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王婆’爆火揭秘:新型婚戀觀爲何備受年輕人追捧?

人在旅途多快樂 2024-05-14 19:39:32



近期,河南省開封市萬歲山武俠城內的一項特色活動——“王婆說媒”,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躥紅,吸引了大量關注。

“王婆”這一角色,源自中國古典文學巨著《水浒傳》中那位與西門慶、潘金蓮共同策劃謀害武大郎的“王幹娘”。

然而,在現實情境中,這位“王婆”搖身一變,化身爲現代版的“月老”之翹楚,以高效促成佳偶而聞名。

據統計,僅在過去的一年裏,線下通過“王婆”牽線成功結緣的情侶已達四五十對之多。

與此同時,其在線上的影響力亦不容小觑:短短十日內,“開封王婆”這一社交媒體賬號粉絲數激增逾233萬,俨然成爲衆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尋找真愛的新潮流標志。

“王婆”操持的說媒過程簡潔明快,頗具戲劇性。

首先,她會邀請單身女性登台,將其視爲自己的“幹女兒”,並公開爲其征婚,豪言:“只要你敢表白心儀之人,幹娘定爲你牽線。”舞台上,女性參與者坦率直白,各具個性風采。

有的展現出霸道總裁般的氣場,直言今日只爲覓得良伴歸;有的則顯露出巧妙心思,直接點名心儀穿著黑衣的男士。

台下的單身男士若對此心動,即可舉手示意,登台接受挑戰。

在熱烈歡快的氣氛推動下,許多男士鼓足勇氣,大聲宣告自己的心意:“即使被拒絕,能爲她動心已是幸事!”、“苦候三日,今日決心在此找到屬于我的緣分!”

如此真摯的情感流露,使得“王婆說媒”活動現場洋溢著濃烈的浪漫氣息與積極向上的戀愛氛圍。

當男女主角悉數到場後,“王婆”率先引導他們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緊隨其後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趣味盎然的互動環節,旨在拉近雙方距離,增進相互認知。倘若兩人在交流中互生好感,意欲進一步探索情感可能,“王婆”便會適時建議他們交換微信聯系方式,以便日後更爲便捷地溝通與互動。反之,倘若此次“配對”未能成功點燃愛情火花,“王婆”亦備有貼心的“安慰禮”,確保參與者雖未覓得佳侶,卻也不至于悻悻而歸,反而能帶著一份溫馨的小確幸結束這場特殊的邂逅。

在穿針引線下,“王婆”以其妙語連珠贏得了年輕一代“戀愛導師”的美譽,常以深入人心的金句啓迪衆人:

“唯有主動出擊,方有機會遇見生命中的摯愛。”

“坦誠示愛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切莫因猶豫不決錯失良緣。”

此類智慧言語層出不窮,賦予了“王婆說媒”獨特的魅力,使之成爲一股力量,促使當代年輕人重新審視並接納那個曾被視爲禁忌話題的“相親”。

憶及過往,提及相親,年輕人或是斷然拒絕,或是面色凝重,仿佛除了事業拼搏,心中再無他愛。

然而,時光荏苒,首批步入而立之年的95後與已然符合法定婚齡的首批00後,他們已褪去昔日的稚嫩,步入成熟的人生階段。

社會眼中的“孩子”們,如今已非吳下阿蒙。面對“相親”這一傳統婚戀方式,新一代年輕人的心態發生了顯著轉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與接納。

“王婆”的迅速躥紅,恰好揭示了當下年輕人內心深處那份長久以來被外界所忽視的情感訴求,他們的婚戀觀正在悄然進化,期待著更爲多元、自由且不失溫度的相遇方式。

不管怎麽認識,

有趣的靈魂和好看的皮囊總要占一樣

在《讀者》雜志中,我有幸拜讀了梁永安教授的文章《相愛爲何日益艱難》,其中深度剖析了當下年輕人面臨愛情困境的原因。文章指出:

