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說1942年反掃蕩,八路軍一個連往返包圍圈5次,救出2000群衆

晚上回憶這百年 2024-05-15 06:36:49

王學儉,山東海陽縣盤石區嘴子前村人,1925年4月出生。

王學儉出生時,家中有地三四十畝,山林兩處,房屋兩處(約十間),宅基地一處,屬于中農家庭,溫飽略有余。他父親幼時家貧如洗,沒讀過書,十六歲即闖關東、闖海參崴,伐木、種地,積攢下這份家業。

他兄弟五人,排行老二。他父親因吃了不識字的苦,下決心叫要五個兒子每人念五年書,不當睜眼瞎子。王學儉大哥上滿五年學,就下了莊家地,幫著父親種地。

他上學時,適逢村裏成立了高級小學。念了五年後,海陽城被日本人占領,海陽縣中學轉移到離嘴子前村僅二十華裏的馬陵村,並到周圍村招生。王學儉高小還沒畢業,就報考海陽中學,竟被錄取了。同時被錄取的,還有本村王仁海。這是1940年春天,王學儉15歲。他住在姑母家裏,自帶些糧食,姑母給做飯。

到了秋天,八路軍從文登地區向海陽地區推進,因爲這個學校是國民黨政府開辦的,所以就解散了,學生各自回家。

王學儉回家後,不久嘴子前村出了一件殺人案,全村都驚駭。三個本村的人和一個外鄉常住嘴子前村的人,半夜被人拉出去活埋了。他們的屍體被家人找著用門板擡回村,放在大街上。人們都去圍觀,王學儉也去看了,心裏很害怕。

四個都是三四十歲的男人,有一個當過國民黨遊擊隊的連長,其他兩個在村裏也是很霸道的,老實人不敢惹他們。是誰殺死了他們?人們議論紛紛,但誰也說不清。別的村也相繼發生類似事件,一時人心慌亂。

在這種混亂的形勢下,爲了躲避戰亂,父母商量叫王學儉到哈爾濱去學生意。于是這就有了王學儉一生中首次下關東。

海陽民謠:“死逼梁山下關東。”把下關東和上梁山相提並論,說明過去下關東是走投無路,是沒辦法的辦法。王學儉父親下關東時,就很符合這種說法的。他父親是步行走去東北的。幾個人約好,一個人領路,沿渤海灣步行到營口,再向東到吉林。沿途討要飯吃,或幫人打工,掙點糧食,背上路上吃。其困難可想而知了。

王學儉下關東,比他父親那時好多了。這時是1940年秋天,父親把他交給一位老者王炳華,王學儉稱他二爺,托他帶到哈爾濱,交給曾和自己在海參崴子合夥做生意的本村人王嘉濱,王學儉叫他二哥。

一天早飯後,一行人起程了。父親把王學儉送到北道那塊常年流水的大石頭下。二爺說:世申!回去吧!王學儉看到父親用手去擦眼淚。父親站在那裏,王學儉走出很遠,回頭看看,父親還站在那裏。在王學儉的印象裏,父親是常發脾氣的人,從沒看見過他落淚。

步行走了兩天到了煙台,幾個人住在一家叫“風順棧”的旅店,等了兩、三天才買到船票。因爲大船靠不到岸,幾個人坐小木船才能上大船。

上船時,王學儉在碼頭上看到一幫穿著破衣的人雜亂地聚在那裏,還有婦女帶著孩子,領頭的人頭戴有沿的小黃帽(像日軍的軍帽),身穿黑色制服(後來王學儉聽說它叫協和服),腿上打著綁腿,腳上穿著半高筒膠鞋。還打著小白旗。二爺告訴他,這些人是日本人招來的勞工,到“滿洲”去幹苦力活,都是些農村窮得沒法活下去的人,跑出來掙點錢活命。王學儉聽了後,感覺很悲涼。

到了大連,在二爺兒子王在乙家住了幾天,王學儉就坐火車到了哈爾濱,在哈市道外濱江站前王嘉濱開的小鋪子住下了。店名叫福盛太。王嘉濱叫王學儉在店裏當小店員。王嘉濱和王學儉是一個村的人。他年輕時,曾和王學儉父親一起闖海參崴。

