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只想打孫權不想打劉備,劉備只想打孫權不想打曹操,這樣的戰略有多高明?

半壺老酒半支煙 2024-04-19 18:14:01

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現曹操在席卷了漢中人口和物資之後,就在他和劉備之間構建了一個緩沖帶,只要劉備不主動進攻,他就盡量保持西線無戰事。

曹魏集團的戰略是先吳後蜀,也就是只想打孫權而不想打劉備,這種想法也是曹魏主要謀士的共識。

荊州丟失關羽遇害後,劉備的戰略跟曹操一樣,就是先吃掉孫權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和曹操都把孫權當做第一個消滅的目標,這戰略用大白話講,就是“吃柿子先撿軟的捏”:曹操是三國中的老大這一點毋庸置疑,劉備跨有荊益並占據半個漢中之後,實力已經超過孫權成了第二,這樣的轉變,我們從建安十九年劉備拿下西川之後的三國形勢圖中就能看得出來。

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曹操得到了人口和資源,劉備得到了土地,孫權啥也沒撈著,張魯輸光了家底。

曹操跟劉備爭奪漢中並沒有使出全力,因爲他還把大量兵力部署在了合肥一線,在准備向東吳發動進攻的同時,也在防範孫權突然襲擊。

我們細看《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就會發現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孫權身上:“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谯,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十七年冬十月,公征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孫權;二十年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

建安十三年兵敗于赤壁,曹操這口氣一直沒有咽下,所以他打劉備只是派部將被動應戰,自己很少親自出馬,但是打孫權,卻是事必躬親親臨一線,看起來是鐵了心要報赤壁的一燒之仇。

曹操是漢末天下第一枭雄,說他打孫權是爲了報赤壁之仇,未免小看了他的胸襟和氣度,他之所以揪著孫權不放,卻不繼續跟劉備爭奪漢中,也不向關羽據守的荊州發動進攻,自然有他的考量。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發現劉備占據荊州大部之後,從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三年,襄樊一線基本無戰事,可能雙方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大規模戰役一次都沒有,如果關羽不把曹仁打得太憋屈了,曹操也不會派于禁帶領七軍三萬人馬支援。

于禁七軍皆沒,曹操這才先派徐晃張遼兩路接應,自己也趕赴前線,但是他在進軍途中,還千叮咛萬囑咐,告訴徐晃不要急于求戰,一切等他和其他部隊聚齊後再說。

如果不是徐晃貪功搶先向關羽發起總攻,關羽得知南郡公安被呂蒙陸遜偷襲,就可以比較從容地回師反擊,缺少重裝備的呂蒙白衣夜襲隊還真未必是關羽的對手。

曹操是曾經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但這並不一定就說明他把孫權當成了平等的對手,孫權的反複無常,讓枭雄曹操很是瞧不起,估計他已經後悔說自己生兒子要像孫權了:“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曹操當時已受封魏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不但曹操對孫權沒好印象,就連曹魏謀士也認爲孫權不是好鳥,劉晔在劉備攻打孫權的時候,就勸曹丕趁火打劫:“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按照劉晔的說法,當時正是消滅孫權的最佳時機:“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劉晔和劉備都是漢室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他撺掇曹丕跟劉備平分孫權的地盤,也不知道是爲誰著想,但他跟曹丕打包票,說劉備一定會跟曹丕聯手滅吳:“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

曹丕對付親兄弟有一套,但是戰略眼光和胸襟都遠不及他老爹,直到夷陵之火已經熄滅,孫劉聯盟出現了恢複的苗頭,他才醒過神來對孫權下了刀子:“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曹丕像袁紹一樣“見事遲”,他的行動提前三五個月,東吳就已經不複存在了,他在劉備主力被殲滅、吳兵大部撤回的情況下向東吳進軍,黃花菜都涼了。

如果曹操還活著,是絕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滅吳戰機的,在此之前,劉備已經向曹魏示好(遣使吊唁曹操),如果曹丕接待了劉備的使者,肯定會“商量”一下如何瓜分東吳,那時候別說只要江東一半土地,就是全要了而只給劉備留下荊州的四個郡,劉備也會答應。

曹魏把在漢中對峙的軍隊都撤了而用在伐吳前線,即使周瑜複生,也難以抵抗吃一塹長一智的曹軍和羽翼豐滿的劉備,即使魯肅還在,也難以說服劉備繼續聯孫抗曹。

曹操活著的時候,曹魏的戰略是先吳後蜀,曹丕接班,對善變且善于伏低做小的孫權估計不足,而劉備又不肯俯首稱臣,于是曹劉聯手滅呂布的經驗,並沒有用在孫權身上,同時蜀漢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諸葛亮和趙雲,就是堅定的“聯劉抗曹派”,即使孫權已經撕毀了盟約、襲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他們還幻想著與孫權重修舊好。

筆者一直十分尊敬趙雲,但是看了他勸阻劉備伐吳的話,忽然覺得劉備不重用他是有原因的——趙雲的說法太一廂情願了:“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荊州丟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化爲泡影,劉備拿什麽去跟曹魏死磕?以劉備僅剩的半塊地盤,滅魏豈不是白日做夢?既然滅不了魏,“吳自服”不成了畫餅充饑?荊州丟失關羽遇害之仇不報,當時還沒遇刺的張飛和鎮守漢中魏延等人會怎麽想?如果劉備在關羽遇害之事上表現得薄情寡義,張飛會不會去投奔妻子伯父(夏侯淵不在了,曹操和夏侯惇似乎也能算張夫人的伯父)和哥哥?魏延會不會從漢中跑路?

這些問題劉備都必須考慮,所以先吳後魏才是明智的選擇:只有吃掉小魚,中魚才能長成大魚,然後跟鯨魚曹魏並爭天下,哪有放著軟肉不吃先啃硬骨頭的道理?

不管怎麽說,曹操和劉備都曾想過想幹掉孫權,然後曹劉兩家再一決雌雄,只可以曹操和劉備死得太早,所以劉備伐吳的時候,曹丕坐山觀虎鬥,而曹丕伐吳的時候,蜀漢也沒有卷土重來。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劉備在夷陵初戰告捷之時曹操還活著,會放過這樣一舉消滅東吳的機會嗎?

這裏咱們有必要解釋一下,劉備伐吳也不是一開始就打了敗仗或陷入僵持,他手下的新生代將領打得還是不錯的:“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陸議就是陸遜,在劉備初戰告捷時,馬良已經聯絡好南方部族起兵協助,孫權面臨的軍事壓力極大,如果曹操從背後下手,孫權肯定首尾不能兼顧,要麽向劉備歸還荊州、交出叛徒和妹妹,要麽像他後來給曹丕寫的請罪折子寫的那樣,“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余年”了。

曹操和劉備死得太早,繼任者似乎都沒有他們的枭雄之氣,這才讓孫權偷笑到了最後,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吳蜀交兵時曹操還活著,他會做出怎樣的決策?

0 阅读:224
评论列表
  • 2024-04-20 23:03

    曹操劉備在當時都不算短壽,只是他們和孫堅才是一輩人,孫十萬是兒子輩的,所以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事實上孫十萬和曹昂差不多年紀。[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