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鎮雄山體滑坡和紀曉岚和珅、《天下糧倉》比較古今赈災優劣

彼岸紫竹 2024-03-27 08:37:44

先來看兩個影視劇片段,一個是《鐵齒銅牙紀曉岚》中紀曉岚與和珅關于赈災的對話,還有一個是《天下糧倉》裏,第一集描繪的一段關于劉統勳粥場赈災的情節。

剛好今天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塘房鎮涼水村發生山體滑坡,我們正好可以比較下下古代和今天的中國,在救災方面有什麽不同。

紀曉岚與和珅誰是對的?

曾經很火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很多人看過,多年前風靡一時。裏面紀曉岚與和珅雖然經常爭鬥,但偶爾也會彼此交心,比如有一次,燕城發生災荒,兩人關于赈災發生了激烈的語言沖突,主要包括三點:

一、 紀曉岚指責在和珅的縱容包庇下,燕城的官員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和珅不但不慚愧,反而倍覺欣慰,因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麸糠,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

爲什麽給牲口吃的麸糠可以給人吃呢?因爲人到了快餓死的時候,是不在乎那些的,能救活他們,就是最大的功德。而像紀曉岚這般的書生,只會抨擊朝廷,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二、 和珅認爲如果不變通,那朝廷不管撥多少糧食,都到不了災民手裏,爲什麽呢?正所謂“官字兩個口”,要救民,先救官,一定要經過這些官員,赈災糧才能到災民的手中。

三、 爲什麽不把這些貪官汙吏們一網打盡呢?紀曉岚也承認,就像另一部電視劇中說的那樣,當大部分官員都出問題的時候,難道全都辦了嗎?那樣的話工作誰來做?

和珅認爲自己依靠這些官,不但沒錯,還頗有些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譽,“曲線救國”的味道。

沈石該殺嗎?

《天下糧倉》第一集,欽察大臣劉統勳回京途中,路過山東境內一處鄉間,此處發生大災,朝廷撥了赈災糧,並在此處開設粥場,供饑民吃粥果腹。

但是劉統勳在粥場卻看到令人心酸的一幕:大鍋裏面清湯寡水,舀給災民的碗裏面,根本沒有幾粒米。一個小男孩拿著碗向奶奶跑去,大喊著奶奶,奶奶,有粥喝了,可是奶奶卻沒反應。小男孩用手把碗裏僅有的幾粒米撈出來給奶奶吃,但是奶奶吃不下去,她已經煙氣了。

小男孩手裏的碗再也端不住,摔到了地上,湯水灑了一地。

劉統勳怒不可遏,大聲質問粥場官員沈石,朝廷發下來的赈災糧去哪裏了?沈石不明所以,回答糧食都在倉庫,有八個弟兄看守,粥場的糧食都在鍋裏。

劉統勳問他知不知道粥場施粥赈災的法章,沈石回答知道,官府施粥,必須厚可插筷,但是人多米少,若是都熬厚粥,不出三天粥場就要斷糧,到時候餓死的災民更多。

“我沈石也是替朝廷分憂啊!”

劉統勳不聽這些辯解,認定了是沈石團夥克扣了百姓的救命糧,下令將粥場22名官兵全部斬首示衆,正所謂“筷子浮起,人頭落地”。

沈石

故事若是到這裏就結束了,看官們一定會認爲這是一個欽察大臣體察民情,怒斬壞官的故事,爲劉統勳大人叫一聲好,我們小時候讀的故事,基本到這裏也就結束了。

然而,電視劇演到這裏,這個故事真正的大戲,還沒有開始。

刑場上,綁好跪下的沈石希望見一見自己的老母,劉統勳認爲沈石老母正在家裏享福,他此舉是爲了拖延時間,然而沈石卻說自己的老母親就在粥場。

剛說完,一個白發蒼蒼、步履蹒跚的老婦人拿著一個碗走了出來,正是沈石的母親。沈石紅著雙眼向母親道歉,說自己無能,害母親只能吃清水粥一直挨餓,如今要被朝廷斬首,再也不能盡孝了。

說罷,咬下自己胳膊上的一塊肉,放到母親的碗裏,說母親可以吃一口自己的血肉果腹。

老母親聽了這話,幾乎沒有猶豫,當場插筷自盡。

老母親的犧牲沒有改變劉統勳的決定,沈石在行刑之前,將倉庫鑰匙交給了劉統勳,接著血染當場。

諷刺的是,等劉統勳打開倉庫一看,裏面空空蕩蕩,一顆糧食也沒有,朝廷赈災糧食不知道去了哪裏,就是沒有到達粥場。

沈石做錯了嗎?劉統勳殺錯了嗎?劉統勳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今天剛好看了這兩個片段,關于古代赈災的話題,有些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兩個片段中一共出現了4個人,紀曉岚、和珅、劉統勳跟沈石,他們幾乎在同一時代,具有可比性。

這四個人剛好代表了赈災過程中,想要實現赈災目的,又不想克扣的四種清官,他們各有職責,目的相同,方法理念卻大相徑庭,下面仔細來說說。

紀曉岚

紀曉岚在這一段劇情中,被描繪成了一個標准的書生,一個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士大夫,空有滿腹愛國情懷,大概就是橫渠四句最標准的信徒,正所謂“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不管現實中的紀曉岚是個什麽樣的人,在這部電視劇裏,紀曉岚成了一個不識人間煙火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有點冒傻氣的清高官員,他甚至不知道觀音土是什麽。

