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的家族勢力和政治才能使劉邦換太子的圖謀最終未能成功

史海撷英 2024-05-18 10:40:33

漢初,漢高帝劉邦數次想廢掉太子劉盈,而想讓他的另一兒子趙王如意作爲他的繼承人,因此出現了一件件驚心動魄的事件。這些事件都圍繞著易太子而産生,其激烈程度正如司馬遷在《呂太後本紀》所說的:“如意立爲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而這些事件在《高祖本紀》只字不提,更多的是出現在《留侯列傳》裏,以致于劉邦易太子的失敗原因很少有人提及。

易太子緣起

關于易太子的開端,《史記》無明確說明。《張丞相列傳》記載“高祖獨心不樂”時,這時候趙堯就問道:“陛下所爲不樂,非爲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卻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並建議他讓周昌做趙王的丞相來保全趙王的性命。可見此時易太子之爭已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而據《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載劉如意被立爲趙王和周昌徙爲趙相的時間都是在漢九年。而劉盈被立爲太子的時間,在《高祖本紀》中記載是:“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于是置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關外置河南郡。更立韓太尉信爲韓王。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繕治河上塞。諸故秦苑囿園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虜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南渡平陰津,至雒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爲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爲發喪,諸侯皆缟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是時項王北擊齊,田榮與戰城陽。田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城郭,系虜其子女。齊人叛之。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爲齊王,齊王反楚城陽。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遂破之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爲之不流。乃取漢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軍中以爲質。當是時,諸侯見楚強漢敗,還皆去漢複爲楚。塞王欣亡入楚。呂後兄周呂侯爲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砀。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使谒者隨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說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龍且往擊之。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敗後乃獨得孝惠,六月,立爲太子,大赦罪人”,即漢二年(前205年)。因此,易太子的開端應在漢二年(前205年)六月之後,漢九年(前198年)之前。

在衆多兒子中,劉邦最喜愛趙王如意,認爲:“如意類我。”同時他寵愛如意的母親戚姬,所以戚夫人“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雖然作爲一國之主的劉邦說過“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但最終易不了太子,戚姬母子慘遭禍害,其原因又何在呢?這可從易太子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入手來探尋其原因。所涉及的人物有:作爲臣子的如張良、叔孫通、周昌等,對立的主角如劉邦、戚姬和呂後。

易太子之爭的兩個陣營

在易太子事件中,呂後惶恐太子被代替,別人提醒她張良善于謀劃後,“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張良在呂後、呂澤的脅迫下,認爲保太子之位“難以口舌爭”,提出請商山四皓的計策。商山四皓指東園公、夏黃公、绮裏季、甪裏先生。晉皇甫谧《高士傳》說這四人:“皆修道潔己,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驷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己。”黥布作亂時,這四個品行高尚的賢人及時獻策,讓呂後找機會向高帝哭訴,若使太子統帥將領無異于使羊將狼,爲打消高帝讓太子將兵的念頭出了一份力。

漢十一年(前196年),張良自己在劉邦平黥布之亂時,做太子劉盈的少傅。太子少傅,其職務是輔導太子,悉主太子官屬。張良作爲“畫策臣”,如今幫助太子打理政治事務,他還向劉邦建議:“令太子爲將軍,監關中兵。”這從政治、軍事方面鞏固太子劉盈的地位。“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爲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裏先生,绮裏季,夏黃公。上乃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爲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爲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爲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視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氏真而主矣。’”由此看出,張良主要是從如何鞏固太子劉盈的根基出發,減少正面爭執來避免矛盾的激烈,逐漸地讓太子在政治、軍事上得賢人輔助,提高其地位,最後使得高祖感歎道:“雖有矰繳,尚安所施”,自然而然地打消其易太子的念頭。

叔孫通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再次想易太子時,叔孫通進行了勸谏,借古喻今,乃至說出“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這樣的話,可見其極欲保住太子之位。這一番勸谏,得到的也只是“上詳許之,猶欲易之”,那他又爲何這麽做呢?《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他跟隨過秦二世、項梁、楚懷王、項羽、劉邦等,同時他精通禮儀制度,以儒者自居。他在魯地招儒生的時候,儒生評價他“面谀以得親貴”,而他反倒笑他們“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跟隨劉邦後,因爲劉邦對出現“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的事態十分憂慮,所以他幫忙制定了朝會和宴會的禮儀制度來制止這種局面,使得他的才華得以施展,也被提拔爲“太常”。

漢九年(前198年),他被任命爲太子太傅。太子太傅,爲輔導太子之官,起輔翼太子的作用,但不領官屬。這個職務使得他不能從事禮儀制度的制定工作。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叔孫通進行了一番勸谏,雖得到“吾聽公言”的口頭答應,但是他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場,即傾向呂後一方。他說:“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足以說明他的政治傾向。這次所謂的政治投機,讓他在孝惠帝登基後,“徙爲太常”,繼續爲漢朝制定禮儀。

