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進農家開出産業振興之花

文旅中國 2024-05-17 14:18:02

鄉村作爲非遺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千百年來爲非遺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養料。充分挖掘和傳承鄉村非遺,使之與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對于拓展鄉村文化內涵、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 “村超”預選賽中,啦啦隊身著民族服飾入場。周光勝 攝

在鄉村振興中,非遺不僅讓鄉村有了靈魂,更讓一些經濟價值突出的非遺項目在鄉村産業發展中找到新的生長點,形成特色産業,變成生産力,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與興旺。在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的指導下,首批全國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區縣通過挖掘非遺等鄉村特色文旅資源,打造鄉村特色産業板塊。

一間間非遺手工作坊,集聚起了藍染、刺繡、銀器、木藝等多類非遺項目;昔日老房屋化身非遺博物館、非遺主題民宿等;在街頭巷尾欣賞非遺表演,在農家鋪子品嘗地道非遺美食,在茶余飯後體驗非遺手藝……以“非遺+”的方式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非遺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讓非遺傳承與鄉村發展在雙向奔赴的過程中出圈出彩。

近年來,多地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與家庭作坊結合”的方式,深挖非遺相關産業的文化與經濟雙重屬性,把促進更多農民增收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動規模企業等社會力量,通過培植非遺工坊、打造勞務品牌、設立激勵基金、開展傳統技藝與電商銷售培訓,將企業生産鏈延伸至村落,訂單直接與農戶對接,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與增收,捧上了文化致富的“新飯碗”。

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千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潼關段美食小吃文化,尤其是潼關肉夾馍,更是以其“焦黃酥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特點而馳名中外,2012年被確定爲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截至2023年底,潼關肉夾馍帶動相關領域就業達2萬余人,銷往海內外“小肉馍”蝶變“大産業”,老手藝已然成爲新動力。

廣西侗繡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柳州市三江侗族服飾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覃桂珍開設繡坊,以“企業+基地+傳承人+繡娘”的模式,帶領2500多名繡娘提升了技藝、300多名繡娘端穩了刺繡“飯碗”。

非遺工坊爲四川多地拓寬就業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省泸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圍繞當地需求特點,大力開發手工制作,創造出居家就業、靈活就業崗位,爲民衆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更多選擇;雅安市、攀枝花市落實《四川省非遺工坊管理辦法》中各項優惠政策,優先將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吸納到非遺工坊就業。

……

促進非遺産業鏈條延伸,開展非遺旅遊文創産品、研學體驗産品和數字産品的研發和生産,建設非遺小鎮、非遺藝術鄉村、非遺主題民宿、非遺主題餐廳……讓非遺廣泛自然地融入村民的生産生活當中,將傳統手工藝轉變爲可持續發展的“指尖産業”,推動傳統手工藝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保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提升産業經濟規模,爲創造就業機會、助力鄉村振興注入活力與希望。

貴州: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本報記者 連曉芳

貴州民族文化燦若星河,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厚。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指尖經濟”,采取“搭平台、抓産業、強培訓”等有力措施,舉辦各類節慶活動,開展創意設計大賽,實施繡娘培訓工程等,推動百姓在家創業,苗繡等示範基地不斷湧現,非遺産業蓬勃發展。

在貴州,特色村鎮遍布全省,非遺資源特色鮮明。3月18日,侗族“薩瑪節”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三寶侗寨舉行。這場包含了祭薩儀式、千人多耶、舞稻草龍等民俗活動的民族節日,向慕名而來的國內外遊客展示了貴州非遺的魅力。侗族“薩瑪節”作爲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節慶活動,流傳于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薩瑪節”活動的開展,不僅加強了對民族傳統技能的保護,還帶動了傳統文化轉型升級,讓文化助農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2023年的夏天,榕江縣舉辦的貴州榕江(三寶侗寨)和美鄉村足球超級聯賽火爆“出圈”。比賽前的入場儀式,俨然成爲展示民族文化的秀場,“村超”的綠茵場上除了揮汗如雨的球員,還有穿著苗族、侗族、水族等不同民族服飾的各村代表隊,手持蘆笙、鼓等民族樂器,載歌載舞進入球場。

榕江縣苗侗民族服飾文化底蘊深厚,苗族服飾、侗族服飾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榕江縣栽麻鎮豐登村,一家名爲倚山人的手造生活工作室吸引著研學團隊和慕名而來的遊客。作爲一個集蠟染、植物染、織布、民宿爲一體的文化空間,其開發的研學遊活動主打織染體驗、特色文創設計、農耕文化體驗等一系列項目,讓非遺得到活態傳承的同時,也盤活了地方經濟,讓“指尖技藝”變爲“指尖經濟”。

