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海女孩,花60萬到澳洲留學3年,如今當護士月薪2萬,值嗎?

真實人物采訪 2024-03-03 20:38:55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443位真人故事

我叫菁兒,上海人。自小性格比較內向,按照父母的想法,我選擇成爲一名護士。爲了更好地發展,我選擇去澳大利亞留學深造。

可國外留學遠沒有我以爲的那麽簡單,語言溝通障礙、學習壓力大、中澳文化存在差異性。

面對種種困難,我焦慮不已。親人的支持和鼓勵,朋友的陪伴,給了我前行的勇氣,讓我成爲更優秀的自己。

(拍攝于畢業典禮前)

我叫菁兒,1999年出生于上海。小時候父母忙于生意,我經常是待在外婆家,跟外婆、外公的關系很好。

我自小性格比較內向、懂事,是別人眼中的“乖孩子”。父母對我要求比較嚴格,不僅看重我的成績,而且也很注重對我的品德培養。

可能是他們希望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也可能是因爲家長們愛比較,導致他們難免有一些“雞娃”,我深受其害,苦惱不已。

有時候明明成績有進步,但沒有得到滿分,會被父母抱怨或批評。被他們批評的時候,我的情緒會變得低落,心生愧疚,甚至有時會産生一種“我可能沒有成績重要”的錯覺。

除了補習文化課,我也會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興趣班,比如芭蕾課、古筝課。

小時候覺得女孩子穿漂亮裙子跳舞很好看,吵著要去學芭蕾舞,磨了媽媽好幾天,終于如願。

可我的身體條件不是很好,身子骨比較硬,剛開始練習又比較累人。上了沒多久,就放棄了,但對于芭蕾舞的喜愛埋在了心裏。

隨著長大,漸漸理解父母的一些做法,但情感上還是有些難以接受。雖然有時候還會和父母産生分歧,但我已經學會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上海健康醫學院中美合作班教學樓)

2014年,我偶然間看到了一個名叫《Love Live》的動漫,被動漫中主人公不懈努力的精神所吸引,開始對動漫和cosplay感興趣,因此與某舞團結緣,交到了一些朋友。這一愛好,一直到我出國才放下。

2014年中考,父母建議我選擇護理行業,將來成爲一名護士。于是,我報考了上海健康醫學院的護理專業(中美方向)。這個專業是屬于國際合作項目,五年課程,相當于三年高中課程、二年中外合作課。

在學習之余,我跟著動漫舞團去參加各種比賽和商演,我的性格漸漸變得開朗起來。跳舞成爲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9年,我開始畢業前的護士實習。從一個科室到一個科室輪轉,護士的實際工作,遠比我以爲的要複雜得多,我認識到護士工作的不容易。

護士工作內容多,工作壓力很大,收入一般,有時還會強制加班,加上職業“卷文化”的影響,和媽媽的過度期待,讓我産生了一絲疲憊感,有時甚至會産生想逃離這裏的一切的情緒。

畢業前,面臨選擇合作院校這一問題。比起美國,我更希望前往澳大利亞,但我們的合作院校沒有澳大利亞的學校,我不得不自己找中介去申請學校。

(2016年 讀上海健康醫學院中美合作班時)

通過自己的了解和媽媽朋友的幫忙打聽,確定了悉尼科技大學護理專業作爲申請院校。悉尼科技大學並不認可我在國內讀的護理學曆,沒法享受免分政策,我不得不重新複習課程和報語言班。

2019年底,我來到了向往的澳大利亞,搞定了租房和入學前准備後,我開始了十周的語言班學習。

2020年2月,我開始在悉尼科技大學就讀。護理專業學費並不便宜,每學期學費近10萬元。正在我爲新學期學習而期待不已的時候,疫情變得更嚴重,線下課改爲線上教學。

隨著在家時間越來越長,剛到澳大利亞的新鮮感消失不見,獨自生活在異鄉的孤獨感漸漸湧上心頭,我開始變得莫名焦慮。我會擔心課程跟不上,擔心親朋和自己的安全,擔心一日三餐如何解決。隨著焦慮情緒的加劇,我開始過度飲食,體重竟胖了二十斤。

(在悉尼拍的藝術照)

幸運的是,來自于親人和朋友的關心,陪我度過了那段艱難時光。當我再一次站在校園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我突然認識到世事無常,應該更加珍惜每一天。

完成學業之余,我開始各種兼職賺錢。從服務員到洗碗工,從化妝品店到咖啡廳,從擔當家教到醫院助理兼職。每月打工賺的錢大約五六千左右,基本可以負擔生活費。

除了兼職打工掙錢,我還積極鍛煉口語、參加學校活動、結識社團朋友、參加志願活動、拍攝小視頻、健身、學成人芭蕾舞等。雖然每天的日程很滿,但我過得很充實。學業也好,生活和興趣愛好也罷,都是因爲熱愛。

我享受與朋友一起聚餐、旅行時的美好時光,也樂于在街頭發書包義務奉獻;會我爲甜品小生意不景氣而煩惱,也會因爲一條自制視頻觀看破萬而開心不已。它們構成了我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年留學生活,讓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提高了我的專業能力,而且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學會了批判性思考。此外,我的交際能力和英語口語能力提到了進一步提升,讓我變得更自信、更愛自己。