面對“相愛愈發不易”的疑問,社會上存在多種解讀。有人認爲,戀愛過程耗時費力且經濟成本高,需不斷揣摩對方心思,頻繁遭遇冷戰與爭執,種種繁瑣令人生畏。

另一些人則感歎,尋覓一位能觸動靈魂、心意相通的伴侶實屬不易,不願委曲求全,陷入湊合的婚姻。

還有人擔憂伴侶的忠誠問題,害怕一旦遭遇背叛,自己將深陷哀怨,同時還要應對子女教育、職業發展及家庭瑣事等多重壓力。

《讀者》2024年第6期 梁永安《相愛爲什麽越來越難》

身處一個節奏飛快、情感聯結薄弱的社會環境中,許多人的相遇相識往往缺乏堅實的情感基礎,且生活狀態常處于變動之中,難以安定下來培養深層次的感情。

對于年輕一代而言,建立戀愛關系的路徑已遠非傳統的相親所能概括。如今,相識的場景與方式已不再具有決定性意義。

無論是校園課堂的擦肩而過,街頭巷尾的偶然邂逅,還是在酒吧熱鬧的夜晚、動漫展覽的熱烈氛圍中,甚至在遊戲中攜手闖關、通過交友應用左滑右劃偶遇一位視覺上頗爲投緣的對象,任何一處都可能成爲點燃愛火的舞台。

總之,梁永安教授的文章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年輕人在追求真愛道路上所面臨的多元挑戰,以及他們如何在多樣化的社交場景中嘗試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愛情火花。

今年正值二十芳華的娜娜,是一位正在攻讀大三課程的在校生,其所在學府位于市郊的大學城。盡管這片學術之地彙聚了衆多青春洋溢的學子,然而現實生活中,他們面對面相識與交流的機會卻相對有限。除了那些活躍于社交圈、備受矚目的校園明星外,大多數學生的生活軌迹基本固定在教室、圖書館與宿舍之間,日複一日,循環往複。

爲此,各類社交小程序及應用程序自然而然地成爲了廣大青年群體首選的線上結識新友、線下互動暢談的平台。娜娜與其現任男友柯木,正是通過一款應用中“附近的人”功能,開啓了他們的緣分之旅。

起初,二人僅保持著禮貌性的問候,隨性地交談幾句。然而,當話題不經意間觸及到他們都熱愛的一款遊戲——《王者榮耀》時,對話氛圍瞬間升溫。

“你也喜歡玩《王者榮耀》?”“當然啦!我常用的角色是李白。”“巧了,我是小喬玩家……”

如此一來二去,他們對彼此的興趣與共同愛好有了更深的認知。隨後,柯木主動提出線下見面,即所謂的“面基”。這次會面讓兩人頓感相見恨晚,原計劃的午餐竟持續至下午五時,足見交談之熱烈與投契。

隨著交往的深入,娜娜與柯木的感情逐漸升華,由朋友自然過渡爲甜蜜戀人。對于這段感情,娜娜並不認爲是出于一時沖動,而是堅信年輕人有權主張自己的戀愛方式,更看重雙方相處時的樂趣與默契。

在娜娜的觀察中,身邊不少女同學同樣活躍于各類社交軟件。“她們中的許多人尋找的是外表出衆、能讓自己倍有面子的異性夥伴,期待能一同瘋狂、共享歡樂時光。”這種“玩在一起”的新型社交模式,正日益成爲許多年輕人眼中理想的“相親”載體。

盡管在長輩眼中,理想的伴侶往往是具備“前途無量”與“一表人才”的特質,但時下年輕人在擇偶時,卻更傾心于尋找獨特有趣的靈魂或賞心悅目的外貌。

在豆瓣平台上,一個彙聚了123,413名用戶的“相親後吐槽小組”成爲他們分享心得、抒發情感的熱門社區。

該小組內共收錄了70,026篇帖子,其中,“喜歡”與“不喜歡”這兩個直接表達態度的詞彙總計出現高達90,064次,足見他們在評價交往對象時的坦率與直接。

而用于描述個人內心體驗的詞語“感覺”,其出現頻率更是達到了63,342次,揭示出當代年輕人在面對感情時,極其重視第一印象與主觀感受。

對于這一代年輕人而言,“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傳統深情觀念已不再是衡量愛情價值的唯一標尺。“眼緣”與“感覺”,這些看似感性且難以量化的情感要素,如今已被他們視爲判斷一段關系是否值得深入發展的關鍵所在。

有人或許會質疑,這樣的擇偶觀是否過于挑剔?

