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輔導作業,其實只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別讓孩子厭學

如波談育兒 2024-05-11 07:03:18

文/蘭媽談育兒

看過一個教育博主的視頻,他是讓人羨慕的高考省狀元

靠出色的能力考上北大名校,還獲得了出國留學的全額獎學金

這算是很多人的“夢中情娃”,也是視爲榜樣的厲害學霸了

可在談起學習、和家庭時,他卻坦言說:

小時候的我並不喜歡學習,爲了不去學校裝病肚子疼,有那麽一段時間還逃課逃學,只不過後來被媽媽“騙”出了內驅力,才有了後來奮發圖強的讀書拼勁兒

說到這裏,“內驅力”三個字對我的吸引力最大

而所謂的內驅力,是屬于一種心理詞彙,主要分爲三種能力

•認知能力-指的是一個孩子渴望掌握、和學習更多知識,從好奇、收獲、再到環境形成“我要好好學習”的力量

•目標能力-指的是在學習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有了信心,才能在更高更遠的目標裏繼續追求下一個目標

•認可能力-指的是爲了保持贊許,所表現出的拼搏和努力,隨著認可的聲音越來越多,附屬的內驅力就得到釋放,從而化作有力的上進和內驅力追求

總而言之,激發內驅力的價值就是:好好學習的認知形成,追求排名的能力提升,還有獲得認可的動機追求

我們輔導孩子作業也是一樣,興趣培養才是關鍵所在

只要孩子保持獲取知識的熱情,那在好好學習的自發行爲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價值

所以,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那就是“別讓孩子厭學”

比如,用以下幾個思路養娃,孩子的自驅力爆棚,對學習也會更加積極主動

01

多一些“套路”

讓學習變得更有吸引力

經常聽很多家長說:“爲什麽學霸學習總是那麽簡單,而我的孩子學個習,那就跟打架一樣困難”

事實上,當你覺得孩子學習困難、學不進時,就說明方法錯了

及時發現問題,並改變方法才能讓孩子保持學習熱度,成爲更優秀的自己

最近才知道,三姨的女兒,考研歸來,大家都誇她“有出息了”

可每次說起這個表姐,老媽都一臉不可思議

她說:“你表姐小時候是最不喜歡讀書的那一個,現在卻成了最有出息的那一個,到底是哪裏出現了問題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向表姐解惑

給出的答案是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時三姨定的一個規矩:

“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不用上山放牛羊,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想幹什麽就幹什麽”

表姐一聽這招,立馬來了積極性

當大家知道她“學習好可以自己決定幹什麽”都紛紛羨慕後,表姐更是由內心感到自豪

從此,對學習的積極性更強,當主動學習形成習慣後,不需要旁人提醒也能自覺完成任務

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得出,內驅力不是靠提醒就能自覺完成,首先需要的就是吸引力

一旦“我爲什麽要這麽做”,有了理由之後,學習就自然變得更有吸引力了

而縱觀表姐的學習之路,我還發現了一個技巧:育兒需要“多一些套路”

就像表姐討厭學習時,三姨使用的“你好好學習,就能擁有選擇自由”,這本身就是一種“套路”,還是能抓住人心的一種套路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孩子討厭學習的理由是什麽?無非是兩種:

第一,學習太難了

第二,想要多玩一會

抓住這個心理,再向孩子抛出“學習好就能選擇自由”的橄榄枝,那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棄暗投明,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麽、才不會走彎路

我們輔導孩子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

與其緊盯著“寫了多少”、“還有多少沒寫完”,不如直接放權,告訴孩子:“寫完作業後,你可以自由安排剩余的時間”

這種自由“套路”,也會讓學習變得更有吸引、和上進動力

02

多一些“示弱”

讓孩子能體會到成就感

養育孩子需要“套路”放權,更需要多一些“示弱”,讓孩子能夠體會到成就感

還有一位媽媽,她女兒也是一名不愛學習的學渣

偶然間,她在網上看到了“反向育兒”的言論

突發奇想地現學現用,讓她一下子變了一個人似的

比如,從外面新買的作文書,她不再直接丟給女兒,而是小心翼翼地拿進自己的房間收好,然後又特意叮囑女兒說:“這是媽媽買給自己的書,你可不要隨便亂動哦”

