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渡湘江》《旅寓安南》賞析:杜甫祖父被貶越南的愁思

無心隨墨 2024-05-18 09:13:15

杜審言《渡湘江》《旅寓安南》賞析:杜甫祖父被貶越南的愁思

一、引子

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女皇帝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李顯重登大寶,恢複大唐國號,這就是曆史上的“神龍革命”。很快,當年依附于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的一大批文人紛紛被貶,這其中就包括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杜審言的流放之地是峰州,說起峰州,大多數國人都是不知道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峰州在今天的越南境內,這樣也可見杜審言被流放之偏遠。

二、《渡湘江》賞析

被貶之後一路南下,來到了湖南湘江邊,馬上就要渡江。此時恰是春回大地,花發鳥鳴,一片美景。但是,被貶谪的人,哪有心思細細品味觀賞無限春光,春光越美好,他的內心越加愁苦。渡過湘江,一首詩業已完成,詩中的愁苦或許只有他的同行者才能知道。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首句詩人以“遲日”點明季節,春季陽光逐漸變得溫暖而長,本是賞春遊玩的好時節。然而,“悲昔遊”三字卻透露出詩人對過往歡樂時光的懷念與當前情境的對比,透露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感。

“今春花鳥作邊愁”這一句,進一步強化上句的情感,春天本應是花鳥歡鳴、生機勃勃的季節,但在詩人眼中,自己到來後,一切都帶上了愁緒,似乎是在感歎自己要被貶谪到遙遠的邊地。這句運用了移情的手法,將花鳥與人的情感融合打通,把“邊愁”表達得婉曲而又深沉。

第三句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的自我憐憫之情。這裏的“京國人”指的是詩人自己,曾居京城,如今卻因貶谪而“南竄”,遠離繁華,獨自飄零。一個“獨”字,凸顯了詩人的孤獨與無助,同時也暗示了與親人朋友的分離,加重了詩中的悲劇色彩。

結尾“不似湘江水北流”,以湘江之水北流作比,反襯出詩人無法北歸的無奈與哀傷。水往北流,似乎象征著回歸的方向,而詩人卻只能南行,無法如願北還。此句借自然景象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渴望與現實的矛盾,同時也隱含著對未來、對歸途的無限向往。

三、《旅寓安南 》

渡江後繼續南下,一路坎坷來到偏遠的邊陲小城。峰州地處熱帶,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與內地迥異。他在安南峰州兩年時間,在這兩年之中,他看著這與家鄉完全不同的地方,貶谪的愁苦更加濃烈,他無時無刻都在渴望著能夠北歸。這首《旅寓安南 》就是他此時心路曆程的見證。

《旅寓安南 》

交趾殊風候,寒遲暖複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

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

故鄉逾萬裏,客思倍從來。

首聯“交趾殊風候,寒遲暖複催”,開篇便點明了安南氣候與中原的不同。交趾即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這裏的季節變換有著別樣的節奏,寒冷來得晚,暖意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催促著萬物生長。杜審言以“殊”字,精准捕捉了異域氣候的特異之處,爲全詩鋪設了一個迥異于中原的背景。

颔聯“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這兩句,詩人描繪了安南地區反季節的自然現象,仲冬時節,在內地是萬物蕭瑟,但在交趾,山果卻在這個時候成熟;正月裏,當北國還處于嚴冬,這裏的野花卻已競相綻放。

頸聯“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這兩句詩,描繪了交趾特有的氣候現象,長時間的降雨導致了濃厚的昏霧,而即便是輕微的霜降,也可能伴隨著震撼天動地的雷聲。

首聯詩人用一“殊”字寫出交趾與內地“氣候”的不同。第二句和颔聯頸聯,其實都是圍繞這一個字展開描述。而詩人寫出這種景象的反差,既展現了自然界的奇麗,也暗含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通過自然界的反常,反襯出詩人內心的不適應與思鄉之情,而這也引出了最後尾聯的直接抒情。

尾聯“故鄉逾萬裏,客思倍從來”,詩人直抒胸臆,道出了詩人最深切的感觸:身在萬裏之外的異域,對故鄉的思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這裏的“倍從來”三字,凝聚了詩人對過往歲月的回顧與當前處境的無奈,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這不僅是對空間距離的直觀描述,更是對心理距離的深刻揭示,體現了詩人面對異域風土人情時的孤獨與渴望回歸的心情,也隱含著對自己被貶谪至此的不滿。

3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5-18 11:02

    《渡湘江》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