(2020年,在悉尼RPA醫院實習)

通過接觸,我慢慢發現國內護理行業和澳洲護理行業還是有很多區別。澳洲護理工作相比國內來說,更有自主性,社會地位高一點,劃分方向也更多一點。

國內護士很多時候是負責整個科室病人,有時可能一個人需要負責二十多個人。從事的工作內容一般是抽血打針、登記、協助檢查和測量等基本事項,更偏向于提供基礎服務,按照醫生囑咐做事。

澳洲護士在負責人數上,相對少一點,但需要掌握病人的全面情況,比如行走能力、飲食習慣、社會情況、手術情況、疾病史等。此外,還負責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和協調,有部分處方權,卻沒有紮針權利。護士考取專門證書後,才能行使紮針權利。

在澳洲,護士的細分發展方向很多,臨床類護士、教學類護士、研究類護士和管理類護士等。不同職業方向的護士收入存在差距,而不同地區的臨床類護士收入差距不大,悉尼全職的新手護士收入每個月能達到約2萬人民幣。

(2022年,手術護士實習時)

我就讀的悉尼科技大學是采取學分制,要求總實習時長至少800小時。每學期都會安排實習任務,實習是義務的,並沒有薪酬。當時醫院並不提供餐食,需要自己帶飯或者買飯。

每一次實習,會碰到過不同病症的病人,或友好,或難纏,或輕症,或重症。我在實習的時候主要擔任護士助理或者手術護士,護士助理負責登記病例、陪伴病人、反饋病情,手術護士主要是准備手術需要用的器材,協助醫生進行手術。

遇到新冠患者的時候,我會緊張兮兮;接到幫助HIV患者的任務時,會忐忑不安,接觸時也是小心翼翼;還領教過精神病患者的難纏和“無理取鬧”……

不管他們身患何病,終究是一名患者,而我的任務就是服務好他們,爲他們提供幫助。我在與病人一次次打交道中不斷成長。

在醫院最常遇到的就是語言溝通問題。比如,有一次遇到肚子痛患者,只會一點點粵語的我沒法和正常她溝通,她又肚子疼得厲害,幸好發現同科室別組的護士會粵語,幫忙解決了溝通問題。

(朋友幫我慶祝生日)

2022年5月,我第一次經曆病人的生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奶奶83歲了,自理完全沒問題,看起來狀態不錯,非常有禮貌,愛說愛笑。老奶奶入住後,看書、做數獨,靜靜等待明天TAVI手術。可沒想到的是,在術後沒多久,突然腹股溝大出血、血壓太低。醫生極力搶救措施,卻依舊沒有成功救下她的性命。

得到她去世的消息,我呆愣在原地,想到昨日和她聊天的樣子,耐心回答我問題樣子。她的笑容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原來,生命是如此脆弱。前一天還在的人,可能突然離開人世。

在醫院工作久了,會看到很多人間溫情和至暗時刻。我曾見過八十多歲老人之間的相互陪伴,也曾見過夫妻相互扶持,曾見過子女對生病父親置之不理,也曾見過精神病父親對女兒打罵不停。

(做飯時刻,享受美食)

醫院,是一個見識到人間真情、看到人心的地方,而護理工作,讓我慢慢學會堅強,懂得生命的偉大和可貴。

隨著畢業,我再一次面對抉擇,是回國還是留澳。如果留澳,是選擇留在悉尼,還是選擇小鎮流轉。經過仔細考慮和向前輩們咨詢後,最終我選擇暫時留澳工作,繼續積累經驗。

我申請的悉尼那家醫院並沒有錄取我,考慮到公立醫院競爭壓力大,會優先考慮本土學生,我選擇了去小鎮醫院流轉。

正好當時Dubbo醫院打電話詢問我的意向,幾位前輩也曾在這裏工作過,建議我可以考慮,多積累實踐經驗。于是我選擇了Dubbo和Walgett爲流轉小鎮,在當地醫院工作各半年。

(小鎮醫院輪轉項目完成證書)

小鎮生活相比大城市而言,生活節奏要慢一點,工作內容也沒那麽繁瑣。我的心情也跟著漸漸地放松了下來,我不再給自己的生活安排那麽滿。我學著享受當下,學者做一個有松弛感的人。

有時我會遙望遠處的風景,有時要會停下腳步欣賞路邊的植物,會和同事們互贈禮物,會捧著一杯咖啡看書。我享受獨處時光,也享受與人同行。

作爲一名護士,無論是做記錄,還是陪伴病人,不管是與其他部門的溝通,還是臨床判斷,我變得更專業。我的工作能力也受到了負責人和同事們的肯定。

一年的小鎮醫院流轉結束,我申請回到悉尼。目前在悉尼一家醫院工作。

我不知道是否會一直留在澳洲工作,但我知道,努力奔跑的每一天,都十分有意義。

【口述:菁兒】

【編輯:葛怼怼】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擊關注哦!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