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晚年評價蔣介石時,說了八個字,堪稱一語道出了他多年心酸

小僧亂翻史書 2024-05-09 02:34:22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開開

編輯|t

引言

抗戰結束後,國軍以絕對實力碾壓共軍,然而到了1949年,國民黨卻輸的一塌糊塗。甚至還有諸多國民黨將領“反對”到了共軍的隊伍中。

那麽蔣介石如何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爛?在他的一系列操作之下,將勝局扭轉爲敗局。晚年的薛嶽用八個字直接闡明了蔣介石失敗的根本原因:“甯用奴才,不用人才”。

(薛嶽)

一、飽受猜忌的薛嶽

作爲蔣介石手下的嫡系大將,薛嶽在抗日戰場上有過不俗的表現。不過薛嶽卻並沒有像白崇禧那樣成爲心腹,相反卻一直受到蔣介石猜忌。

蔣介石在他的日記中寫道:

“最近桂,柳淪陷,敵寇西進不已,各種形式惡劣,尤以薛嶽在贛自由行動......等于叛變。”

那麽,薛嶽爲什麽會在面對蔣介石的命令時,置若罔聞,讓他難堪?

這一切都與蔣介石的迷之操作有關。

1935年1月5日,面對強渡烏江的中央紅軍,蔣介石下令薛嶽配合何鍵在烏江南岸剿滅紅軍。

到了1月13日,蔣介石更是下令要求薛嶽在遵義立刻消滅共軍。面對蔣介石的命令,薛嶽卻並沒有遵守,而是選擇駐紮在烏江南岸,不追擊紅軍。他爲什麽要這麽做呢?

原來,在1932年時,薛嶽圍剿紅軍初見成效時,要求部下李韫珩配合他對紅軍進行堵截。然而蔣介石卻繞過薛嶽命令李韫珩奔赴盤縣展開任務。

李韫珩眼看自己的主子讓自己辦事,便火急火燎地趕往目的地。而薛嶽由于聯系不到自己的部下,導致自己辛苦數日的成果直接付諸東流。但是李韫珩收到蔣介石的命令辦事,不能對李韫珩問責的薛嶽憋了一肚子火。

(第五次圍剿)

到了1934年秋,薛嶽配合其他國軍對紅軍展開第五次“圍剿”時兵力已經消耗諸多。

在對紅軍的多次包圍沖突中,薛嶽的兵力一直在消耗,而沒有時間得到充分地補充。在10月份時,薛嶽配合北上的桂軍和黔軍才勉強消滅了紅6軍團,追擊紅軍才取得初步成效。

而此後,紅6軍團的剩余軍隊在四川與紅2軍團成功會師,實力得到了補充。同年12月,在湘西會戰中,紅軍給予何鍵一記重擊,讓何鍵不敢在紅軍面前造次。

(何鍵)

因此,在蔣介石命令何鍵和薛嶽一起追擊紅軍時。何鍵表面答應,但是卻堅決不渡烏江。面對這樣的隊友,薛嶽自然不會只身犯險,用自己的軍隊和紅軍硬碰硬,讓何鍵坐收漁翁之利。

于是,薛嶽告訴蔣介石,應該等待各路友軍集結後,再對紅軍發起攻擊,如果貿然行動,只會增加剿匪的難度。蔣介石卻多次急電薛嶽,要求他迅速圍剿前方的紅軍,薛嶽也不得不向紅軍發起追擊。

事實卻果然如薛嶽所料,當他在後方追擊紅軍部隊時,一起配合的湘軍卻在百余裏之外奔來。等到鎮遠之戰打完了,友軍才趕到,而此時的紅軍早已向西北遠去,占領了遵義。

薛嶽聽從蔣介石的命令,不僅沒有成功圍剿紅軍,反而還在與紅軍的沖突中産生損失。對此,薛嶽對蔣介石頗有微詞,甚至在打仗時不願意聽從蔣介石的命令。

(紅軍長征路線圖)

二、誓死守護長沙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長沙會戰中,薛嶽拒絕聽從蔣介石的命令表現得尤爲明顯。

1944年6月,日軍占領長沙。當時,蔣介石爲了保存自身的實力,要求駐守在長沙的薛嶽及時調離長沙,將第九戰區司令部遷到桂林。

薛嶽卻拒絕了蔣介石的命令,將第九戰區司令部遷到郴州。

對此,蔣介石大發雷霆,在日記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薛嶽的厭惡:“薛嶽不奉命令,擅自將其胞弟所率第九十師,開駐贛州自由行動,此人狡詐詭谲,不講情理,好變成性。”

然而,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日寇)

