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不愛民、大肆斂財,讓8個古人給反腐倡廉助把力

珠峰筆客 2024-03-17 17:18:28

最近不斷有腐敗官員貪官落馬,都與“錢”有關,下面用八個曆史名人的經典故事說說“錢”的事。

中國文字真的很奇妙!“錢”金字旁邊兩個戈,形象揭示了錢是金子與刀戈的對立統一體,既是好東西,又是壞東西,取之用之要有道。

錢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在生活中處處都要用到錢,沒錢是萬萬不行的,掙錢養家糊口,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普通人貫穿一生的事情。

很多普通人窮其一生也沒掙到多少錢,只能勉強度日,但對于一些幸運兒一出生便是錦衣玉食。錢這個字本來是一個中性詞,對每個人應該是不偏不倚的,但現實卻很殘酷,幾乎每個人都會認爲錢對于自己並不公平,因爲誰都想多多益善。

民間對于錢的認識和看法很通俗,大家最熟知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不過現在已經演變爲:有錢能使磨推鬼。這明顯是進一步誇大了錢的功效和作用。

曆史上很多名人對錢的認識和看法就文藝的多,也經典的多,比如:錢能“利邦國、汙賢達,思清廉”等,不過絕大部分都是說的錢的負面效應,主要想達到提示、警示、鞭策、告誡等作用。

一、林則徐說“錢”

稍微對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多少知道一些。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出生于現在的福州市左營司巷(中山路9號)。字元撫、少穆、石麟。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詩人。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官至一品。

林則徐最爲人熟知的便是虎門銷煙,被視爲中華民族英勇抵禦外國列強入侵的英勇壯舉,被尊崇爲民族英雄,被拍攝成很多電影和電視劇廣爲傳播。

林則徐還是一位學霸,精通英語和葡萄牙語,翻譯了很多西方報紙和書籍,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與魏源一起將翻譯的文書合編爲《海國圖志》,對後世影響很大。

林則徐一生爲官十分清廉,最痛恨貪官汙吏。爲了時刻告誡自己、家人及下屬,專門寫了一幅楹聯挂在官邸大堂上:

“不要錢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意思是說:錢爲養命之源,分文不取很難做到,但太愛好錢便是出于私心。對要錢和愛財之間的界限和分寸做了精辟的诠釋。

1850年11月22日,在中國著名的僑鄉,廣東省普甯老縣城病逝,終年65歲。

二、張津的“不值一文錢”

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曆史的人對此人會很陌生,但此人絕非等閑之輩。張津(1464-1518),明代博羅人(今廣東省博羅縣),字廣漢,號羅鋒,23歲便高中進士,這比50多歲才中舉人的範進強太多了。從福建省建陽知縣一路升任至戶部右侍郎。

其精彩的一筆便是在福建建陽任知縣時,積極組織民衆抗擊倭寇。

其一生廉潔自律、克己奉公,不受賄、不徇私、體恤民情,受到百姓的稱贊和擁戴。在任浙江南安知府時,在當時所屬的海甯縣谯樓寫了一幅楹聯:

“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

上聯的意思是,對老百姓要寬恤仁愛,實行惠政。

下聯的意思是,如果當官的人從老百姓口袋了拿一文錢,則自身便是一文不值,告誡不能做貪官,要清廉。

三、龍錫慶與“清官挂靴、貪官留帽”。

龍錫慶(1835-1896),湖南省安化市常豐鎮人,字吉哺,號仁亥,曾任甘陝鞏秦階道、福建鹽法道兼糧道、湖北按察史,浙江布政史。

龍錫慶爲官十分清廉,深受老百姓愛戴。在青海西甯任職離任時,西甯的老百姓夾道歡送,將龍錫慶的官靴高高挂在街道的牌坊上,後來這個牌坊被稱爲“清官坊”。這也是古代“清官離任挂靴子、貪官離任留帽子”風俗的由來。

此人在陝西任職時,將一片廢墟的瓦窯堡(當時爲望搖堡,今延安市子長縣)修整一新,被當時的人成爲“龍公城”。1935年12月中共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奏響了全面抗擊日本侵略的序曲。

龍錫慶在瓦窯堡修建了“正誼書院”,在安定縣(現在的子長縣)修建“文屏書院”,這兩座書院一直使用了一百多年。

龍錫慶在任職期間寫過兩幅很有名的楹聯:

其一是:“無助于國,無德于民,若猶華衣服美食,有何面對爾父老;爲臣要忠,爲子要孝,每當夙興夜寐,以此報我君親。”

意思是,如果當官對國家沒有做出貢獻,對老百姓沒有官德,還每天吃香的喝辣的,有什麽顔面面對自己的父老鄉親。當官要忠誠,要講究孝道,每次想到這些都寢食難安,怎樣才能報答國家對自己的恩情。

其二是:要一文非分錢,幽有鬼神,明有國發;作半點昧心事,近報自己,遠報子孫。

意思是,不要認爲拿了別人的錢財無人知曉,暗地裏有鬼神在盯著你,明面上有國家制度規定在約束你。如果做了昧良心的事,從近處說自己會遭到報應,從遠了說子孫會遭到報應。

從這幅楹聯可以看出,這個龍錫慶是個妥妥的狠人,把官員要非分錢、作昧心事說盡、說絕了,告誡官員如果執迷不悟、貪贓枉法,只能走上絕路、死路。

四、柳宗元巧對官場送錢

柳宗元大家都不陌生,祖籍山西永濟,公元773年出生于陝西長安(今西安),819年在廣西柳州病逝,英年早逝,僅46歲,21歲考中進士,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和成就很高,被後世尊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詩詞和文章,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

