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曾經的中亞鹹海,如今面臨消失的危機

人文之光 2024-02-25 12:44:05

記得本世紀初,中學地理教科書在介紹到中亞這個單元的時候,都會提到鹹海,並將其介紹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之一。不過,到如今,鹹海已經面臨消失的危機。而如今距離本世紀初,還不到四分之一個世紀,在如此短暫的歲月裏,人類就可能見證一次滄海桑田,如此局面,不知道對當代人類來說是喜是悲。

1、蘇聯在中亞的水利工程

早在20世紀初,沙皇俄國就將鹹海納入了沙俄的版圖,不過有一之後不久沙俄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戰爭引發了沙俄的內亂,最終沙俄一度陷入土崩瓦解的狀態。到了1940年代前後,蘇聯基本上恢複了沙俄時代的版圖,鹹海也由此被蘇聯所控制。

鹹海的水源來自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條河流被視爲中亞的母親河。而這兩條河所灌溉的土地,也被蘇聯視爲亞洲版圖部分地理條件最好的區域——畢竟蘇聯的亞洲部分雖大,但大部分是北亞地區,不利于農業生産。而中亞的條件比起北亞,無疑要好太多。

因此蘇聯在20世紀中期考慮在中亞地區種植經濟作物。而想要讓經濟作物高産,就要配套相關的水利工程。于是蘇聯在中亞一帶大興土木,修建水庫等基建設施,用于截留阿姆河與錫爾河的河水,來保證經濟作物的灌溉和生産。

而這就意味著,這兩條河流能夠流入鹹海的水量出現了大幅度下跌,有說法認爲,有80%的水資源,不再流入鹹海。

2、鹹海環境的惡化

蘇聯中亞地區農業經濟的大幅度發展,也支持並催生了城市人口的激增。而這意味著對水資源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了。鹹海因爲失去了外來水資源的注入,因此鹹海和周邊的生態也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惡化。于是鹹海先是水位不斷下降,同時,由于鹹海是一個鹽水湖,在缺乏新的淡水河流注入新水源的同時,鹹海的水分也不斷蒸發消失,但是鹹海裏的鹽卻沒有隨之蒸發,而是留在了鹹海裏,于是鹹海的鹽度也不斷激增。鹽度的激增導致原本生活再鹹海裏的生物因爲無法使用如此高鹽度的環境,而處于滅絕狀態。此外,魚類的繁殖也因爲水庫的修建,而受到了毀滅性影響。

鹹海環境的惡化,也影響了蘇聯所重視的經濟作物生産:因爲鹽度的增強,以及環境的惡化,鹹海周邊出現了嚴重的鹽堿化和沙漠化狀態。鹽堿化意味著植被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而沙漠化的出現,也導致了中亞地區經常爆發沙塵暴,這些沙塵暴,很大程度上反噬了蘇聯在中亞的經濟作物産量。

如此惡化的環境,也讓周邊的蘇聯人(其實更多是中亞的原住民)患上了嚴重的呼吸疾病。

3、鹹海的治理

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世界各國也開始重視鹹海生態問題。而此時鹹海已經有90%的水域處于消失狀態。于是國際社會開始督促哈薩克斯坦等鹹海周邊國家治理鹹海。鹹海的北部水域經過若幹年的治理,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恢複,但是鹹海的南部水域的治理卻乏善可陳:因爲南部水域涉及到的相關利益方,處于自身的利益甚至生計考慮,無法落實對恢複鹹海生態有效的方案,所以,鹹海南部水域的環境,依舊處于惡化狀態。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