言慎行,盡量保持一個平和開放的心態,用博大包容的視野審視世界。只有做到這一點,作品才能呈現全景真相,而不會流于膚淺和狹隘。

事實勝于雄辯,理性高于情緒。在互聯網時代,謊言和是非往往比真相傳播得更快。我們應該勤于求證事物的本質,時刻保持理性客觀的頭腦,追求中立公正的立場。

參考資料

1、環球網:胡錫進:方方日記在美國出版,公衆對她的態度會變得更快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13339719426900488/?channel=&source=search_tab

2、思想火炬:中國軍網長文怒批《方方日記》傳遞什麽信息?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39236803052962317/?channel=&source=search_tab

3、光明網:獨家專訪: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9619895946431745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0 阅读:31

朝史暮今天下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