柳宗元在文學上是一把好手,在官場上卻磕磕絆絆,幾度被貶,做官的生涯終止在柳州刺史任上。其爲官清廉,給老百姓做好很多好事、實事,深受百姓愛戴。

毛澤東對柳宗元的評價很高: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見之于他的《天說》,這篇哲學論者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論點,反對天命論,劉禹錫發展了這種唯物主義。

有一年柳宗元過生日,親朋好友前來祝賀,柳宗元出門迎接,來人知道柳宗元不收禮,但有不好意思吃白食,便從禮盒裏拿出三枚銅錢,對柳宗元說,自己有一上聯是:三枚銅錢恭喜,嫌少莫收,收則愛財。

柳宗元沉思片刻吟出下聯:幾間寒舍待客,厭窮別進,進則好吃。兩人哈哈大笑後,婉拒了禮金。

五、余雲煥質問百官所造何功?

余雲煥,字鳳笙,平江人,官至四川知縣,著有《白雨湖莊詩抄》、《再回成都》等。其在貴州任職時,在興義府大堂上題寫了一幅楹聯: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此楹聯簡單直白,很妙,意思是說,不拿百姓一分錢,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爲官的本分,倒要問問官員拿著俸祿,給百姓做了什麽貢獻?有什麽政績?

六、吳隱之買狗嫁女

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這裏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老家,至今保留了一座古代淮安府山陽縣衙,在縣衙大堂朝向南面的金柱上有付楹聯:不食民一飯,不愛民一錢,乃吳隱之爲太守;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是範文正作秀才。

這幅楹聯很有文藝範,通俗易懂,立意很高。

其中提到的吳隱之(?-414),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人,既現在的山東省菏澤市,任常州太守、廣州刺史、付國功曹等。赴廣州上任時走到離廣州20余裏的地方,看到一山泉,此處是官員上任的必經之路,都要在這裏歇息歇息,此泉被當地人稱爲“貪泉”,用來檢驗官員是貪官還是清官,如果喝了泉水就表明此官是貪官,很靈驗。

吳隱之不信邪,特意喝了“貪泉”的水,衆人不解,吳隱之說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意思是說“只要自己沒有貪心就會心懷不亂”。

吳隱之家境十分貧寒,爲官清廉,女兒出嫁時,很多巴結他的人紛紛去送禮都被拒絕,爲了給女兒置辦嫁妝,把家裏的狗牽到集市上去賣。

吳隱之在廣州任刺史多年,離任返鄉時一貧如洗,看見妻子在簡單的行李裏放了一斤廣州有名的沉香,認爲來路不明,直接扔了。

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官員最腐敗的,吳隱之能做到爲官不貪,愛民如子實屬難得,堪稱楷模。

楹聯上比喻的另一個人就是範仲淹,這大家很熟悉,他寫了一篇《嶽陽樓記》的文章,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爲了千古名句,廣爲流傳。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谥號文正,史稱範文正公。

祖籍邠州,既現在的陝西省彬縣,後移居蘇州吳縣(現在的蘇州市吳中區) ,曆任興化縣令、成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

範仲淹出生貧寒,爲官清廉,深得百姓愛戴,有一個“斷齑畫粥”的典故說的就是他。範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在讀書時很苦,便用兩升小米熬成粥,第二天粥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用自制的腌菜作爲佐料,早晚各吃兩塊,在這樣的困境下刻苦讀書考中了進士。

七、陶澍“不值半文錢”

陶澍(1779-1839年),湖南安化人,清代道光時期的重臣,字子霖,號雲汀、  樵,谥號文毅,23歲考中進士,任職經曆很多,先後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兩江總督、太子少保等。

陶澍一生清廉,爲官期間除惡安民、興修水利、興辦教育,文學造詣很高,寫了《陶文毅公全集》等很多佳作,被世人稱爲“陶青天”。

在任江蘇道監察史時,寫了一幅楹聯挂在官府大廳裏:“要半文錢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辦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意思是告誡官員:不要認爲拿了錢財別人不知道,爲官者要認認真真辦好每一件事。

八、忤墉不做虧心事

忤墉,清光緒癸卯年間的進士,曾任河北樂亭知縣,既現在的河北省唐山市。在縣衙大堂的柱子上寫了一幅楹聯:“受一文分外錢,遠報兒孫近報身;做半點虧心事,幽有鬼神命有天。”

此話說的很直白,如果收受了別人的賄賂,自己和兒孫都會遭到報應,如果做了虧心事,就會遭到上天的報應。這明確告誡官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以上八個經典例子,以“錢”喻人、育人、醒人,以深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發人深思,體現了古人的金錢觀、政績觀以及爲官之道,生動傳奇,用心良苦。

當下反腐敗鬥爭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入開展,全民反腐、重拳治理是常態,爲官者要時刻做到“不愧蒼天不負民”,時時扪心自問:拿著老百姓的供養,爲國家做了多少貢獻?爲百姓造了多少福?

注明:部分引用及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寫文章不容易呀,請多多關照,謝謝您!

0 阅读:9

珠峰筆客

簡介:從珠峰角度說不一樣的事,寫不一樣的字。擅長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