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何以迅速建國又迅速被士族抛棄?這是一個道教政權的必然命運

探史這些年 2024-05-18 02:22:44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邂逅芳曦

編輯|t

引言

興亡忽焉,在中國5千年的曆史中,有多少國家如流星一般的閃過,即便強如秦、隋也難逃昙花一現的厄運。

有這樣一個國家,雖然國祚時間也很短,但卻如皓月當空;雖然並未統一天下,但卻被曆代奉爲正朔,這就是三國時的曹魏。

是什麽原因讓曹操迅速平定了北方,又是什麽原因使其被司馬家族所取代,曹魏政權在短短的46年中由盛及衰,它到底經曆了什麽?

(五千年璀璨文明)

一、寒族出身,曹操唯才是舉力圖霸業

曹操,曹魏政權的奠基人,雖然世人皆說其是篡漢的奸雄,但實際上他至死都是未越雷池的漢臣,篡奪了漢家天下的是他的兒子。

曹丕坐享其成了,曹魏的版圖卻早在曹操時期就已經打下了,殺呂布、平袁紹、收西涼、定荊襄,曹操憑借一己之力迅速的統一了北方。諸葛亮說其:“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此言非虛。

人言曹操“攜天子而令諸侯”是其成功的根本,但其實這只是表面文章而已,要論其迅速建國的原因,還要從他的出身說起。

官渡之戰前,陳林寫下了一篇檄文,內中說:“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一句話點明了曹操的身份是宦官之後,這就是指其祖父曹騰官拜大長秋的那段曆史,也就是說曹操並非名門望族,實乃寒族出身。

從秦漢開始,士族階層開始慢慢取代先秦時期的貴族,逐漸成爲統治階級的主體。到了東漢末年,儒家士族已經成爲了能與宦官和外戚相抗衡的主要力量,然而一場規模浩大的“黃巾之亂”橫掃中原,一下子打破了原本均衡的局勢。

天下大亂,必用重典,傳統意義上的帝王之道失去了作用,儒家士族的那一套以孝爲根本,以德治天下的方法更行不通了。

(官渡之戰)

而曹操則不同,其出身的谯縣曹氏本就是寒族,曆來不被士大夫階層重視,曹操年輕的時候就“人俠放蕩,不置行業”,他不相信憑那些舉孝廉出身的所謂儒生就能治好天下,他信奉的是“唯才是舉”,行以法家爲本的霸業之道。

二、青州漢中,借天師道助力統一中原

曹操大刀闊斧的對人才選拔制度進行了改革,從建安15年到22年連發三道政令,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向天下的有識之士表明,他曹操的用人之道,看中的是才學,而非道德。

(士族)

曹操這樣做法必然得到了衆多有能力的寒族,甚至是平民的支持,這部分人畢竟還是占據著絕大多的的,這也就使得曹操的實力得到空前的增長。

而隨著以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世家大族陸續被彈壓,許多的高門士族也開始轉而投靠曹操,這裏又以河內司馬氏最爲代表,他們認爲曹操用人不拘一格,遠非“所任唯親戚子弟”的袁紹所能及。

如此一來,既有大量寒門幹吏的輔佐,又有衆多士族高門的支持,曹操的統一大業也就不難完成了。

(唯才是舉)

此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曹魏政權與道教的聯系,這一點可以追溯至曹操賴以發迹的“青州兵”。

公元192年,即獻帝初平3年,曹操在兖州一役中大破黃巾軍,一下子收降了30萬人,其精銳之師全被曹操收編,組成了“青州兵”,這些士兵也是以後曹操定鼎中原所依賴的基本骨幹力量。

黃巾軍是什麽?

(青州兵)

說白了就是打著宗教旗號造反的起義軍,其首領張角以天師道爲名,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分派弟子傳道四方,天下八州竟有信徒幾十萬,所以他們是信奉天師道的,也就是說“青州兵”的精神支柱是天師道。

公元215年,曹操西征漢中,又將張魯降服,要知道張魯是張道陵之孫,信奉五鬥米教,在自己的地盤裏實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統治,曹操把他的人收編,更加深了道教在曹魏政權中的影響力。

所以說,曹操得以迅速的統一北方,成就霸業,是與士族的妥協,以及吸收了大量的道教勢力所分不開的,但爲何曹魏政權沒能鞏固好基業,反而又快速的沒落了呢?

(黃巾起義)

三、士族反擊,青州兵解散曹魏難長久

曹操得天下依仗的是霸道,是法家,是武功,所以其死後谥號曰“武”,而曹丕就不一樣了,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馬上得天下,下馬治天下”,要坐好天下,曹丕又勢必要回到倚重士族,以文治天下的老路上,所以其死後谥號曰“文”。

事實上在曹丕篡漢之後,他就開始重用士族了,尤其是司馬懿。這個在曹操時期選擇合作並隱忍的儒家望族,原本就是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歸附的,而曹操對此也是有所防備的,于是才有了“三馬同槽”的典故。

(曹丕)

曹操死後,曹丕改進了錄用人才的政策,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之權卻全部由士族豪門所掌控,也就是說,曹魏政權的統治核心,開始向有利與儒家士族的方向轉移。

本來自官渡之戰後,依附于曹操的士族勢力都是被迫的,而此時他們則將複興的希望寄托在司馬懿的身上,他們都急切的希望,把權力從寒族曹魏的手中奪回來。

曹丕對諸弟心存戒備,不立宗室,反而對司馬懿信賴有加,臨終前竟安排其與曹真、陳群、曹休三人一起輔政曹睿。

(九品中正制)

到了明帝之時,更是讓司馬懿領兵在外作戰,加強了其在軍中的威信,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曹魏政權中的第一能臣幹將,更給了他收買人心,積聚力量的機會。

正是因爲文帝之後的曆代曹魏君主能力暗弱,使得司馬家族的實力在悄悄的增長,終于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竊取了曹魏的軍政大權,爲今後晉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而原本與儒家士族思想理論大相徑庭的道教,也在曹操的離世後,迅速成了他們的肉中刺、眼中釘,那些之前爲霸業而服務的“青州兵”,也在曹魏建國後而變得位置尴尬了。

(司馬懿)

數十萬在思想上信奉天師道,在政治上只聽命曹操的“青州兵”變得越來越懶散,戰鬥力也越來越差,也越來越爲衆多的士大夫所诟病。

曹丕當政的時候,“青州兵”就不得以被遣散了,缺少了這樣一支只忠于曹氏的軍隊支持,士族階層發動絕地反擊的勝率就更加增大了。

(信奉天師道的青州兵)

結語

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效仿曹丕在洛陽稱帝,國號爲晉,曹魏政權正式落下了帷幕。

從司馬氏開始,士人天下的兩晉南北朝時代開始了,而曹魏正好是夾在漢、晉中間的一個另類,說到底,它是一個寒族崛起與沒落的過程,是一個道、法、儒相互角力、相互妥協的過程。

曹操對士族的依仗以及提防,是其迅速建國而又迅速滅亡的根本,而對于天師道力量的借助,又客觀上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一柄利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曆史上這樣的事例從來不在少數。

(司馬炎稱帝)

參考資料: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演講錄》---陳寅恪

《國史論衡》---邝士元

《三國史話》---呂思勉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