這裏插一句,筆者對這一段很有意見,和珅身居高位,又是滿族貴胄,少年得志,被康熙看上後平步青雲,要說不認識觀音土的,應該是他才對啊。

這樣的官員需不需要呢?毫無疑問是需要的,因爲他們有滿腔的正義感,爲官從政的經驗可以學習,但是一身傲骨其他官員是沒有的,也永遠學不會。

就好像明朝的海瑞,也許他做不出像張居正那般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振興大明的事業,但就憑“海剛峰”爲官清廉,死的時候遺物只有八兩碎銀跟幾件舊衣服,海瑞的名字就足以青史留名,口口相傳至今。

海瑞反應了中國人質樸的對清官的希望跟向往。

其實只要所有的官員都能做到爲官清廉,在赈災這件事情上,根本就不需要和珅出的那些馊主意,難道無人克扣,有足夠的赈災糧,災民還需要吃糠跟草料嗎?

和珅

和珅在這個片段裏成了一個典型的技術型官僚,他了解現實情況,了解基層官吏的心態,了解災民的生存狀態,更關鍵的是,他了解皇帝的心態。同時,他也想拯救災民,真心想赈災。

所以,和珅能夠基于以上這些現實,做出了最能達成目標的方案:

首先,明確目標,最重要的目標是保證最多的災民不餓死,災民餓到那個程度,只要不發生“易子而食”的人間悲劇,他們不在乎吃的是“白米”還是“糠麸”。

其次,爲了保證更多的糧食到達災民手中,朝廷撥下的糧食,必須依靠腐朽的官僚體系,他們經手以後,才有動力代表朝廷赈災。

這一套邏輯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體現,整個改稻爲桑的過程中,有人可能好奇,嚴黨爲什麽不收手呢?毀堤淹田多少百姓生靈塗炭,事情鬧得那麽大,爲什麽還要繼續?

很簡單,在小閣老嚴世蕃的領導下,嚴黨只是一個因爲利益糾結在一起的集團,既然集合在一起是因爲利益,那除非散夥,否則當然只能這樣。

最後,把赈災糧的一部分讓赈災官員,剩下的部分換成更多的糠麸,拯救災民,體現皇恩浩蕩,可謂一舉多得。

和珅這麽做對不對呢?站在古代官場的立場,是對的,像紀曉岚那樣光喊口號解決不了具體問題;但是站在後人的立場,這樣做太簡單了,畢竟有大米吃,誰願意吃糠,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避免官員們群體性的墮落。

但可惜,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沒有一個政府能徹底解決官員道德問題。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爲問題不解決,就認爲和珅那些小聰明是對的,這是本末倒置。

劉統勳

劉統勳某種程度是紀曉岚的進階版,作爲欽察大臣,劉統勳當然深知官場黑暗,他也不是紀曉岚那種只會抱怨的禦用文人,他是欽察大臣,手握王命旗牌,有先斬後奏、便宜行事之權。

所以,當他認定沈石克扣赈災糧之後,被憤怒沖昏頭腦的他,已經失去對事物准確的判斷能力,對沈石老母的異常死亡視而不見,這時候,劉統勳已經只看得見自己想看的,聽得見自己想聽的。

沈石就這麽白死了,劇中劉統勳也並沒有因爲這件事受到任何懲罰。

好人並不一定辦好事,劉統勳就是最好的例子。

沈石

沈石是四個官員中品級最低的,卻是四個官員中唯一一個戰鬥在赈災第一線的官員,讓災民吃清湯粥是他的錯嗎?並不是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赈災糧運到他手中,讓它如何赈災?

事實上,筆者認爲,沈石才是四個人中對赈災幫助最大的,雖然是個底層的官員,但是他不迂腐,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不貪汙,自己的老娘也在粥場挨餓,說明此人是個大清官,自己肯定也是吃不飽肚子的。

諷刺的是,奮鬥在一線的官員,卻被無辜砍了腦袋。

結語

筆者曾經在《中國人是什麽時候吃飽肚子的》一文中講過,中國人完全吃飽肚子,是在1998年,全國解放50年之後,改革開放也20年了。也就是說,即便是共産黨這麽有能力的政黨,也花了幾十年才做到這件事,足可見全部中國人吃飽飯難度之大。

至于杜絕大面積官員道德問題,可以說只有中國共産黨有可能做到,事實上也做到了,你看現在的救災糧、救災款,還有哪個經手的官員敢克扣?

中國這麽大,幾千年來,沒有幾年沒有災的,但直到今天,我們可以說,徹底解決了赈災的問題。

就以最近的這次甘肅赈災爲例,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幾個小時過後的19日下午,受災群衆已住進帳篷、生起了火爐,吃上了熱氣騰騰的牛肉面……

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失去家園的受災群衆有飯吃、有棉衣穿、有幹淨水喝、有住處、有病看,盡管外面天寒地凍,棉帳篷內卻溫暖如春。這種救災效果,只有中國能做到,你不服不行。

汶川新城

筆者曾經去過汶川,汶川新城幹淨整潔,很多人說比地震前漂亮很多倍。開車在路上,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汶川很多人家的房子都挂著國旗,筆者去過全國很多地方,還是第一次看到,後來問了當地人才知道是什麽原因,那是爲了感謝所有慷慨捐助的同胞,以及政府出色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沈石活在今天,應該是個出色的基層官員,再也不用擔心不明不白掉了腦袋。

最後祝願雲南鎮雄發生的山體滑坡救災順利,救災人員及災民一切平安!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