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毛驢效應後,我明白:養孩子千萬別掉進“過猶不及”的陷阱

如波談育兒 2024-05-06 00:24:55

文/蘭媽談育兒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身上有很多問題,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是家長身上的問題,不意識到這一點,孩子早晚都會和你漸行漸遠

朋友的女兒,這次月考從上次的70分、提升到80分

這是一個好消息,也值得表揚一下

爲了能激勵女兒再接再厲,下一次考出更好的分數,朋友就想到了物質獎勵的方法

她問女兒想要什麽獎勵,女兒告訴她:“我想去遊樂場、海洋館,還想去動物園,這些我都想去”

朋友聽後,鎮定自若地回答說:“不行,遊樂場、海洋館、還是動物園,你只能選擇一個,否則一個地方也不要去了”

于是,家裏很快就響起了哭哭啼啼的聲音,女孩一臉委屈地跑去跟奶奶告狀

奶奶了解前因後果後,心疼孫女,就開口指責朋友說:“多大點事呀,孩子考了高分是好事,不就是遊樂場、海洋館和動物園,想去就都帶她去,剛好還可以出去散散心”

說的這裏朋友明顯有些煩躁,她反問奶奶說:“這次只是遊樂場、海洋館、和動物園,那下一次還會提什麽更過分的要求”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毛驢效應”

這是很久以前,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自由問題討論時講到的寓言故事

有一頭餓極了的毛驢,看到農夫送來兩堆新鮮的草料,第一時間不是急著吃掉它們,而是糾結先吃哪一捆才好

左思右想之間還是舉棋不定,做不了決定

最後,毛驢居然在草堆中活活餓死了

這是一個告訴我們:“做選擇時要懂得權衡利弊”的寓言故事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沒有孩子能一口吃個大胖子,也不能讓孩子太輕松地擁有所有東西

孩子考了高分想得到獎勵也是一樣

我們承諾帶孩子去一個地方玩,和孩子提要求玩好幾個地方,這是兩個不同概念

孩子可以有選擇的權利,但這個選擇一定要有限制的底線,如果我們因爲害怕孩子會不高興就一而再地允許、妥協,那最後就很容易掉進“過猶不及”的陷阱

所以,透過“毛驢效應”,我也特別贊同朋友堅守底線的清晰理智,這一點很重要

而我們若不想掉進“過猶不及”的教育陷阱,那養育過程中最好把以下4件事放在心裏

01

溺愛不是愛

現在多嬌慣、將來就有多危險

我們總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留給孩子,也總是難以拒絕孩子的要求,總感覺那樣會讓孩子傷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幸福

其實呀,溺愛不是愛,反而容易把孩子推向深淵

前天回家的路上,專門繞道去小區門口的便利店買牛奶,遇到一個男孩正在用雙手捶他的媽媽

走近了解才知道

原來,天熱了,男孩想喝冰可樂、吃雪糕

招架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媽媽已經給他買了可樂和冰棍

可男孩吃完喝完還想再來一根,媽媽擔心吃太多涼的會鬧肚子,就拒絕了

沒想到,男孩因此耍賴哭鬧,還生氣地對媽媽又推又打

看著揮舞著拳頭的男孩,媽媽無計可施,好在男孩爸爸從身後走來,了解前因後果後就對男孩批評說:“上次就因爲你貪嘴吃涼的,半夜肚子疼進了醫院,都忘記了嗎”

在爸爸的批評提醒下,媽媽又蹲下來安慰孩子:“不是舍不得給你買雪糕,我們是擔心你腸胃不好,會受涼生病”

最後,在爸爸媽媽無一方妥協的情況下,男孩才不情不願地跟著一起回家

還有一個14歲男孩,在本該認真讀書的年紀裏染上了“網瘾”

爲了玩手機曠課逃學,放假也是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打遊戲

媽媽喊他吃飯,不回應

爲了控制網瘾,媽媽曾經還試過斷電斷網的方法,可最後都因爲孩子離家出走而妥協了

之後的日子裏,更是不敢有一句重話

孩子玩手機的日子裏,還輕言細語地遞上水果牛奶,生怕孩子不吃東西會拖壞身體

在媽媽看來,她認爲“孩子是需要靠感化的”,也一直耐著性子去“關心”

