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來到雁門關,指著城門說:中國沒多少人認得這個字,是啥字呢?

奇趣城市 2024-05-15 11:09:57
雁門關的曆史與地理位置

雁門關,這一名字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猶如一顆鑲嵌在北疆的明珠,曆代以來均爲兵家必爭之地。

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它不僅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中原與北疆的關鍵通道。自古有雲:“雁門天險”,足見其地勢險要與戰略位置的關鍵。

早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便築關防禦匈奴,標志著雁門關的軍事與防禦意義初現端倪。進入秦漢時期,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展和對外戰爭的頻繁,雁門關的地位愈發顯著,成爲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襲的第一道屏障。

唐代以後,隨著邊疆戰事的不斷,雁門關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天險”。在這一時期,關隘不僅多次加固,還頻繁成爲軍事征戰的前沿基地。唐太宗曾言:“雁門一失,河東難保。”這句話足以說明雁門關對于唐朝乃至整個中原安定的重要性。

宋朝時期,雁門關更是成爲了防禦契丹與金人的軍事要塞。不斷的戰爭使得宋朝不得不持續加強雁門關的防禦設施。

到了元明清時期,隨著火器的使用和軍事策略的變化,雁門關的軍事角色雖有所變化,但它作爲邊防重地的地位未曾改變。清朝更是加強了對這一區域的管理和修建,使得雁門關成爲了不可攻克的象征。

中國沒多少人認得這個字,是啥字呢?

在1948年春的一個清晨,毛主席與他的隨行人員抵達曆史悠久的雁門關。這次訪問不僅是一次簡單的過境,而是一次深具象征意義的曆史時刻。

當時,毛主席站在雁門關城樓前,他的目光落在了城門上镌刻的兩個古老而又生疏的大字——“天險”上。環顧四周,他向隨行的葉子龍問道:“這‘天險’二字,你知道是誰寫的嗎?這‘天’字又有多少人能認得呢?”

這兩個字“天險”,尤其是其中的“天”字,其實是武則天時期的産物。武則天爲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和學問,對漢字進行了創新性的改革,其中包括了這個“天”字的獨特書寫形式。

雖然武則天的許多創新字在她去世後不再廣泛使用,但在如雁門關這樣的曆史遺迹中,這些字的痕迹仍清晰可見。

毛主席的這一問,不僅是對葉子龍的考驗,也是對所有現場人員的一種啓發。他繼續解釋道:“武則天改字,是她試圖以文化形式彰顯自己的統治權威,但文化的根基不在于權力的象征,而在于它的傳承和平民的認可。”

這句話深刻地表達了毛主席對傳統文化與權力象征之間關系的看法,也反映了他對文化自信的重視。

文化遺産的傳承與思考

武則天的文字改革是她試圖通過文化手段鞏固權威的一種嘗試。她創造了許多新字,其中包括一些至今在古文獻和碑刻中仍可見的字體。

這些改革的字,最初是爲了體現她的獨特視角和統治思想,但也因其過于個人化和實用性不廣,最終在她去世後被廢止。

盡管這些字未被後世廣泛接受,但它們的存在仍對漢字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見證。

毛主席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複雜而深邃的。他認爲,文化的價值在于其能被人民廣泛理解和接受,而非僅僅作爲權力的象征。

他對武則天的改字持批評態度,主要是因爲這種改革過于服務于帝王個人的權力展示,而忽略了文化傳承的普遍性和實用性。毛主席強調,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正確路徑。

在新中國成立後,對雁門關及其承載的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研究受到了極大重視。國家對雁門關進行了多次修繕和保護,確保其不僅作爲軍事曆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寶庫。

同時,對古代文字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學者們不僅致力于解讀這些文字的文化與曆史意義,更關注它們如何影響了今天的語言使用和文化認同。

這種對曆史文化遺産的珍視和研究,體現了一個國家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自覺和自信。

0 阅读: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