王學儉每天的工作,就是挑水,掃地,劈柴,幫著掌櫃婆燒火做飯,看小孩,空閑了就到店門外水果攤床上看守賣貨。他早晨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晚上十點以後才關門。活不重,最大的困難是感到覺不夠睡的。時間長了,他才慢慢習慣,到後來也能騎著自行車到批發商那裏進貨。

有一天,一個黃縣的小夥到水果攤上推銷茶葉,很神秘地告訴王學儉,外縣有抗日聯軍活動,把某派出所打掉了。他還聽有從山東老家回來的人說,在牙山有八路軍機關,都是有學問的人,他們堅決打日本鬼子,對老百姓可好啦。王學儉做工的店鋪在濱江站,常有逃跑的勞工到店裏討飯吃,訴說他們的苦處。兩相對比,王學儉心裏就有些活動了。

這時,他父親來信說,家鄉太平了,叫他回家幫著種地。王學儉就回家了,這時是1942年冬。

他回來的這個時間既好又不好。

1942年冬,海陽縣大部份農村都有了八路軍占領,只有縣城和少數邊區被日僞軍和走曲線救國的國民黨遊擊隊占著。

王學儉一回到抗日根據地後,感到一切都很新鮮。村裏有各種抗日組織。青年人參加“青救會”,青年婦女參加“婦救會”,一般的成年農民參加“農救會”。嘴子前村“青抗先”的隊長叫王安錫。他介紹王學儉參加了這個組織。

農閑時,王安錫把隊員召集起來,教大家唱抗戰歌曲,什麽“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我們在太行山上”等等。王安錫站在隊前領著大家唱。村裏還有高級小學,學校裏有一位老師負責村中文化娛樂活動。冬閑期間,老師組織村裏的男女青年唱歌、演戲。王學儉也被安排進劇團,演過一次小調劇。

村裏還派王學儉擔任婦女識字班的教員,每天給女人們認字課。在這些活動中,王學儉對共産黨、八路軍有了初步正面認識,知道了共産黨、八路軍是真正堅持抗戰打鬼子的,也相信抗戰最後能勝利。

可1942年又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月,日寇對抗日根據地經常進行“掃蕩”。11月上旬開始,日寇調集日僞軍和國民黨投降派趙保元、秦毓堂部共三萬余人,向我膠東地區,發動了“拉網合圍大掃蕩”,四十天內先後組織了五個合圍圈,企圖徹底消滅我八路軍、摧毀我根據地。

王學儉回家不久,就趕上日寇冬季大“掃蕩”。

有一天,從嘴子前村東方十多裏的盤石店村傳來消息:鬼子來了!村裏人紛紛趕著牲口,背著被子,向山裏逃難。王學儉全家都跑到村東北三裏地的名叫後溝的山溝裏躲藏。這處山林是他家自己的。這是一處交通不便的山溝。王學儉全家都躲在這裏,他嫂子還抱著出生不久的小侄女。

忽然從東方約三裏地的山坡處傳來一陣槍聲,遠遠看見那裏的人們四處亂跑。王學儉和大哥也呆不住了,撒腿就向北跑,沿著羊腸小道,穿過松、柞樹林,不停的向北跑著。

天黑下來後,兄弟倆穿過嶺,來到一處獨立家屋,這地方叫“黃口庵”,是替山岚主人看山的佃戶。女主人也是嘴子前村的人,論輩王學儉叫她大姐。這裏擠滿了逃難的人,沒處可呆。王學儉和大哥趁著夜黑頭,又從山嶺上向回走。

跑到山頭上,王學儉遠遠一看,所有道路口都點燃火堆,這是敵人拉下包圍圈的標記。兄弟倆偷偷地從火堆中間穿過去,又回到了後溝。天亮後,敵人繼續向北走了。王學儉一家算是逃出敵人的合圍圈了,躲過一場劫難。

嘴子前村有一位民兵被敵人打死,還有些人沒敢沖出敵人的火圈,白天被俘。這些人在“掃蕩”結束後,有的跑回來了,有的失蹤了。

事後,王學儉聽說很多人被趕到馬石山,敵人縮小包圍圈,在山四周點上火網,等天亮進攻。八路軍十七團七連和五旅交通班的勇士們,爲了救出被圍群衆,反複沖進五次,救出被圍群衆兩千多人,最後彈盡,全部犧牲。王學儉聽到這消息後,對八路軍産生了崇高的敬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