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林海珊的篆書世界,“古篆探微”林海珊書法作品展在甯開幕

揚眼 2024-03-20 09:38:14

3月19日,“古篆探微”林海珊書法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聯合主辦,展覽共展出林海珊近一兩年來創作的60余幅作品,以篆書作品爲主體,並展出隸書、行書的臨創作品,其中幾幅是近五年來入選國家級展覽的複制作品。

作爲漢字古代書體之一的篆書有著古樸、肅穆之美,以其獨特的書寫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了無數書法愛好者的目光。古篆如何探微,日前,書法家林海珊接受了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專訪。

“‘古篆探微’這個展名是幾經斟酌最終確定的。”林海珊表示,篆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又有著古樸蒼勁的藝術特點,此外篆書在五體書法中還存在著文字識讀的問題,且篆書的藝術表現是從清代以後才開始蓬勃發展,“無論從文字學視角還是從篆書的藝術表現視角來看,篆書都還有很多值得書家挖掘的領域,因此決定將這一展覽命名爲古篆探微。”

林海珊介紹到,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是她在2023年下半年集中兩三個月時間創作的,主要爲篆書臨創作品以及其他幾種書體的臨創作品。“我是以篆書爲主攻方向,但由于是個展,作品數量大,書體又相對單一,如何讓觀者不至于審美疲勞,我做了許多思考。”展覽中不僅呈現了林海珊新近的篆書作品,也呈現了一些隸書、行書作品,此前展覽中她從未以隸書、行書作品示人,她謙虛表示“對于隸書、行書,我尚處于初學階段,鬥膽成作,心存惴惴。”

“看不懂,認不得”是欣賞篆書的一大門檻,普通民衆對于篆書相當陌生,盡管篆書已不再日常使用,但是它是我們華夏民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璀璨的瑰寶,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我們不僅要繼承保護,更要學會欣賞,“書法學界將五真、草、隸、篆、行五體分爲靜態書體與動態書體,真書,也就是楷書,以及篆隸爲靜態書體,行草書爲動態書體。”林海珊介紹道,“篆書作爲靜態書體,她的審美要求是蒼勁古樸,沉穩厚重,高居廟堂,凜凜之風,但又不失飛逸潇散,婉通玉暢,把靜態書體寫靈動,對書者的技法要求是很高的,同時也反映書者的藝術敏感度和藝術領悟能力。”

林海珊是江蘇淮安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學生時代篆書是一門必修課。篆書是中國文字的源頭,也是書法五體的源頭,“任何學習,溯源是較爲科學而高效的方法,我習書就是從篆書入手的。”林海珊開始習書那年已三十歲了,算是大齡學徒,剛開始學習書法懵懵懂懂,遇到了不少困難,一度陷入迷茫之中,“所幸我的習書是從美院開始的,按照教學設計,謹遵師囑,慢步前行。本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態度,堅持了十幾年,個中滋味,唯有自知。”

二十余年來林海珊在習書之路上筆耕不辍,她將自己習書的體悟濃縮爲“習書三心”,用于自我勉勵。第一心是“敬畏之心”,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承載著中國人幾千年來遵循的“道”,盡管當下書法實用功能退卻,但教化功能沒有改變,林海珊認爲我們既不能把書法神秘化,也不能平庸化,“書法不是高不可攀的,但也不能雜耍遊戲、漫不經心,每個習書者,都應以修德立義、傳道授業爲宗要,習書才能給你帶來無窮的力量和快意。”

第二心是“求索之心”,先賢爲我們留下的豐沛絕美的書法遺迹是當代習書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經典範式,近三十年來書法高等教育發展更是蓬勃,“習書亦有方向論和方法論,明理得法,方取赜奧。植根傳統、取法乎上,是習書的不二法門。求速達,求離怪,求奇醜,求個性,都是習書的業障。”

第三心是“守恒之心”,堅守初心並非易事,王義之鵝池盡墨,智永高閣七載,習書一途沒有恒日持久難有所成,“堅守的動力是信念,不忘初心,首尾一貫,堅守的方法是取舍,閑暇所棄,雜亂所屏。一曝十寒,爲業不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唯有堅守,方得始終。”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林海珊看來,習書之路苦樂雜陳,無數次的重複、打破、冥思苦想,這都是習書者畢生的修行。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25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沈昭

編輯 陳哲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