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強工】子産:春秋名相締造鄭國中興

鄭州日報 2024-05-18 09:28:04

【厚文強工·問鄭】系列報道

【厚 文】 遇 故 知

子産:春秋名相締造鄭國中興

核心提示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燦爛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物。從人文始祖黃帝、隱士鼻祖許由、思想家列子,到西晉文學家潘安;從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到詩壇巨匠白居易、李商隱……他們以滔滔文才光照時代,鑄造著鄭州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

同時,鄭州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城市發展活力十足。當前,鄭州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決策、省委要求,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提升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現代食品、生物醫藥等主導産業核心競爭力,經濟社會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本報特推出【厚文強工·問鄭】系列報道,通過對和鄭州有關曆史名人的故裏實地走訪和現實價值挖掘,展示鄭州悠久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同時,對鄭州工業、鄭州品牌進行深入報道,展現鄭州發展新質生産力、強産業促發展的實力與活力。

策劃:盧士海

統籌:程玉峰

執行:孫新峰

春秋時代的人物中,最受後人推崇的是誰?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孔子。那麽,孔子自己最推崇的同時代人物又是誰?這個人非子産莫屬。悠悠曆史長河中,鄭州地區湧現出衆多影響深遠的曆史名人,而子産無疑是鄭州曆史早期名人中當之無愧的“最亮的星”。

初夏時節,草木葳蕤。鄭州南部陉山之巅,子産墓冢巍巍聳立,夕陽斜照,墓冢沐浴在澤輝中,新鄭八景之一“陉山晚照”再現眼前。民間流傳:鄭子産“活著肝膽照日月,死後日月照肝膽”。以景相紀,以詩爲念,寄托著人們對子産的無限敬仰與綿長懷念。

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思想和文化最爲輝煌燦爛的時代之一,群星閃耀、百家爭鳴,子産便生活在這個時代。他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來自鄭國。

春秋初年,鄭國達到極盛,但鄭莊公死後,鄭國很快陷入內亂,經曆了長達150多年的停滯和衰敗。在鄭國將要國破家亡之際,子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接下了鄭國執政大臣這塊“燙手山芋”。

在鄭國爲卿執政的20多年時光裏,對內,子産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制定“封洫”之策,承認土地私有,作丘賦,改革稅制,提高了農耕者的積極性;他笃守不徇私情而選賢人的用人觀;他首鑄刑鼎,將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之于衆,這也被認爲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中國依法治國的源頭;他立謗政,不毀鄉校,當時,鄭國百姓常聚集于鄉校議論國事,有人主張關閉鄉校,子産斷然拒絕,使民間許多治國之策得以充分表達;他還首倡“寬猛相濟”國策,成爲儒家和法家效法的衣缽。

對外,子産剛柔並濟、據“禮”力爭,是一位“有理、有力、有利、有節”的出色外交家。他改革和睦鄰外交政策,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縱橫捭阖,爲鄭國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從“內患不息,外患不止”,到“國力強盛,民富政安”,子産的改革與治理改變了鄭國“國小而逼,族大寵多”的國勢而走向中興。史家也常把子産和管仲並論,稱“《春秋》上半部得一管仲,《春秋》下半部得一子産,都是救時之相”。

正是憑借“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無畏勇氣、“依法治國”不毀鄉校的智慧以及“人本主義”的突出貢獻,子産不僅贏得了鄭國百姓的深切擁戴,還收獲了從孔子、左丘明、司馬遷到清代史學家王源等一系列“大咖”級粉絲。他們對子産不吝贊美之詞,尤以孔子“古之遺愛”“足以爲國基”和清代思想家王源“春秋第一人”的評價流傳最廣。

愛民者,民恒愛之。社會科學院文化所所長、鄭州市文化名家劉濤介紹,鄭州有關子産的傳說很多,比如“不忘本”“其子自負土葬于邢山”“陉山晚照”“老婆頂石”“將軍柱”,以及鄭州金水河和紫荊山名字由來傳說等,都表達了百姓對子産的敬仰之情。

劉濤說,這其中,最廣爲人知的當屬“金水河”名字的由來。公元前522年,子産病逝。“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元朝《賈氏說林》記載,爲寄哀思,人們紛紛解下自己身上的玉佩和金銀首飾送葬,然而子産爲政十分清廉,其子遵其遺囑未收,人們便將金珠美玉盡數抛擲到子産封邑的河裏,入水財寶金光閃閃,此河從此得名“金水河”。在市內金水河畔,百姓爲子産修建了一座祠園,永志紀念。

新鄭作爲子産出生、執政、長期生活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子産傳說故事和曆史遺迹,圍繞子産文化品牌的深入挖掘和打造,近年來我市和新鄭當地制定了子産墓相關保護措施,有效改善周邊環境,同時開展文化研究和宣傳推介,在《重讀鄭州》等書中將子産作爲鄭州相關名人進行推介宣傳。接下來,將加強子産傳說資料收集和文化研究,並結合近年來新鄭市持續推進建設的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名人遊園等工程,深入挖掘並注入更多子産文化元素,突出打造以子産爲主體形象的文化地標品牌。

陉山之巅,子産墓冢墓門朝向鄭國都城,仿佛仍在注視、守候著這片摯愛的土地。繼承著子産“如農功般日夜思之、精耕細”的孜孜不倦,新時代的鄭州人也奔跑在通往夢想之巅的路上……

本報記者 秦華 文 李新華 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