可是,孩子越禁越想,媽媽越是不讓她看,她越是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特別是媽媽拿著書讀得津津有味模樣,讓她心癢難耐,對書中內容的好奇程度也達到了最高

等到孩子的欲望表達出來時,媽媽也不會直接分享,而是再次叮囑說:“好吧,借給你讀一會,但到時間就要還我哦”

于是,在這種得不到越想要,有借有還的時間緊迫、和欲擒故縱下,一顆不願意讀書的心就慢慢被書中內容俘獲了芳心

這一點就值得很多家長多學習學習

我們教育孩子、輔導學習的最終目標,也是希望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

可如果輔導的結果是爭鋒相對、相看兩生厭,那一定是方法錯了

最常見的原因,也是父母太強勢,把孩子給弱化了

就拿蘭媽自己來說,大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曾經因爲輔導作業常常氣得嗓子冒煙

嘴裏也幾乎是什麽話難聽就說什麽話,原本是希望女兒能迷途知返,不再繼續拖延磨蹭,可結果卻是我越唠叨她越嫌煩

有一次,還直接氣勢洶洶地質問我:“媽媽,我是不是你撿來的”

我詫異地問她:“爲什麽會這麽想”,她回答說:“你每次都對我那麽凶,肯定是撿來的”

也就是這番對話讓我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

從此,改變了強勢的說話態度

我也發現:你對孩子示弱,孩子更有成就感,做什麽也更積極、起勁一些

03

多一些正向反饋

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激發

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只是他們身上的潛能還沒有被發現罷了

有位母親曾在網上留言說:

“我的兒子自從上初中之後,對學習就越來越懈怠,一點都不上心了,我幾乎天天在催,可一點效果也沒有,孩子甚至還總嚷嚷著讓我別管他,離他遠點,爲什麽事情會變成現在這樣,他以前不是這麽叛逆的”

從言語間可以看得出,母親所認爲的問題所在,就是孩子進入了叛逆期

可事實上,孩子身上哪有那麽多的叛逆,更多是“不能理解”造成的情緒崩塌

正如母親所言:“孩子以前不是那樣的”,那爲什麽現在變得如此叛逆呢

簡單了解幾句,我發現這位母親有嚴重的控制欲,對她兒子的事情全部包辦,也不允許有稍縱偷懶

因爲在她看來:好習慣難養,壞習慣只需要一件事就夠了

于是,母親能做的就是不斷給予孩子嚴厲管教,但學習本身就是一條漫長又枯燥的成長之路

想要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積極性,光是多一些“套路”、和“示弱”是不夠的,需要讓孩子真正成爲自己、成爲更優秀的自己

如果我們總是以高目標去要求孩子,那結果就是在打擊孩子的信心,直到産生更強烈的抗拒心理

所以,保持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不是嚴以律己,而是把潛力發掘出來

在這方面,我們就要向孩子不斷多一些正面反饋了

比如,告訴孩子:“你這次完成作業的速度比上次快了2分鍾,說明你掌握知識的能力又提升了”

又或者,告訴孩子:“我發現你今天寫字的姿勢規範了很多,肯定是老師誇獎你了吧,看來並不是媽媽一個人覺得你進步了”

這些正面反饋帶來的積極暗語,會溫暖孩子的整顆心,也能激發他們“相信自己”的潛能爆發

這一點,恰恰是孩子保持良好學習習慣的積極與動力

04

多一些目標推進

讓孩子獲得更多自主力量

杜根定律告訴我們:“自信才是獲得一切的開始,因爲勝利遲早都是屬于有信心的人”

可對于小朋友們來說,自信這東西擁有的時候簡單,破壞的時候也極爲脆弱,可能一句不經意的指責和對比就能讓孩子喪失動力

女兒班上有個女孩,叫萱萱,原本是一個特別文靜的女孩

她的媽媽呢,平時經常會見面,大家也會隨口聊幾句和孩子有關的話題

可有那麽幾次,我發現萱萱這孩子的嫉妒心極強

舉個典型的例子

女兒在班裏是屬于比較高挑的個子,也因此被選中放學走路隊的旗手

萱萱的媽媽在路上看到過幾次,見到我們也會誇獎說:“真厲害,都成了路隊旗手”