可結果卻是“媽媽越關心”,男孩越認爲“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尊重媽媽、到了外面也總是惹事生非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應該也明白了

孩子小時候越是受盡萬般寵愛,就越容易成爲長大後的坑,父母現在越嬌慣、孩子將來也會越危險

所以,愛孩子,是需要有底線的滿足與關愛,無理取鬧、和過分要求時該拒絕就拒絕

我們愛孩子,但不會隨便滿足,只有在“有分寸”的愛下,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02

別怕孩子哭

他在試探你會不會因此妥協

我們常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教育孩子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如果我們怕他們哭就趕緊妥協,那就要承受他們提更多無理要求的蹬鼻子上臉

但倘若孩子犯錯的時候守住了底線,也許當前會有一場比較糟糕的爭吵和隔閡,但只要孩子沒走彎路,那就是新的人生起航

有一個9歲女孩,很難想象,她居然通過“一己之力”,把整個家庭攪合得雞犬不甯

具體是什麽情況呢

聽女孩媽媽說

家裏的老人比較嬌慣孩子,從小到大,只要是她一哭,那什麽要求都統統答應

可隨著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再加上爺爺奶奶的經濟收入能力也在下降,面對一些實用性不強的東西,老人自然就拒絕了

可女孩不樂意,她會連忙給媽媽告狀說:“奶奶欺負我”,還說了很多加速婆媳矛盾的話

比如:

“我不想奶奶照顧我,每次我想要什麽東西,她都說不買,買了之後,還唠叨我就知道花她的錢”

“有一次,還讓我找你要錢花”

有意思的是,媽媽從女兒嘴裏聽到這些話當時就氣得不行,那段時間對奶奶的態度也變得冷淡許多

婆媳兩個人經常因爲一些矛盾而發生爭吵

後來,當媽媽看到奶奶腳上穿的是破襪子、嘴裏吃的是孩子丟掉不要的面包時,和奶奶聊了很久,還把女兒曾經說的話講給老人聽

結果卻得知,女兒嘴裏的那些話,只不過是奶奶爲了拒絕孩子無理要求的權宜之計,不想得罪孩子,于是就想到這招讓孩子知難而退

這件事給我感觸很深,同時也意識到一個事實:“底線就是底線,不要試圖找借口堵塞”

就像例子中的奶奶,不能滿足孩子、但又不想得罪孩子,才想著把媽媽拿出來當擋箭牌

可孩子哪裏會悟懂這些,他們看到的只有“誰能滿足他”,但一句無害無意的話,若從孩子的嘴裏說出來給別人聽,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害怕孩子哭鬧,這只不過是他們的試探罷了

如果大家能齊心協力守住底線,告訴孩子:“爲什麽不能這樣做”,隨著當時那股欲望勁兒過去了,孩子最終會回歸理智

而我們的孩子也不是不講道理,他們只不過是在喜歡的東西面前沒有抵抗力罷了

03

不要想太多

孩子現在平庸不代表以後也一樣

孩子優不優秀,這只是一種表象,真正所反映的更深層東西,是孩子看待未來的信心

上初二的小磊,在這半個學期裏學習成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

班主任因爲這件事情,已經和他的媽媽打了好幾次電話溝通,也提出一些能夠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效率的建議

比如,老師觀察小磊有明顯的“假努力”現象,分析原因,也覺得這就是導致學習成績遲遲沒有提升的問題所在

爲了幫助孩子從“假努力”變成“真努力”,老師建議媽媽每天晚上幫孩子完成聽寫、和背記重點知識的任務

那天晚上,媽媽把老師安排的這個任務告訴小磊,然後陪著一起完成了聽寫和背記任務

在好說好商量,沒有批評和唠叨的穩定情緒下,小磊很快就完成了任務

可有那麽一段時間,媽媽因爲太忙,忘記了這些事,小磊也沒有主動找過她

這讓媽媽覺得孩子一點積極性都沒有,也因此說了很多打擊的話

結果,小磊直接破罐子破摔,甚至還出現了明顯的消極和厭學情況

有時候你看著他在寫作業,實際上幾個小時過去了,本子上連半篇作文都沒有寫完

對此,媽媽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除了唠叨、就是不停地數落缺點

直到偷聽小磊和他同學打電話述說委屈才明白,孩子沮喪是過去那些日子所施加的壓力

當時,小磊跟同學說:

