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碎博物館近12萬瓷瓶,該不該免賠?|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5-04 18:30:45
把責任認定變成糊塗賬,對博物館和遊客雙方都不是好事。 ▲博物館裏的陶瓷花瓶成了一地碎片。圖/社交平台視頻截圖 文 | 蔣理

“小孩打碎博物館近12萬瓷瓶被免賠”上了熱搜。

據報道,5月2日,山東淄博,國藝館文化藝術館內,一小孩打碎了一個標價116000元的華光陶瓷花瓶,面對一地碎片,一家人不知所措。該博物館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記者表示,瓶子碎了可惜,但孩子確實不是故意的,沒碰著孩子就是萬幸了,全額免賠!

小孩打碎博物館的瓷瓶,家長要不要賠?有人稱贊該博物館“全額免賠”大氣,給淄博文旅加分;也有人質疑打破瓷瓶不用賠,既不利于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慷公家之慨,相關損失總得有人承擔。

實際上,該博物館“全額免賠”大氣,給遊客留下了淄博好客的印象,但對這一意外事件,還是應該有實事求是的責任認定。否則,今後再有類似事件,即便責任不在博物館,也可能被道德綁架,不能要求賠償;相反,如果遊客無責任,也可能要額外承受被免賠的心理負擔。

因此,以單方面的免賠方式回避了責任認定,其實是把責任認定變成了糊塗賬,這對博物館和遊客雙方來說,都不是好事。

從相關視頻看,這個被打碎的瓷瓶在展示時,並無玻璃罩等特殊保護。也就是說,瓷瓶被小孩不小心碰到摔壞,博物館應承擔主要責任。即便博物館要求賠償,遊客一方也只承擔次要責任。

而進一步,則要看小孩是如何碰到瓷瓶的。如果瓷瓶本身放得不穩,小孩只是正常路過就碰倒了,責任就更小。另外,如需賠償,也要對瓷瓶價值進行專業鑒定,而非只看標價。

客觀認定遊客打碎展品的責任,對規範文旅市場發展很重要。像參觀博物館,應該給遊客講清規則,如因違規造成文物、展品受損,無疑需要遊客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對帶小孩參觀的家長,必須強調其監護責任。歡迎遊客、營造好的文旅環境,不是不講規則,“不得罪遊客”。如果都按遊客的興致來,也不利于文物保護,更無益于形成規範、文明的文旅秩序。

對博物館來說,規範布展,做好文物、展品保護,也是自身必須盡到的責任。尤其節假日,更需考慮到遊客增多等複雜情況和不安全因素,特別強調布展安全。否則,博物館不僅得不到賠償,如果破碎的瓷片割傷遊客、出現旅遊安全事故,博物館還需擔責。

此次事件中,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說,沒有傷著孩子就是萬幸了,應該就是知道責任在布展,而非遊客。

所以,此次事件的重點不是免賠,而是要借由這起事件的責任認定,提醒博物館加強對布展情況的檢查,注意保護展品,更要把遊客安全的保護工作做細做實,這才是真正的好客。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1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