除了舉世聞名的“中國天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擁有的另一寶就是牙舟陶。作爲貴州陶瓷藝術中的精絕之作,牙舟陶在600多年的發展曆程中融入了本地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貴州陶藝,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23年8月,平塘縣舉辦第二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牙舟陶文化節,活動期間,從開窯儀式、學術論壇、産學基地等節慶內容到獨具民族特色的文藝演出及非遺作品展示,不僅讓國內外遊客了解非遺、愛上非遺,還讓當地群衆在學陶、知陶、愛陶中把平塘牙舟陶文化發揚光大。

目前牙舟鎮從事牙舟陶制作的企業及家庭作坊達12家,每年實現經濟産值超500萬元,非遺有效帶動脫貧戶增收,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助力鄉村振興成效顯著。

山西:抱著娃,守著家,走上致富路

本報記者 程曉剛

4月20日,在山西省晉城市司徒小鎮,108位打鐵花非遺傳承人現場挑戰,成功創造了“最大規模的打鐵花表演”吉尼斯世界紀錄。民間匠人用熔爐將生鐵熔化成上千攝氏度的鐵汁,奮力抛起擊向天空,朵朵鐵花如天女散花,絢麗奪目……

▲ 司徒村《千年鐵魂》演出現場 司徒小鎮供圖

10年前,司徒村因“地下無資源”陷入了發展困境,在村兩委帶領全村轉型過程中,通過營建司徒小鎮,以文旅經濟實現了産業可持續發展。

“不到六尺巷,不看打鐵花,就算沒來過司徒小鎮。”2015年,司徒村請出老一輩匠人,將打鐵花進行編排創作,形成了大型煤鐵文化山水實景演出《千年鐵魂》。如今,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以《千年鐵魂》和《又見老山西》爲主的大小80余場演出,從早8點到晚8點在司徒小鎮循環上演。

司徒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周小明介紹,司徒村已培養打鐵花匠人1300多人。爲突破客源、空間等發展瓶頸,2021年起,司徒村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先後與湖南甯鄉道林古鎮、江蘇宜興等地簽訂合作協議,爲多地景區量身策劃《千年鐵魂·湖南人》《千年鐵魂·江蘇情》等實景演出項目,將晉城的非遺和民俗技藝播撒到更大範圍。“參與這兩台大戲演出的打鐵花匠人,都是這兩年從村民中培養出來的。”周小明說。

“呂梁山上魚米鄉,不信你來看青塘,要問青塘啥最好,蘆葦海眼粽飄香。”前青塘村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城南8公裏的湫水河西岸,盛産粽葉、葦席,這裏的粽葉寬大、色正、味香,遠銷省內外。但多年來粽葉並未給村子帶來富裕,2014年,一斤粽葉僅能賣4元錢。精准扶貧開始後,臨縣大力支持前青塘村發展粽子加工業。

從2015年,村裏成立了食品有限公司,作爲非遺産品的青塘粽子從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式生産逐漸發展成工廠化生産。“前青塘村的粽子廠目前已發展至130多家。加入生産、銷售粽子的村民越來越多,平均月收入四五千元,多的可達1萬余元。”前青塘村黨支部副書記王貴順說,隨著青塘粽子品牌知名度、市場認可度的不斷提升,很多家庭以此爲主要生計,前青塘村真正成了“粽子村”,粽子的香氣彌漫在空氣裏,也浸潤著村民的美好生活。2022年,青塘粽子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前青塘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億元村。

鐵花四濺,粽子飄香,山西以振興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産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山西省非遺工坊認定與管理辦法》于2022年起執行,截至2023年12月已經建立185家非遺工坊。全省各地依托非遺項目在脫貧地區的先天優勢,通過成立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等方式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幫助脫貧人口學習傳統技藝,增強致富的內生動力。其中,忻州(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和廣靈縣手工業園,在推進非遺與鄉村振興對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文化和旅遊部定點幫扶下,婁煩縣依托資源優勢,把非遺轉換成文旅産品,成立了“雪梅繡坊”非遺工坊,2017年以來,累計有300多名繡娘實現了“抱著娃、守著家、掙著錢”的夢想。廣靈縣巧娘宮非遺工坊發展“居家經濟”“炕頭經濟”,打造出“廣靈巧娘”本土勞務品牌,讓婦女在家門口就能端穩就業“飯碗”。

四川:“非遺之花”競相開放

本報實習記者 丁貴梓

染色、上經、過緯,指尖跳動間,傳統藏毯色澤盡顯;塗色、勾線、磨金,筆尖勾勒處,唐卡畫作美輪美奂……在有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非遺之花”競相開放,織就“文化+旅遊”“文化+振興”“文化+社會治理”的新圖景。

▲ 壤塘唐卡走進北京北海公園展示 壤塘縣供圖

壤塘地處川甘青交界的高原腹地,曆史文化悠久,孕育出壤塘梵音古樂、川西藏族山歌和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壤塘藏戲、石刻、藏香、唐卡等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天的壤塘以傳習創業園爲代表走出了一條“以文興業”之路。