劉邦駕崩後,呂後便“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戚姬母子最後落得這樣的結局:戚夫人被呂後叫人砍斷了手腳,挖去了眼睛,熏聾了耳朵,還被丟在廁所裏。趙王劉如意被鸩酒毒死。周昌三次擋住呂後的使者招見趙王的舉動,但也未能保住其性命。在易太子中,周昌前期爲禦史大夫,後期又爲趙國丞相,其立場又隨著他的職務變動而變。司馬遷《張丞相列傳》中評價周昌:“爲人強力,敢直言。”在高祖想易太子時,大臣們都反對,周昌成爲廷爭最強硬的一位。“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爲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爲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後側耳于東箱聽,見周昌,爲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漢九年(前198年),劉邦封他的兒子劉如意爲趙王,而徙禦史大夫周昌爲趙相。這是周昌的手下趙堯爲劉邦獻的計策,通過給趙王設置“貴強相”來保戚姬母子。不幸的是,周昌雖三次擋住呂後的使者召見趙王,但自己反被招回長安,遭呂後之罵後眼睜睜地看著戚姬母子被殺。在趙王薨逝後,周昌“因謝病不朝見,三歲而死”。周昌的正直敢言,使得他力保太子之位,但後來雖爲趙相,他性格的剛強也阻擋不住呂後的怒火和複仇,自己的仕途反倒給斷送了。

在易太子中,忠臣周昌在廷爭中力保太子,謀士張良爲呂後獻策,儒士叔孫通倚向呂後一方,使得這場爭鬥中勝利的天平慢慢地朝呂後一方傾斜。當然劉邦自身也存在著不利于易太子的因素。從皇帝的身份出發,漢初的劉邦在稱帝之前大部分時間在與項羽爭天下,而稱帝後的天下也不穩定。《高祖本紀》記載漢五年(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叛亂,攻下了代地。高帝親自率軍征討,俘虜了臧荼。這年秋天,利幾反叛,高帝又親自帶兵征討。

劉邦

漢六年(前201年)十二月,有人密告楚王韓信謀反,高帝假裝去巡遊雲夢澤,在陳縣會見諸侯,抓拿韓信。漢七年(前200年),韓王信勾結匈奴,在太原謀反。高帝親自率軍前往鎮壓,在平城受圍。漢八年(前199年),高帝又率軍東進,在東垣圍剿韓王信叛軍的殘部。漢十年(前197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在代地反叛,高帝又率軍東進。漢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高帝在漢十二年(前195年)十月才打垮了黥布的軍隊。可見身爲皇帝的劉邦常年在外平定叛亂,他處理這件大事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而呂後主動地采取行動去扭轉事態,才致使了劉邦步步退讓。

漢初,漢帝國邊境時有匈奴侵擾,內地各諸侯王頻頻作亂,而朝廷又有跟高帝打天下的舊臣,如何處理與他們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作爲劉邦的繼承人所要面對的。假如易太子成功,那麽趙王劉如意能否應對這樣的局面呢?如果說劉如意繼承皇帝時尚處年少,那麽他的母親戚姬又能否保住其皇位呢?或者說戚姬有無政治才能?

戚姬是劉邦當上漢王以後受寵愛的夫人,定陶人。《留侯世家》道:“戚夫人泣,上曰:‘爲我楚舞,吾爲若楚歌。’”而《漢書・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講:“戚夫人舂且歌曰:‘子爲王,母爲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爲伍。相離三千裏,當誰使告女?’”可見,戚姬是個能歌善舞的美人。晉葛洪的《西京雜記》這樣描述戚姬:“善鼓瑟擊築。帝常擁夫人倚瑟而弦歌,畢每泣下流漣。夫人善爲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婦數百皆習之,後宮齊首高唱,聲徹雲霄。”這更是將戚姬刻畫成能進行藝術創作且多愁善感的女子。顯然,戚姬的才能不在政治上,而是在歌舞方面。在易太子之爭中她本是占上風,貧乏的政治才能卻致使她被動地等待,錯失良機。

呂雉

相反,呂後的才能更多體現在政治上。《呂太後本紀》這樣記載:“呂後爲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後力。”呂後幫助劉邦誅殺異己,集中體現在殺韓信與彭越上。漢十一年(前196年),梁王彭越被主管官吏判爲謀反罪狀,高帝赦免他,降爲蜀郡平民。呂後假裝答應將他流放到其故鄉昌邑,來到洛陽後,對高帝說:“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于是呂後讓彭越的家臣告發他,最後誅殺了彭越家族。在得知韓信想協同陳豨准備反叛的時候,呂後想把他招來,怕他不肯就範,“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最後招來韓信,將他斬在長樂宮的挂鍾室。呂後正是通過各種誘騙手段來麻痹對方,最後將異己鏟除,對其他懷有異心的臣子有著震懾作用。

此外,呂後的兩個兄長因幫助高祖打天下被封爲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令武侯呂澤“以呂後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爲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砀。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複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康侯釋之“以呂後兄初起以客從,擊三秦。漢王入漢,而釋之還豐沛,奉衛呂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釋之爲建成侯”。所以呂後家族在漢初已有一定的政治力量。正因爲如此,高帝在漢十二年(前195年)見到商山四皓後,對戚姬說:“呂後真而主矣。”不僅看到呂後的政治能力和其背後的家族力量,而且更看到呂後家族更能應對漢初的政治局面,平衡舊臣、王侯的力量。劉邦也就放棄了易太子的念頭,呂後所作的努力得以開花結果。

漢高帝劉邦易太子的失敗表面上看是因爲張良所獻的計策,周昌等群臣的廷爭、勸谏。當然作爲傑出的政治家,劉邦處理這件事的精力有限,還有戚姬遠遠不如于呂後的政治才能,也是失敗的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呂後本人通過家族勢力、臣子的力量千方百計地穩固劉盈的太子地位,也以極大的耐心來等待,使事態和政局朝有利于己方發展。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