這句話被萱萱聽到後,當時就撅嘴巴,還滿臉不快地說:“一點也不厲害,不就是舉個旗子嗎?有什麽大不了的”

第二天,路隊結束後,萱萱就從我女兒手裏搶走旗子,說得是借走看看,實際上卻是故意搞破壞,還把旗子的杆子給掰彎了

這件事經過老師的調解,才傳到我和萱萱媽媽那裏

她得知後,氣呼呼地把萱萱拎到一邊教訓一頓,孩子全程不說話,但我卻看到了她眼底的自卑和懊悔

于是,我安慰說:

“沒事,阿姨知道你也想舉著旗子,可這個活呀,它只有個子高的學生才能撐得起氣場”

“不過,你也有你的身高優點呀,就像在班裏能坐在前排一樣,聽課更清楚,就連舉手回答問題都能被老師更好發現”

從那以後,聽女兒說,萱萱在課上聽講格外認真,就連舉手回答問題都舉得老高了

這就是目標推進的效果,也是激發內驅力的優點推進

就像很多時候、很多家長,都喜歡拿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去激勵自家孩子

很明顯,這是不對的,只會讓孩子的內心負擔更重、對自我認可感更低

不想孩子的內驅力中斷、對學習産生厭煩情緒,那就需要對孩子多一些目標推進,多發現一些對孩子有利的環境、或進步地方,等孩子接受到這些信息後就會朝著這個目標發展

而這種自覺性,恰恰也是讓孩子獲得更多自主能量的內驅力之一

05

多一些距離保持

讓孩子吃點苦、明白努力意義

好好學習,可以像個習慣一樣産生影響,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求知推動力,可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還是經不住敲打的

想要孩子經得起考驗、守得住內驅力,那保持距離讓孩子吃點苦、明白努力意義,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這樣一個男孩,因爲學習的問題和父親大吵一架

父親問他:“你不上學打算怎麽辦,跟我一樣去工地打工嗎”

男孩回答說:“只要不上學,做什麽都行”

父親一氣之下,就把孩子帶到工地幹起了苦力活

然而,風吹日曬,僅僅半日時間男孩就叫苦不斷,立馬服軟說:“我知道錯了,我想回去讀書”

還有一個女孩,嫌媽媽太唠叨,每天放學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還在門口貼了一張紙條

上面寫著:“閑人勿擾”

被女兒厭煩、傷透心的媽媽,意識到“催促不起效果”後,就放棄了掙紮

她聽從了老師的建議,不再對孩子手把手教學、也不再眼對眼盯著,而是把寫作業的時間徹底交給孩子

然後再定個規矩:晚上21:00關燈睡覺,全家人都要共同遵守家規

意識到:“時間不等人”,再經曆了:“第二天交不上作業”後,女孩寫作業磨蹭、敷衍的態度就得到了有效改善

這就是距離産生美,距離下培養責任心

如果我們總是把孩子當成“事事都需要提醒”的長不大性格,那孩子也許就真的長不大了

不想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放棄,也不想孩子經不起誘惑,那就幫孩子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標

即:“學習的意義是什麽”,當然是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了

不過,這個目標可不是大道理就能貫徹明白,想要孩子感同身受地明白學習的意義,那就要讓孩子吃點苦、認清楚現實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想要通過掙錢證明自己,那就不要給予幫助,讓孩子去體驗一下生活的苦處,才能認清現實,並真正明白學習的意義

又或者,孩子不想上學,就喜歡在家裏躺平,那就斷電、斷網、斷零食,讓孩子明白:“若沒有父母在背後的經濟支撐,究竟還能撐多久”

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把火,這把火可以成就人生、也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點燃孩子這把火,幫他們釋放內驅力,然後自覺、自信、自由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主題

那麽,關于家長輔導孩子作業、培養學習興趣這件事情,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6 阅读:1302

如波談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