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絕對。

年輕人在追求心靈契合與視覺愉悅的同時,亦展現出對真實自我感受的尊重與堅持,他們的選擇並非苛刻,而是更爲注重個體情感體驗的真誠表達。

相親現場,

這屆年輕人開始與自己和解

近期,“青藤之戀”應用程序與武漢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2023年輕人婚戀壓力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雙方針對“婚戀壓力”議題面向年輕人群體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戀愛與結婚是否爲人生必經階段?”現代年輕人對此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調查顯示,大約83.72%的男性受訪者堅信戀愛與結婚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經曆,然而,持有相同觀點的女性比例略低,爲67.98%。值得注意的是,認爲無需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性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回顧2021年發布的《中國婚姻報告》,依據民政部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數量已達到驚人的2.4億,這一數值相當于英國、法國、德國三國人口總和。當時已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獨自居住,且預期未來幾年這一群體將進一步擴大。

當前,社交圈子局限、生活壓力增大以及原生家庭關系緊張等多重因素正逐漸成爲導致當代年輕人保持單身狀態的主要障礙。

盡管如此,許多身處其中的年輕人內心深處仍懷揣著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只是現實中的種種制約讓他們對愛情與婚姻抱持謹慎甚至悲觀的態度。

在《新相親大會》第五季的舞台上,有一位女嘉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李雪兒,一位來自北京、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的門戶網站籃球新聞編輯。

這位視籃球爲“生命之魂”的女子,在其個人介紹短片中,以真摯的態度揭示了自己早熟的童年經曆以及與家庭間微妙而緊張的關系。

自十歲起,她便獨立承擔起飲食、學業與生活的全部責任。由于父母關系長期不睦,他們常常在她的生活中缺席。

盡管婚姻關系未破裂,但他們已長達十余年互不交談,甚至在她遭遇嚴重韌帶撕裂、連續高燒六日的危急時刻,父母雙方均未接聽她的求援電話。面對鏡頭,她發問:“‘痛苦’一詞足以描述嗎?是否有更爲深切的詞彙來形容這種感受?”

在如此匮乏關愛的成長環境中,李雪兒對于愛情抱有極其強烈的向往。

她期待未來的伴侶擁有良好的異性緣,因爲她認爲這體現出對方處事得體、懂得尊重他人感受,從而不會忽視她的情感需求。

陪同她參加節目的母親,顯然首次聽到女兒如此直白地袒露心聲,不禁驚訝萬分。

母親感慨道:“我對給她造成的傷害渾然不覺,此刻內心同樣疼痛不已。我一心期盼她過得好,卻未曾意識到,對她造成最深創傷的竟是我自己。”

盡管此前不斷催促女兒早日戀愛成家,但母親從未意識到,作爲成年人的他們,其行爲無意識間竟成爲了阻礙女兒追尋幸福的路障。

而在節目現場,一場遲到的母女和解悄然展開,使李雪兒得以重新審視自我,逐步解開內心深處的心結。

來源:視覺中國

實際上,李雪兒的家庭並非特例,許多家庭中普遍存在類似現象。

在這些家庭裏,情感往往被視爲應被抑制的因素,皆因秉持著“家和萬事興”的傳統觀念。

父母的威嚴如同一道屏障,時常將子女的眼淚與情緒封鎖其中,特別是在關乎兒女婚姻的重大問題上,孩子們的話語往往未及傾訴完畢,便遭到父母的中途打斷。

如此一來,衆多既明理又孝順的子女,在道德規範的強大壓力下,選擇了忍讓與自我犧牲,默許了內心的委屈。

這就不難理解爲何許多年輕人對相親持有抵觸情緒:他們的個體意識遭受擠壓,被置于邊緣地位,仿佛成爲任由他人估價交易的商品。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他們在面對生活時缺乏自信,難以堅信自己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實力。

