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死後29年,爲何沒有追封皇帝?孫權:不想東吳有紛爭

聊聊曆史 2024-03-03 18:11:09

孫策死後29年,孫權沒有追封“皇帝”,而是長沙桓王。孫權此舉,是一種統治藝術,也是確保東吳穩定的關鍵,孫十萬不愧是一代人傑。

6年時間,孫策橫掃江東,奠定了東吳80年基業。200年,孫策在狩獵時被許貢門客刺殺,年僅26歲,算是英年早逝。

考慮到兒子孫紹年紀尚小,孫策讓18歲的弟弟孫權接班,管理江東。孫策臨死前告訴弟弟:“帶兵打仗,爭奪霸權,你不如我;守住基業,懂得用人,這是你的長項。”

孫策沒有看錯,孫權武力值一般,主動進攻經常以失敗告終。215年,逍遙津之戰,張遼率800兵馬擊敗東吳10萬大軍,孫權贏得“孫十萬”美名。

但是,孫權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孫權打贏了這兩場決定東吳的國運之戰。一場擊敗曹操20萬大軍,一場消滅劉備的主力軍團,典型天下三分的格局,他沒有辜負孫策所托。

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按照規矩,當了皇帝就應該追封自己的列祖列宗,以及兄弟,讓他們也感受一下“皇恩浩蕩”,以此證明皇位的合法性。

孫權也不例外,父親孫堅被追封爲“武烈皇帝”,廟號是“始祖”。但是,對兄長孫策的追封,卻比較有意思了,只是一個“長沙桓王”而已,且不是世襲罔替。

東吳能建國,主要靠孫策。孫堅活著,就沒打下什麽基地,孫策六年時間就搞定江東,並策劃攻打許昌,摘取官渡之戰的果實。如果不是喜歡冒險,被許貢門客刺殺,說不定就沒有三國,孫策提前統一中原。

從對東吳的貢獻看,孫策比孫堅更大,小霸王才是東吳的締造者。那麽,爲何孫權不追封孫策爲皇帝呢?這是孫權的一種統治藝術,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內亂。

孫堅是皇帝,孫策也是皇帝,且孫策是嫡長子,這意味著什麽?孫策才是東吳的大宗,孫權是小宗。當年孫策讓孫權打理江東,可沒說兒子長大後不要回來。

孫策是皇帝,兒子孫紹也可以是皇帝,因爲他在法理上有這個可能。孫策創業有自己的班底,孫權也有自己的班底;如果孫紹有資格繼位,東吳的大臣就會選邊站,這不是孫權樂意看到了。

264年,孫權的孫子孫皓當皇帝,一度傳出“病逝”消息。此時,部分大臣甚至想擁戴孫策的孫子孫奉爲帝,足以證明孫權的擔憂並非胡思亂想。

爲了自己的後代順利繼位,也避免日後的麻煩,孫權只能追封孫策爲“王”,讓他成爲東吳的小宗,斷絕了孫策一脈當皇帝的可能。孫策的兒子,孫紹封上虞侯,後來傳給孫奉,成爲宗室遠支。

270年,民間有傳言,說江東士族想擁戴孫奉,惹惱了孫皓。結果,孫皓派人抓捕孫奉,將其處死,孫策一脈就此斷絕。

處理孫策問題,孫權算是成功的,而他之所以能這麽做,且孫策的舊部不敢提出異議,是因爲孫權打贏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威望高,足以壓制他們。

同一時代,司馬家就比較糟糕了。司馬懿、司馬師父子基本搞定了曹魏局勢,王朝更叠已經是板上釘釘,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坐享成果罷了。尤其是司馬炎,西晉建立前,寸功未立。

司馬師沒有後代,司馬昭過繼司馬攸給他,冊封齊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封司馬師爲“景皇帝”,廟號世宗,爲自己埋了一個坑。

曆史原因,司馬炎沒有足夠的威望,不足以改變司馬師的人事布局,因爲司馬昭都做不到這點。如此,忠于司馬師的力量依然很強大,且他們認爲司馬師才是大宗,司馬攸也有繼承皇位的權力。

要知道,司馬師死得比較突然,司馬昭是“意外”接班。如果司馬師多活幾年的話,他也會取代曹魏,司馬攸才西晉的“儲君”,是未來的皇帝。

如此,司馬炎繼位後,爲了司馬衷能順利繼位,他用17年時間來打擊弟弟司馬攸。283年,司馬攸被排擠出朝廷,氣憤而死,年36歲。

司馬攸雖死,但西晉朝廷也差點崩潰。八王之亂時,司馬攸的兒子齊王司馬冏也參與進來,依然對皇位有著渴望,原因就在這裏。

從後來司馬家的情況看,孫權追封孫策爲“長沙桓王”,而不是皇帝,這是一種智慧與謀略。孫十萬打仗不行,但權謀還是有一套。可惜,孫權也不能處理好兒子之間的關系,“二宮之爭”讓他心力交瘁,也拖垮了東吳。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