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黨锢之禍到底是怎麽回事?一口氣看懂此次事件

文诩曆史 2024-04-24 11:15:04

東漢末年的黨锢之禍是一場影響巨大的事件,因爲不少官員以及士人反對宦官專政,引起當朝皇帝的不滿,將這些人全部罷官禁锢,因此被稱爲“黨锢之禍”。而這樣的事件分別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各發生過一次。那麽“黨锢之禍”到底是一個怎麽樣的事件呢?

東漢的朝廷構成非常特殊,除了剛開始的幾位皇帝,後面的皇帝基本都是年幼繼位,這就造成需要外戚輔政,皇帝成年後想要權力只能依靠宦官奪權,因此造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

到了漢桓帝時期,宦官專權現象越發嚴重,他們任人唯親,敗壞朝政,爲禍鄉裏,造成民不聊生,引得百官以及士人的強烈不滿。因此,朝中有著以李膺、陳蕃爲首的士大夫與外戚聯合,共同對抗宦官。

延熹九年,宦官做事越發猖狂,他們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想要在之後憑借大赦天下逃脫該有的懲處,而當時處理此事的官員對宦官深惡痛絕,因此將他們嚴懲。因此,宦官借著這件事向漢桓帝進讒言,將這些官員全部下獄。

當陳蕃等人聽聞此事,立刻向漢桓帝進谏,並要求漢桓帝清除宦官亂政的不正之風,但是漢桓帝根本沒有理睬。

宦官因此對陳蕃非常忌恨,但是忌憚對方名聲響亮,不能對他下手,只能對其他士大夫進行報複。這一行爲讓百官非常不滿,紛紛指責宦官亂政。

漢桓帝在宦官的讒言下,那些官員下獄的下獄,罷官的罷官。不過此時,事情還沒有真的鬧大。

黨锢之禍真正的導火索是在河南尹李膺處死了一個宦官黨羽張成的兒子,因爲這個人故意殺人,想要借著大赦逃脫懲罰,最終李膺沒有讓其得逞。

宦官爲了報複,就誣陷李膺“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爲部黨,誹讪朝廷,疑亂風俗”。

這讓漢桓帝十分生氣,昭告天下,緝拿士大夫。因此當時的不少名士包括陳寔、範滂等人紛紛下獄。爲了讓罪名成立,宦官對這些士大夫實施各種酷刑,但沒有獲得供詞。

這件事一直持續到當年的年底,當朝外戚窦武因爲同情士大夫,爲他們求情。而宦官在經過幾個月的報複後,也出了一口氣,因此不再對士大夫施展酷刑。

永康元年,漢桓帝改元,大赦天下,這些士大夫也獲得釋放,但是被終生罷黜。至此,第一次黨锢之禍結束。

公元168年,在第一次黨锢之禍剛剛結束一年,漢桓帝駕崩,漢靈帝繼位。朝政掌握在大將軍窦武手中,因此開始重新起用當年被罷黜的士大夫。可是宦官不會坐看此事發生,因此不斷慫恿當朝太後幹涉朝政。

因此,窦武等人打算鏟除宦官,重整朝綱。不料此事被宦官得知,先一步對窦武動手。他們僞造诏令,追捕窦武、陳蕃。

窦武只能帶兵反抗,宦官拿他不得。當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奂剛好班師回朝,並不了解局勢,在見到诏令後,還以爲是外戚作亂,于是進攻窦武。窦武走投無路,只能自殺。

士人的首領窦武和陳蕃死在這一次混亂當中,李膺等士大夫再一次被罷官。因爲窦武和陳蕃明顯是被冤枉的,因此不少朝臣上書爲他們鳴冤,宦官見此就向漢靈帝進讒言,誣陷這些人“欲圖社稷”,意圖謀反。當時的漢靈帝只有14歲,哪懂得這麽多,既然宦官說對方想要造反,那就是造反,因此大興大獄,追查士人一黨。

這就是第二次黨锢之禍。

黨锢之禍一直持續,直到黃巾之亂的爆發,漢靈帝才免除了一部分士大夫的禁锢。

兩次黨锢之禍對于東漢王朝是一個巨大的破壞,導致宦官變得更加無所忌憚,而百姓生活變得更加艱難,這也直接導致後來的黃巾之亂,推動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