然而,當他們踏上相親之路,抑或置身于相親場合,如李雪兒般的年輕人們開始意識到並勇于表達自身合理的需求。

這並非出于叛逆,而是源于對現實的深刻認知與清醒抉擇。

找愛的第N+1種方式

盡管我們對當今這一代年輕人的認知尚顯淺薄,

我們慣常認爲他們傲氣十足,觀念超前卻脫離實際,卻未曾沉下心來,真誠地傾聽、觀察與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探求他們真實的渴望所在。

他們心底所渴慕的,無非是被他人深深理解,得到關注並贏得尊重。

審視當下婚戀現象,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躍然眼前:

在互聯網無所不在的時代背景下,爲何仍有大量年輕人欣然接受傳統的“紅娘牽線”式線下相親,而非僅依賴網絡平台?

信息技術的洪流雖削弱了人際間深層次的情感紐帶,使許多人對愛情的認知陷入主觀臆斷的迷霧,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交流,那種直抵人心的坦誠與真摯,卻是虛擬網絡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替代的。

當相親成爲年輕一代婚戀擇偶途徑之一,恰恰揭示了他們在追求個人幸福時所擁有的更大自主權與多元選擇空間。

據貝殼研究院發布的《95後新社會人婚戀居住調查報告》,有24.3%的男性受訪者樂于戀愛而不急于步入婚姻殿堂,女性持此態度者則高達31.4%;男女單身主義者占比分別爲5.1%與10.5%;選擇丁克生活方式的男女比例則接近,分別爲4.3%和4.1%。

由此觀之,個體對愛情的期待與诠釋千差萬別,每一段感情的萌芽都蘊含著其獨特的故事與緣起。

春節之際,我的好友非然于朋友圈分享了一張她家貓咪的照片,並附言道:

“2024年,定要爲你們覓得一位父親。”

盡管非然時常因孤寂而渴望戀愛,但她卻對婚姻及生育持有深度抵觸態度。

在她看來,婚姻是諸多困擾的源頭,包括彩禮、婚禮籌備、購車購房的壓力,以及每逢佳節關于歸宿何處的爭論。

而一旦有了孩子,生活的繁瑣程度無疑將更上一層樓,僅是想象便令她感到頭痛不已。她坦言:“我是個避繁就簡的人,面對任何可能帶來麻煩的事物,我都傾向于規避。”

非然的這種恐婚恐育心態並非個例,她的許多朋友亦有同感。每當她們耳聞婚姻相關的負面社會新聞,目睹身邊人婚後育兒生活的疲憊景象,那份對婚姻的美好憧憬便悄然消退。

然而,對于婚姻的選擇,同樣存在著積極接納並滿懷期待的聲音。

如知乎用戶@芯子所言,雖已步入29歲的年紀,經曆過無果而終的戀情,她內心深處仍執著于尋覓一人,共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浪漫人生,認爲這是世間最爲動人的事。

事實上,無論是選擇步入婚姻殿堂,還是堅守單身生活,決定權始終牢牢掌握在年輕一代手中。

愛情的形態豐富多樣,且各具魅力,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堅信自己能在愛情的旅途中,既能品味到最美妙的果實,也能勇敢承受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結局。

正如《相愛爲什麽越來越難》一文中所闡述的:“愛過便是愛過,即使未能修成正果,亦可問心無愧,只因那段時光,我們曾真真切切地活過、愛過。”(馨靈)

(摘編自微信公衆號凡人慧眼)

0 阅读:23

人在旅途多快樂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