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楊秀清敗亡啓示,要學會善待身邊的人

聊聊曆史 2024-03-06 08:03:33

有人提問,楊秀清手握重兵,京師也控制在手中,爲何還輸給並沒有實際權力的洪秀全呢?作爲太平天國實際掌舵者,集政權、軍權、教權于一身,楊秀清的失敗很突然,他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于韋昌輝刀下,卻也在意料之中。

楊秀清爲何失敗,爲何在災難來臨前一點防備都沒有?善待身邊的人,關鍵時刻可以保命。自古以來,權臣的敗亡就在一瞬間,楊秀清就是典型,但凡懂得籠絡人心,東王也不至于“天父升天”。

1856年,楊秀清權勢如日沖天,卻輕易被處死,確實很有意思。都知道,天王洪秀全沒有實際權力,也沒直屬部隊,京師衛戍權也不在他手裏,洪秀全是借助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的力量消滅東王。

楊秀清坐鎮南京,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都在外地征戰。如此,想要武力消滅東王勢力,必須抽調各地兵馬,下令各路諸侯“勤王”,借力打力。

洪秀全要想下達“勤王”诏令,必須找到一個可靠的人。這個人,必須具備這幾個條件。

首先,可以與天王洪秀全直接聯系,自由出入天王府,而不讓楊秀清懷疑。換句話說,他可以充當洪秀全、楊秀清聯絡的“中間人”。

太平天國實行“軍師負責制”,天王是虛位元首,楊秀清實際把握朝政。但洪秀全畢竟是君王,楊秀清是臣子;楊秀清處理文件後,還需要洪秀全名義上簽字確認,然後下發給各部門。

如此,東王府與天王府之間,就必須有一個人來回“跑”。這樣的人,就算平時出入天王府,也沒人懷疑,楊秀清也認爲這是例行公事而已。

其次,擁有一定的實權,能夠調開京師兵馬,讓勤王軍團入城。

定都天京後,北王韋昌輝控制京師衛戍部隊,後被東王楊秀清剝奪。此時,天京的兵馬都是東王的,沒有楊秀清的命令,誰也不能入城。

京師防衛森嚴,遍布關卡,正常情況下,韋昌輝的“勤王軍”壓根無法入城。一旦強行闖關,楊秀清必定察覺,到時東王准備妥當,韋昌輝必敗無疑。

如此,韋昌輝入城之前,守衛京師城門的太平軍(東王士兵)一定會被調離,或者進行換防,讓北王抓住空檔,快速入城。所以,此人必須能調兵,且不讓東王的將士起疑心。

再則,熟悉東王府的布防,並能指揮東王的衛隊。東王府衛兵很多,僅憑韋昌輝的3千兵馬,很難快速消滅他們。楊秀清反應過來,發出“討逆”信號,調遣天京城內的東王士兵,韋昌輝一樣會失敗。

如此,韋昌輝闖入東王府時,不會遭遇東王衛隊,過早暴露目標。一旦處死楊秀清,東王將士群龍無首,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