在11月時,桂林也淪陷在日軍的炮火下,如果薛嶽聽從了蔣介石的話,那麽不僅桂林會淪陷,長沙也不會失而複得。

駐守在郴州的薛嶽在面對蔣介石的問責時,絲毫不選擇退讓,而是表示,誓死守護長沙,長沙淪陷,自己願意以死謝罪。

這時,蔣介石才閉上了嘴。果然在最後,薛嶽守住了長沙,獲得了最後的勝利。薛嶽也憑借此戰聲名大噪,畢竟當時能在日軍手裏討到便宜的人可不多。

然而薛嶽雖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卻徹底失去了蔣介石的信任。薛嶽連續多次拒絕聽從蔣介石的命令,讓蔣介石開始忌憚薛嶽,生怕他造反。

于是在解放戰爭中,蔣介石開始越過薛嶽,拒絕與其溝通。

(長沙會戰)

三、拒絕退守台灣

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國民黨政府已經退居海南一帶,隨時准備退居台灣。

作爲粵系將領,在他的主場上,薛嶽准備大幹一場,讓連連敗退的國軍能夠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然而此時的蔣介石卻又開始了迷之操作。3月5日,面對解放軍對海南島的大規模進攻時,蔣介石卻因爲害怕粵系將領和李宗仁結合而准備放棄海南,退居台灣。

(薛嶽)

明明是爲國民黨盡忠的將領,卻因爲不是蔣介石的“家奴”而飽受猜忌。

在前線苦戰兩日的薛嶽向蔣介石發送急電:“共軍已在澹縣,臨高附近登陸,激戰之報求援。”

面對激烈的戰況,薛嶽多次求援,但是蔣介石卻考慮宣傳棄守海南,退居台灣的稿件。眼看遲遲等不到援軍,背水一戰的薛嶽決定破釜沉舟,與共軍來個魚死網破。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薛嶽成功抵抗了共軍數次進攻,成功守住了海南。

然而此時的蔣介石卻在“家奴”白崇禧的建議下,依舊想著利用薛嶽的軍隊拖延時間,讓自己能有充足時間退居台灣。

(電視劇《解放海南島》)

三月,共軍對海南島發起了多次總攻,薛嶽一邊頑強抵抗,一邊向蔣介石請求軍饷的發放。然而蔣介石在軍饷發放問題上拖延半個月之久,卻一直沒有動靜。到了四月,蔣介石認爲薛嶽軍隊沒有抵抗的必要,拒絕發放軍饷和物資,准備最後的棄守海南。

然而在薛嶽和其他部隊的堅守下,即使彈盡糧絕,他們在一個月中也成功抵抗了共軍多次進攻。如果蔣介石願意爲薛嶽他們補給物資,那麽海南也將會成爲國軍的駐地之一。在海南的拉鋸戰中,國軍也未嘗不可消耗共軍,卷土重來。

到了4月20日,抵抗了近兩個月的薛嶽部隊終于被共軍攻破了防線。在此駐守的薛嶽,余漢謀等人台灣發送急電,請求撤退。海南最終徹底失守,國民黨對大陸的統治基本宣告結束。

其實,如果蔣介石願意給海南一些幫助,那麽薛嶽的部隊很有可能成功守住海南,反攻廣東,重新開啓國軍的反撲之路。可是蔣介石一直不願意相信薛嶽,認爲薛嶽始終有一顆反蔣的心,導致在多次戰鬥中,錯失良機,最後輸掉了所有。

(撤退台灣)

退居台灣後,蔣介石徹底邊緣薛嶽,曾經的將軍手下沒有一兵一卒,而是終日與花鳥相伴。

1952年,爲蔣介石盡忠的薛嶽收到了來自老蔣的搜查令,

爲了避免薛嶽與李宗仁和共産黨暗中聯系,蔣介石以‘勾結第三方勢力’爲由對薛嶽進行了搜家處理。次年,蔣介石對薛嶽駐守廣州時期的經曆進行了調查,逼迫薛嶽辭掉所有公職。自此之後,這個爲蔣介石出生入死的將領賦閑在家,再也沒受到蔣家人的重用。

而反觀蔣介石的“奴才”陳誠,不僅沒有薛嶽的戰鬥能力和軍事才能,也沒有薛嶽的突出貢獻。就因爲他對蔣介石的絕對忠心,在台灣時,蔣介石就賦予了他至高無上的榮譽。

難怪薛嶽在晚年的時候評價蔣介石:“甯用奴才,不用人才。”此一語不僅道盡了薛嶽的心酸,也是許多國民黨有志之士共同的心聲。

參考資料:

[1]姚江鴻.軍事沖擊下的政治潛流——抗戰末期各方政治力量的互動與反蔣活動[J].曆史教學(下半月刊),2023,(06):51-59.

[2]馬建凱.撤、守兩難背後的政治博弈:1950年蔣介石撤守海南之決策曆程研究[J].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6):122-131.

[3]孫偉.薛嶽:“外戰內行、內戰內行”的國民黨將領[J].黨史文苑,2015,(07):35-3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