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25歲當選軍委副主席,可是後來卻遺憾收場,這是爲何?

愚鑒 2024-05-11 14:03:40

1925年王稼祥前往蘇聯留學,成爲了一名堅定的共産主義者,也是作爲共産國際與中共聯系的重要人員在黨內擔任重要職位。蘇聯留學五年,紅色思想是他的精神的組成,王稼祥多次在我黨面臨關鍵存亡時刻時挺身而出,幫助我黨轉危爲安。

並且當毛主席在提出“毛澤東思想後”王稼祥同志對思想高度認同,成爲了“毛澤東思想”的堅定擁護者與提倡者,在衆多文件與會議談話中使用“毛澤東思想” 積極轉播“毛澤東思想”。

在1945年七大中對于“毛澤東思想”的總結概括離不開王稼祥的努力。只是這樣一位堅定的共産黨員在七大過後卻因爲一些原因遺憾收場。

王稼祥的一生

王稼祥是一名安徽人,在1925年前往蘇聯學習在三年後也就是1928年二月轉爲了中國共産黨黨員。在1930年回到上海,因爲自身豐富的紅色知識與廣闊思想境界王稼祥在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擔任秘書長一職,是多個紅色雜志的總編輯。

而且王稼祥憑借自身出色的工作能力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成功當選爲多個職位,爲蘇聯與中國共産黨之間的交流作出貢獻,並積極促進當時的中國共産黨向外交流與他國共黨成員深入交流。作爲一名堅定的共産黨員,王稼祥深刻展示了他堅定不移意志力。

在第四次反“圍剿”中王稼祥因爲奔赴前線指揮戰局,被敵人針對重傷,原本生龍活虎的人從前線退下來的時候已經昏迷不醒奄奄一息了。

並且 在醫院進行手術時因爲封鎖線的阻攔,手術所需要的麻藥都是極度匮乏的。王稼祥在知道後堅決表示,自己可以不使用麻藥進行手術。

王稼祥忍受了整場手術,身體也成功好轉了起來。王稼祥原本因爲蘇聯留學的經曆所以與博古等人要更熟悉一些,但是他並沒有因爲身份而對博古等人偏袒,而是力挺毛主席的在黨內的決定,並支持毛主席的指揮領導地位。

在新中國成立後王稼祥因爲自己直言不諱的性格曾說過許多帶有歧義的話語,被有心之人利用。雖然在給毛主席寫信後生活變好了,但是戰爭期間留下的舊傷卻還是沒有放過他。1974年一月,王稼祥因病情惡化,作爲中央委員去世。

王稼祥在黨內的突出貢獻

在國民黨對我黨開展多次“圍剿”的時候,王稼祥都選擇挺身而出用最堅決的態度支持毛主席的決定與策略,才讓我黨一次次躲過了重大危機。毛主席曾說過:“王稼祥是有功的人,他是教條主義中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的人。”

可以說王稼祥對毛主席的擁護,是他依靠自己的紅色思想帶來的靈敏直覺而做出的正確決定。因爲博古等人的挑唆,在長征途中,被解除軍權的毛主席與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負傷的王稼祥坐在了一起。

王稼祥沒有因爲毛主席此時無實權的尴尬位置而刻意疏遠,兩人反而因爲各自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共産黨的未來規劃而相談甚歡。

王稼祥在多年後對這次談話都是記憶尤深,他感慨到毛主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徹底的將他打動,在那次談話過後王稼祥更加堅定了擁護支持毛主席的決心。

導致王稼祥最終遺憾收場的原因

王稼祥的個人素質以及能力都是無可挑剔的,只是在他身上依舊存在許多因素,導致他在我黨以後的領導層中逐漸走向邊緣化。王稼祥本身是經過我黨推薦後在蘇聯進行過五年留學的,所以自身的學問並不遜色于任何一位領導人。

可是也正由于長期處于領導層的原因,王稼祥並沒有像其他領導人一般深入基層,了解群衆與群衆打成一片。這也導致王稼祥本人雖然具有才華,可是在實行民主選舉的我黨中並沒有多少選民認識了解王稼祥。

而且王稼祥即使在前線指揮戰鬥,但是本身更傾向于理論宣傳,在我黨中也是更多擔任理論宣傳的工作,向外宣傳我黨的思想觀念和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成立後也是由于留學經曆擔任外交工作。

並且王稼祥本人也不是健談熱情之人,他的身上更多是知識分子的高冷與對學問的追求。同樣內斂的性格讓王稼祥並不喜歡與人來往,更喜歡專注于鑽研知識。旁邊人看到王稼祥的性格如此也不願意過多打擾他的的研究,所以王稼祥的人緣並不廣泛。

對于在我黨的前進之路來說最爲重要的就是身體的健康狀況,可是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就身負重傷,長征路上就是依靠擔架走下來的。

後續在蘇聯養傷,即使病情得到好轉,但終究是落下了病根。身體無法承擔更多壓力,自然也做不了什麽工作,這也是王稼祥走向遺憾的重要原因。

王稼祥突出的個人能力

在王稼祥的身上最爲突出的色彩莫過于是他的外交能力以及出色的應變智慧。在外交領域發揮的出色表現使他在國際事務中成爲備受尊重的重要存在。

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之初能夠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朝著正確且安全的方向穩步前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王稼祥作爲新中國的首位駐蘇大使就在蘇聯與中國之間,不斷調和兩國之間的關系。

並且王稼祥一直堅持收集兩國之間的各種材料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幫助國內的領導人調整政策方針,放棄與中國實際情況不符合的觀念做法。

就在中蘇關系破裂後王稼祥再一次展現了他的獨特智慧,他極力主張中蘇雙方團結一致,在一起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維持雙方的穩定,爲我國爭取一個安穩的國際環境。

對于當時來說十分尖銳的印度問題上,王稼祥主動打破僵局,他認爲雖然中印雙方存在糾紛分歧,可是雙方真正的敵人是帝國主義,所以雙方可以放下爭端達到共同合作的目的。

在面對國際外交問題上王稼祥一直都保持和平外交的原則,雖然被人懷疑,但是從未改變,他始終相信和平才是第一重要。

0 阅读: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