通過挖掘整合非遺資源,壤塘縣先後設立唐卡、藏香、藏陶等非遺傳習所46個、省級傳習基地1個、州級傳習基地11個。2017年,壤塘建立起傳習創業園,吸納唐卡傳習所、藏醫藥傳習所等16個傳習所入駐,規劃建設傳習、創作、交流及展示等中心12個,新建民居70余棟。

過去零星分散的非遺傳習場所,如今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從“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協作”。以傳承發展爲目標,一個個傳習所、傳習基地撒下粒粒非遺的種子,孕育著非遺傳承的新鮮活力。截至2023年,創業園已有長期務工學員18人,臨時務工人員200余人,還有不少外地遊客前來“拜師學藝”。

色青拉姆是土生土長的壤塘人,17歲開始學習藏毯制作,並成長爲阿壩州傳統工藝藏毯非遺傳承人。通過學習古老技藝、制作文化産品,大批像色青拉姆這樣的農牧民青年成爲稀缺性文化技能人才,帶著作品走進故宮博物院、劉海粟美術館、北京798藝術中心等地,爲非遺保護與傳承赓續力量。

爲充分發揮非遺工坊優勢,將其作爲拓寬就業渠道的重要手段,創業園還因地制宜,制定“1+N”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産業總體規劃,以藏香、陶藝、唐卡系列、藏醫、手工制品、服裝傳習所女學員爲主體,帶動當地有務工意願的1000多名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近年來,壤塘每年促進3000余人從事非遺生産性保護,實現近2000萬元的經濟效益。

非遺傳習所遍地開花,還探出了“非遺+”的新路子。多年來,壤塘讓非遺與動漫、瓷器、康養融合,讓非遺煥發出新活力。當地不但與故宮博物院簽訂故宮藏品唐卡複制研發項目合同,還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合作制作《喜一》《格薩爾王》唐卡動漫作品;與此同時,推動企業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合作建成大師工作室,建立了藏藥浴、藏紙、藏毯、堆繡、藏族雕刻等産品可深度體驗的非遺項目,研發出一批文創特色産品,藏陶、藏香、藏藥護膚品、牦牛毛手包等熱銷上海、深圳等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創造性轉化。

如今,四川省900多個各級非遺工坊星羅棋布,猶如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注入新鮮動力,“非遺+旅遊業”“非遺+制造業”等業態融合發展未來可期。

江西:非遺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本報記者 劉海紅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稱,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在曆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

萍鄉市湘東區文化底蘊深厚,非遺資源豐富、傳承譜系完整、曆史源遠流長,湘東傩面具、湘東皮影戲、湘東旱龍舟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是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文化要素。近年來,湘東區將非遺作爲鄉村文旅産業發展、文明鄉風建設的重要資源,走出了一條“非遺+文創”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特色“文化藝術展示+傳統非遺技藝文創産品”平台讓湘東區江口村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鄉村成爲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2020年,零799藝術區落戶江口村,吸引衆多省內外藝術家、高校學者入駐,設立了白空間美術展廳、零799藝術原創中心等藝術展示平台。“湘東區積極引進藝術人才和創意資源,以零799藝術區等爲平台,創建了湘東‘非遺+文創’IP,打造了地方特色文旅品牌;通過與高校合作,構建了優秀鄉村傳統文化創新平台,爲鄉村産業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湘東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副局長陳述剛介紹,IP團隊先後創作了湘東傩面具文創系列産品、湘東花鑼鼓文創系列産品、湘東旱龍舟文創系列産品等。“這些品牌以文創産品版權入股的形式,與當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將所獲股權收益用于鄉村振興發展,探索出了一條以非遺爲主的傳統文化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陳述剛說。

爲進一步推動非遺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湘東區在人才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湘東區文化館副館長、湘東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劉傳書介紹,竹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三石帶領村民學習瓷胎竹編技藝,不僅讓竹編技藝傳承後繼有人,更爲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村民增收。劉傳書說,湘東區還建立了集竹編博物館、竹編工作室、瓷胎竹編展廳、多功能研學廳于一體的三石竹藝中心,陳列竹衣、竹籃等曆史竹制物品數十件,每年吸引遊客十幾萬人次,帶動了當地鄉村旅遊、研學觀光、農家樂等産業發展,爲當地村民增收致富貢獻力量。

九江市武甯縣西海灣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該景區建設了民俗工坊,常態化演出國家級非遺“武甯打鼓歌”和省級非遺“武甯采茶戲”,生動展現了武甯的曆史文化藝術。武甯還推出了《遇見武甯》旅遊演藝項目,以武甯文化和山水實景爲主題,融入武甯非遺元素,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現武甯的曆史文化和新時代發展面貌。

2023年,武甯縣長水村被列入“橙黃橘綠鄉村勝景”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該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深入挖掘和整理非遺資源,將傳統手工藝、民俗表演等融入鄉村旅遊中,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非遺旅遊産品,讓遊客在欣賞美麗鄉村風光的同時,沉浸式體驗當地厚重的文化底蘊。

責編: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