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國外交降級3年後,立陶宛終于繃不住了,看來是嘗到了苦頭

司空知山海 2024-05-15 09:18:55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前言

立陶宛,作爲“波羅的海三國”中政治立場最激進、同時也是最反俄的國家,該國獨立僅僅30余年,卻敢于在國際上和中俄等國家叫板。

2021年,該國更是因爲代表處事件和我國走向關系破裂,一直到今年才頂不住壓力想“回頭”,整件事可謂是非常離奇。

2021年下半年我國首次收到消息,台灣當局將在立陶宛開設一個所謂的“代表處”機構。

衆所周知台灣是屬于中國的,各國都堅持“一中政策”的情況下,立陶宛設立一個“國家級”機構寓意著要公然尋釁了。

台灣問題是我國劃定的“紅線”,同年9月中國通過外交渠道警告立陶宛,如果他們一意孤行將會付出代價,中國希望其能迷途知返,取消這一想法。

但立陶宛強勢回應“不可能”,11月份公然設立所謂的代表處;立陶宛還叫囂他們此舉不針對中國,希望中方不要借著機會搞政治操弄。

同月,我國就將對立陶宛的關系由大使級別降低爲代辦級別。

年底立陶宛宣稱,他們對華的産品“賣不動了”,在海關遭到嚴重的封堵,歐盟必須要介入爲他們主持公道。

自此,立陶宛一直在歐盟和國際上“訴苦”了兩年多,但沒有人能幫他們解決這件事。

要知道一件事是:中國從未官宣對立陶宛進行任何商品禁入、禁運等措施,這其中還牽涉到立陶宛是屬于歐盟的一員;

而歐盟的關稅和貿易政策是通過歐委會統一制定的,也就是說立陶宛不是一個“個體”,而是整體利益和歐盟緊密捆綁在一起。

正是如此,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自以爲我們對他們毫無辦法。

畢竟按照歐盟的“同進退”原則,歐委會是可以發起聯合制裁來反擊的。

所以立陶宛此舉就相當于是“陽謀”——笃定中國拿他們沒有辦法,否則就是在得罪整個歐盟。

但事情接下來出現了驚人的反轉,歐盟居然將立陶宛一腳“踢開”,不再管了。

2022年3月,歐盟先是向中國表示了“關切”,指責中國不該蓄意阻攔歐盟商品清關;

不久後有官員透露,歐盟不排除使用貿易手段來反制中國,事情都在朝著立陶宛預想的軌道上發展。

畢竟如果他們能將整個歐盟帶偏到和中國對立,那麽肯定就能在拜登那裏邀功,這可是拜登一直希望看到的事情。

可到了下半年,歐盟仍然毫無動靜,也就是並沒有對中國采取任何手段。

在立陶宛的一再催促下,他們收到了清晰的回應:

歐盟打算將此事提交到WTO來解決,讓WTO訴訟程序幫助立陶宛“告贏”中國。

這下立陶宛是真的竹籃打水一場空了,都知道WTO的處理效率很低,訴訟可能好幾年。

歐盟也沒有因爲這件事選擇和中國翻臉,可見立陶宛對于龐大的中歐貿易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事情就這樣一直被擱置下來了,直到今年5月9日立陶宛的大選即將開始,此時該國總統瑙塞達終于向中國抛來了“和解”的訊號。

瑙塞達表示立陶宛已經想通了,他們確實應該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名稱,以尊重和中國的關系爲主。

這相當于公開向中國低頭:

給台灣地區取消代表處地位,中國能否原諒我們?

那麽從一開始的強硬,到現在低聲下氣“求原諒”,立陶宛又遭遇了什麽?

當然,我國一開始對立陶宛采取的經貿政策沒讓他們傷了元氣。

因爲在2020年中國和立陶宛貿易額僅有23億美元,這個國家對華也不算依賴,我們對其進口産品也少。

這正是立陶宛敢于如此“上躥下跳”的原因——其笃定離開中國也不會怎樣。

但在2022年就有立陶宛企業反映一件事:

他們好像遭遇了中國“連帶性反制”。

所謂的“連帶性反制”就是,比如立陶宛企業向德國對華銷售的醫療機器上出口一個光學鏡片,海關在清關時候發現該鏡片産自立陶宛,同樣會“卡”這批貨。

因此德國在遇到這種事情,肯定會選擇放棄和立陶宛廠家的合作轉向采購其他國家鏡片,這樣一來就讓他們的企業承擔了不小的虧損。

其他方面也是這樣,只要立陶宛廠家供貨,那麽這一條供應鏈或將被阻攔或者排除。

廠家第一選擇就是踢開立陶宛商品,讓他們無法參與對華貿易。

那麽這種說法是否是真的?我方從未證實過,畢竟我們連公開對立陶宛的貿易制裁條款都沒有。

但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卻表示:

“立中貿易額已減至原來的0.3%”。

看來只有立陶宛政客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這場風暴,中國則不會因爲不進口立陶宛商品而損失什麽東西。

立陶宛低頭,另一個關鍵原因是自從他們接納所謂的“台灣代表處”後,這個國家和中國外交關系降級,他們也被其他外國企業打上了“反華”的標簽。

在國際上想和中國做生意的國家太多了,沒有人願意帶著立陶宛的任何企業和産品來參加對華談判和招標投資,這幾乎就默認他們可能不會受到中國歡迎。

所以立陶宛也開始被中國的其他貿易國家疏遠,包括德國、法國等國家。

在內外的強大壓力下,立陶宛實際上在2023年就有“撐不住”的迹象了。

去年12月總統瑙塞達在一次采訪中公開表示:

經曆了這麽多風波,我們想告訴中國,其實立陶宛的態度一開始都沒改變過,只是“一些政客想挑戰中國”。

這相當于將責任都推給外長蘭茨貝爾吉斯等人,另一位一開始很反華的立陶宛經濟部長阿爾莫奈特也改變了口風,告訴記者“我們想恢複和中國的貿易”。

她還稱立陶宛正在爲這件事而努力,但事情的最終決定權還是在中國身上。

那麽本月瑙塞達提出將“台灣代表處”改名,能挽回什麽嗎?

對此我國外交部早在去年12就用了一句話回應:

“中國敦促立陶宛糾正錯誤,回到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

同時立陶宛事件也給全球其他有“壞心思”的國家敲響了一個警鍾:

在全球化的時代,僅自認爲國家體量小、和中國貿易往來太少而試圖挑起反華大旗,注定沒有好下場。

參考資料

《立陶宛經濟部長:不可能完全排除中國,希望能恢複對華貿易》觀察者網

《立陶宛總統稱:中國是個“記性很好”的大國》觀察者網

《立陶宛總統擬改“台灣代表處”名稱,“以穩定對華關系”》參考消息

0 阅读: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