“真的受不了了,我每天都在認真努力,可媽媽根本看不到,她一直就覺得我是那個特別糟糕的人,看不見希望也沒有了努力的意義”

透過這番話就能夠看得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來自父母鼓勵的信心,而不是緊盯著學習的成績、與有沒有努力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學習定義成“苦差事”,那接下來的投入、和積極性肯定會大受幹擾

這也跟“毛驢效應”一致,能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不好源頭,也多半是他們被自己的糟糕情緒所打敗

不想因爲學習成績掉進“過猶不及”的陷阱,那當家長的我們,就不要想太多了

你堅信孩子只是現在平庸,並不代表以後也一樣,那孩子才能在焦慮中獲得冷靜、在沮喪中獲得自信的力量

而父母的眼裏也藏著孩子的未來,你相信孩子會變得優秀,他們就能變得優秀

04

育兒=育己

先管好自己、再對孩子産生影響

很多家長其實並沒有認知到,不自律才是人性的本能,好的教育也應該是育兒=育己,父母先把自己管好,才能對孩子産生影響力

周末去堂哥家吃飯,飯菜都已經端到桌子上了,5歲的侄兒卻沒有要吃飯的意思

大家喊了好幾遍,他依然拿著iPad不放手,似乎根本就沒有聽到大家的聲音

正在刷手機視頻的堂哥,看到大家都在等孩子一個人,臉上也有些挂不住了

當時就對侄兒大聲吼道:

“你還不得了了,從早上起來就一直看電視、玩iPad,現在一桌子人都在等你吃飯,你是不是欠收拾了?”

說完,堂哥爲了小懲大戒,罰侄兒不吃飯、站在牆角思過

可面對如此場面,侄兒的脾氣比堂哥還大

只見,他把iPad往沙發上一丟,然後滿臉不服氣地說:“你看我不順眼就直說呀”

堂哥告訴他:“這是對你貪玩的懲罰,你應該受著”

侄兒繼續說:“盡說我,你呢,吃飯的時候都在玩手機”

也就是這句話讓堂哥的臉黑了又黑,而我卻透過這件事看到了育兒先育己的重要性

記得有這樣一個記錄片,裏面的小主人公從私立學校轉學到公立學校

轉學的第一天,男孩就因爲學習主動、自信發言,獲得了老師的喜愛與表揚

可有一次,當他跟學渣體驗了一把不交作業、放學後也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的自由後,他不禁感歎:“如果真的生活在沒有人監管的環境下,我一定做不到積極學習”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少不了家長的鼓勵和監督

若真的放任不管,很快就會墮落到連孩子自己都不認識了

還有一位媽媽向我分享說

她的女兒之前是一個手機迷,每天寫完作業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機

爲了讓女兒戒掉網瘾,趁著暑假,她跟女兒商量利用晨跑來減肥、和鍛煉身體

剛開始時候女兒興致還很高,每天都積極起床,可才僅僅過了三天時間就敗下陣

之後的時間裏,媽媽每次喊女兒起床跑步就是一件糟心的事了

那個時候,媽媽也曾想過“不想跑步就不跑吧,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可一想到:“如果連晨跑就輕易放棄了,那以後放棄的機會不是會更多”

于是,媽媽就在牆上挂了一張晨跑打卡記錄表,上面包含晨跑的時間、距離、還有晨跑後的體重

最後,再點對點地繪制一張曲線圖

看著不斷上升的曲線圖,原本還泄氣不願意晨跑的女兒瞬間來了動力,繼續和媽媽完成晨跑打卡任務

不知不覺間,手機網瘾戒掉了,女孩和她媽媽的親子關系也更加親密了

這就是“說得多,不如做得多”的以身作則影響,比起催孩子做什麽事,孩子更願意看到的是爸爸‬媽媽在前邊做榜樣努力,他們在身後被帶動的平等互助

想讓孩子成爲什麽樣子,那父母也必須先成爲這個樣子,然後用自己的行動來對孩子産生影響

那麽,關于養孩子千萬別掉進“過猶不及”的陷阱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0 阅读:0

如波談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