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防災減災日策劃|遭遇地震、地鐵火災該咋辦?記者體驗來了

半島都市報 2024-05-12 15:30:33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亞梅

三層樓的高度,蛟龍救援隊的隊員11秒降到地面。模擬纜車救援、峽谷救援、航空救援……10名救援人員仿佛長了翅膀一樣,在高空、牆面與地面間穿梭。

5月11日,在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前夕,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中國災害防禦協會、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共同主辦的“防災減災:從基層做起”論壇在山東青島舉行。當天下午,記者和與會人員一塊,來到市北區的青島安全應急培訓基地參觀采訪並體驗各類險情,同時海麗雅蛟龍救援隊進行了“戶外救援演練”。

模擬感受各種險情

青島安全應急培訓基地有地震、地鐵遇險、暴雨等多種險情體驗區域,讓大家體驗可能遇到的險情,並學習避險知識。

記者來到了地震體驗區,感受地震來臨的感覺。“雙手抱頭,蹲在衛生間和廚房等地的牆角,地震來臨時可能會伴隨著電纜的斷裂,導致停電,不要慌張。”工作人員說道。轟隆隆的響聲,伴隨著左右和上下晃動,燈光突然關閉,感受著震動從小到大慢慢遞增,“轟”的一聲,地面下沉,即便蹲在地上也差點因重心不穩而晃倒,手抓住旁邊的扶手才算穩定。模擬地震持續了兩三分鍾才結束,設置爲3-6級地震,整體感覺到像蹲在十分顛簸的車裏,最大的考驗是心理上的“煎熬”,不知道地震會持續多久。

體驗完3-6級地震,記者來到地鐵火災體驗區。現場先播放了一段韓國2003年地鐵發生火災時的監控錄像,當火災來臨時,人們的臉上露出恐懼和絕望的神情。在模擬地鐵的車廂內,工作人員講解著當火災發生時如何逃離車廂,“當遇到火災時如果有面罩可以戴面罩,沒有面罩一只手用袖子捂住口鼻,另一只手不時擡起保護頭部,靠近牆邊摸索往前走。逃生時可以用破窗錘敲碎玻璃,也可以按照指示打開緊急開門裝置,當解鎖完成後,就可以打開車廂門,還可以通過駕駛室的逃生通道有序逃生。”

現場用幹冰模擬煙霧,一陣陣白色的煙霧飄在空中,車廂內的人打開緊急開門裝置,大家有序從車廂內往外逃,“我們用激光線標注了安全高度,隨著火災發生時間越久,高度越低,整條路的長度150米。”工作人員說。剛開始1.2米的高度,稍微躬下身就能到達安全高度,越往前走,煙霧越大,能見度越低,從能看見前面好幾個人到只能看見前面一個人,走到地鐵出站的閘機時,需要蹲著才能到達安全高度。完全走完150米,大家紛紛討論,沒想到安全高度如此低,能見度如此低,人在災害面前如此渺小。

隨後,大家來到達了暴雨體驗區,模擬在房間裏感受狂風伴隨著暴雨,玻璃外的雨如盆潑一般,窗外的樹被狂風刮得亂晃。工作人員說:“暴雨和洪水來臨時,不必要情況盡量不出門,待在安全位置。如果在戶外,選擇地勢高的地方等待救援,遠離建築物的地下部分和可能坍塌的物體,也要遠離山坡和河堤。”

11秒從近十米高空“飛”下

基地有一處專門爲蛟龍救援隊搭建的蛟龍繩索救援訓練體系,這裏模擬了峽谷、航空、纜車、岩壁等多種救援環境,有三層樓的樓梯,一架小型直升飛機,在樓頂模擬搭建了一個峽谷救援的平台,在空中還架起了一個纜車。

現場先進行了航空救援演練,直升飛機裏有兩人,地面有一人,用于救援的繩索一端固定在飛機頂端,一人順著早已放到地面的繩子緩緩下落,將繩索固定在躺在地上的被救援人員身上,待到一切准備就緒,飛機上的救援人員與地面救援人員配合,一同有序地拉救援繩索,繩索上的兩人僅用了幾十秒就到達了近十米高空的飛機中。

隨後又進行峽谷救援演練,這種救援受地理條件限制,需要有固定的“錨點”將繩索變爲如高空電纜一般橫向固定,這樣是爲了讓救援人員實現橫縱移動,更加方便峽谷救援。救援人員先橫向滑動到被救援人員的附近,再緩緩縱向降落下來,救援人員將繩索與卡扣固定好,被救人員環抱救援人員的腰,救援人員用雙腿夾住被救人員,不一會兩人就到了“山頂”,營救成功。

10名救援人員在直升飛機、“山頂”、樓頂、纜車、樓梯、岩壁上,一聲令下,他們齊刷刷喊道“准備完畢”,借著繩索,僅用了11秒就從近十米的高空降落。

每種救援方式略有不同,核心都要用到繩索與救援人員的敏捷身手加以配合。記者了解到,這十多名救援人員有著豐富的救援經驗,他們之前是武警、特警、攀岩運動員……組建了專業化的救援團隊。在近年的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甘肅地震等災難面前,蛟龍救援隊第一時間籌集應急救援物資,派出救援隊馳援災區。特別是在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中,蛟龍救援隊連續奮戰4個晝夜,搶救遇險群衆36人。災害中,河南新鄉牧野鎮斷電,失去與外界聯系,蛟龍救援隊隊員克服災區地質條件複雜,經受了激流洪水的考驗,用沖鋒舟爲群衆送去了救命的“發電機”,讓受困的村民在停電數日後恢複了用電,可以撥打手機與外界恢複聯系。蛟龍救援隊隊員姜睿,也因其突出的事迹,去年被團中央表彰爲“全國優秀共青團員”。

首創互動體驗式安全應急教育培訓模式

在各種各樣的逃生救援現場,繩索成爲重要工具。青島安全應急培訓基地的工作人員還現場展示了逃生繩索的打結方式,先把繩子兩端打一個小的結,再采用左壓右,右壓左的方式打一個雙平結,這樣繩子越拽越緊。

“我們研發的繩纜打破了國外繩纜技術壟斷,爲國內救援事業添磚添瓦。”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明介紹,“我們注重將技術優勢運用在安全應急和防災減災領域,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究開發的高層樓宇緩降器。生産的‘蛟龍’第四代消防員腰包應急逃生自救安全繩,集自救逃生、向下疏散、錨點裝置、導向保護、短距離上升、向上提吊六大功能于一體。”

“針對防災減災中,社會培訓引導不足、對危機沒有預判、災難中不會逃生、缺少應急自救工具等問題,我們投資、設計、建設、開發了全國首個體驗式安全應急教育培訓中心,首創了互動體驗式的安全應急教育培訓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人次達120余萬。”張旭明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