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結束後,第九兵團因損失太大,四個月後才上戰場

曆史客棧 2024-04-29 11:01:09

大家都看過電影《長津湖》,志願軍第九兵團在極寒條件下,爲了消滅美軍陸戰一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請注意,筆者在這裏用了“巨大”這個詞,並不是誇大其辭,而是實實在在的情況,甚至用“巨大”都不足以形容,而是“悲壯”!

有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結束後,整整4個月的時間都沒有打仗。

在《宋時輪傳》裏就寫得很清楚,第二次戰役後,第九兵團第26軍于1951年3月28日才參加了第四次戰役,也就是說,直到1951年3月28日,第九兵團才有部隊參加戰鬥,而且不是主力,只是二線防守。

至于另外兩個軍,第20軍、27軍,在第二次戰役打完後,到4月底才有交戰紀錄,這時候已經是第五次戰役了。

所以說,第九兵團在第二次戰役中的損失確實是非常大的,在經過了近4個月的恢複調整後,才重新開始參戰,錯過了非常重要的第三次、第四次戰役。

那麽,第九兵團到底損失了多少兵力呢?具體的數字有好幾種說法,但基本上都在5萬左右。

比如,軍委作戰部在1951年5月5日召開的第二次戰役總結會上,是這樣說的:第九兵團陣亡以及凍傷亡,包括失蹤的人員等等,共計54184人,其中,僅是凍亡就達到了3萬多人。

還比如,在第二次戰役後,東北軍區曾派人入朝調研各兵團傷亡數字,說第九兵團傷亡達到4萬余人,其中凍傷達到了70%多,也就是3萬多人的規模,這與軍委作戰部總結的凍傷亡的人數是吻合的。

另外,《宋時輪傳》也對第九兵團的傷亡進行了考證,最後認定第九兵團在第二次戰役中共傷亡48156人,這個數字和5萬人也相差不多。

因此,說第九兵團在第二次戰役期間損失了5萬人左右,基本上是准確的。

不過,有人可能會說:即便是損失了5萬人,還用得了4個月的時間來恢複嗎?因爲這個傷亡規模在解放戰爭期間是經常出現的,各個部隊也不需要這麽長的時間來恢複,有些部隊甚至再打一仗後,光靠俘虜補充就可以恢複戰鬥力了。

但是,抗美援朝戰爭和解放戰爭是完全不一樣的,無論是戰場環境還是保障供給、兵員補充,都是有很大區別的。

其實,在第二次戰役結束後,中央鑒于第九兵團損失太大,已經決定給他們補充兵員4.6萬人,並要求在1951年3月之前補充到位。但是,這根本做不到。

首先,第九兵團入朝後,因爲沒有過冬物資,導致大部分人都是凍死的,陣亡人數實際上還不到1萬人,因此,新補入的戰士這次不能再吃虧了,後勤物資不到位,就不能過江,否則犧牲都是無謂的犧牲。

其次,骨幹損失太大,幹部補充跟不上。

軍委作戰部曾經統計過,第九兵團下屬的一些團級單位,有的只剩下了一個排,有的只剩下了幾個班。也就是說,就算把這些人都提幹,也滿足不了一個團級單位所需要的所有幹部。如果一支部隊沒有幹部指揮,是打不了仗的,這個問題在短時間內也很難解決。

第九兵團采用的辦法是壓縮機關人員,能下去補充部隊的都下去,然後再從別的單位抽調一些人過來,慢慢把這些空缺補齊。

可能有人會說,朝鮮不能幫助我們一些嗎?其實,朝鮮即使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力,因爲他們自己的損失也不小,自顧都不暇,哪裏還有力量還幫助我們?

第三,就是後勤補給太不給力了。

因爲美軍對我軍的後勤補給進行聯合絞殺,武器彈藥包括糧食等等物資都供不上,朝鮮能接濟給我們的又很有限,戰士們總不能餓著肚子打仗,那樣只會造成更多無畏的傷亡。

所以,這些原因加起來,就導致了第九兵團在第二次戰役後,足足有4個月的時間上不了戰場。

(參考資料:《朝鮮戰爭》《宋時輪傳》《文史博覽》)

0 阅读:165
评论列表
  • 2024-04-29 14:12

    長津湖戰役我們的損失比美軍大多了,主要是凍死凍傷的多,這就是裝備差的缺陷。長津湖戰役讓美軍清醒的認識到了這個對手讓人敬畏。。。作爲美軍的第一王牌,在遇上志願軍之前,美陸戰一師還真沒怕過誰。。。[捂臉哭][捂臉哭][捂臉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