最後,此人一定要忠于洪秀全,且跟楊秀清仇恨很深,不會臨時倒戈。

那麽,符合這個條件的人是誰呢?答案是,天官正丞相,佐天侯,楊秀清自認爲的鐵杆親信陳承瑢,也就是英王陳玉成的叔叔。

陳承瑢是朝官領袖,也是東王府的首席文官,還是讀書人,這就很要緊了。楊秀清很聰明,但沒讀過書,批閱文件都需要靠“幫手”,陳承瑢則是總負責人。

太平天國的中樞是東王府,東王的僚屬處理軍國政務,楊秀清又不識字,這份工作自然就有陳承瑢來做了。

工作上的原因,陳承瑢經常出入天王府,充當東王與天王聯系的紐帶。陳承瑢辦事認真,政務能力強,楊秀清也十分相信他。楊秀清平日裏傳達命令,都是通過陳承瑢。

通過陳承瑢,洪秀全可以順利把“勤王”诏令送出去,天王的使者才能躲過楊秀清的眼線,前往江西瑞州找韋昌輝,到湖北洪山找石達開,讓他們帶兵進京。

韋昌輝帶著3千兵馬回來,陳承瑢則早已掐准時間,在換防的時刻,讓北王的部隊入城,並搶占各條街道,建立障礙物,准備應對可能出現的血戰。

一切准備充分,陳承瑢引導“勤王軍”,殺向東王府。此時,府上的衛隊早已被調走,楊秀清敗局已定,他輸給了身邊的人,敗給了陳承瑢。

那麽,既然是東王府首席文官,東王楊秀清也賞識他,爲何陳承瑢卻支持洪秀全呢?跟著楊秀清,一起對付實力派,擁戴東王當天王不好嗎?答案是,楊秀清不會善待身邊人,陳承瑢心理不安。

1854年,“牧馬人事件”,楊秀清小題大做,不但杖責秦日綱、黃玉昆,連陳承瑢也被拉出去杖責一百大板。楊秀清此舉,讓陳承瑢又恨又怕。

1856年,秦日綱東征,與張國梁在金壇對峙,不分勝負。楊秀清又表演“天父下凡”,說秦日綱、陳承瑢“幫妖”,指責他們對清軍作戰不利,甚至想投降。

楊秀清以“天父”名義斥責,陳承瑢不由膽戰心驚。因爲,楊秀清對身邊的人非常苛刻,一旦認爲對自己不尊重,即便官職再大,也會遭受酷刑,甚至處死。

陳承瑢之前,東王府的朝官領袖是曾水源、李壽春。無論是資曆、能力,以及家族背景,曾水源都甩陳承瑢幾條街,兩人不是一個檔次。結果呢?楊秀清因爲一件小事,把曾水源、李壽春斬首。

事情的起因是,曾水源、李壽春商議政務,聽到門外宮女竊竊私語:“如果東王升天,你們可就都難了。”

楊秀清平日裏囂張跋扈,得罪太多人,且身體不好。宮女經常遭受打擊,故而口出怨言。此話,曾水源、李壽春都聽見,卻沒有處置,因爲他們認爲是小事。

隔牆有耳,到處是楊秀清的人,宮女的話很快就傳到楊秀清耳朵裏。楊秀清十分惱火,當即“天父下凡”,處死幾個宮女,順便把曾水源、李壽春叫來問話。

“天父”痛斥曾水源、李壽春,說他們明知宮女犯錯,卻不及時上報,這是對東王的不尊敬。接著,“天父”更加憤怒,要求將兩人處死,曾水源、李壽春就這麽被斬首,也是悲劇。

曾水源、李壽春確實有錯,但罪不至死,楊秀清此舉,無非是告訴大家:“只要不尊重東王,敢對我不利,即便是身邊的親信,也不會留情面。”

陳承瑢看來,楊秀清可以因爲一件小事情處死曾水源、李壽春,也就一樣可以因爲某些事情殺了自己。如此,陳承瑢選擇站在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這邊,聯手對付楊秀清,換取一條活路。

楊秀清敗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懂得善待身邊的人,要有容人之量。十六國時期,號稱孫策“縮小版”的姚襄,待人友善,人格魅力很高,連殷浩派來的幾批刺客都被他感動了,並告知姚襄要注意防備殷浩。

同一時代,李秀成的人格魅力也很高。蘇州危難之際,郜永寬等8位將領已經投降清朝,卻不願意拿李秀成當“投名狀”,直到李秀成離開蘇州,他們才獻出城池。

如果楊秀清有姚襄、李秀成一半的人格魅力,懂得善待他人,給別人一點面子與尊嚴,也不至于在權勢達到巅峰時刻,被韋昌輝一次襲擊,就輸掉了所有。

2 阅读:49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