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抑武的風氣和科舉制的推廣導致唐朝之後很難取得對外戰爭勝利

史海撷英 2024-05-18 14:13:42

中國自稱華夏或諸夏,自漢代時期稱漢人,唐朝時期稱唐人,亦自稱爲中國人。華夏之外的人,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分,統稱外族。

華夏與外族的戰爭,早在夏商周時期就開始了。夏朝時,有禹征三苗,夏朝勝;商朝時,有武丁伐鬼方,商朝勝;周朝時,有昭王南征荊蠻,周朝敗。這都是華夏與外族的戰爭,既然是戰爭,就會有勝有負,大多數情況下,華夏與外族的戰爭都是:華夏勝,外族負。

春秋初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就是聯合諸夏各個諸侯國打擊外族,維護周天子的統治。戰國晚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在朝廷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軌、文字,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沒幾年,就發動了百征百越和北擊匈奴的戰爭,在當時來看,百越和匈奴就是外族,這兩場戰爭以秦朝的完勝告終。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兵反秦,一時之間天下大亂,僅三年時間,秦朝滅亡,劉邦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擊敗了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

漢朝建立後,劉邦大多數時間都用來平定異姓諸侯王的叛亂,韓王信叛亂時,與匈奴勾結,入侵山西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討伐。因爲輕敵冒進,劉邦率領漢軍先頭部隊追擊匈奴時,不慎進入匈奴包圍圈,被匈奴冒頓單于率領40萬騎兵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然而匈奴始終未能擊敗劉邦,在漢軍援軍即將到來之際,劉邦采納陳平的計謀,從匈奴人的包圍圈一角突圍而出。

白登之圍示意圖

關于白登山之戰,劉邦所代表的華夏政權雖然被困白登山,但雙方在正面對抗時,匈奴並未占到任何便宜,這場戰爭雙方應該算打了個平手。一年以後,劉邦采納婁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送宗室女嫁給匈奴,並向匈奴贈送一些財物,以換取匈奴不對漢朝發動進攻,自此,漢匈之間的和親開始出現。

和親只是個政治手段,劉邦在西漢建立之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過反秦戰爭與楚漢戰爭,國內疲憊,經濟萎縮,人口減少,最需要解決的是國內諸侯王叛亂問題,這關系到鞏固漢朝政權的穩定。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劉邦的做法,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看,沒有錯。如果劉邦一味與匈奴拼命,最多雙方打成兩敗俱傷,那漢朝的諸侯王就會蠢蠢欲動,中原有可能會再次陷入混亂,到時候漢朝能不能延續下去都是個未知數。

之後,呂後、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都延續了劉邦與匈奴和親的政策,直到漢武帝初期,漢朝還在與匈奴和親。

雙方的和親其實並未換來真正的和平,匈奴一面與漢朝和親,貪圖漢朝贈送的財物,一面隨意南下漢朝邊境,搶掠人口和財物。這也是漢武帝決心改變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

從劉邦到漢武帝時期,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國力大增,錢財、馬匹、糧食都有了較大的儲備,促進了漢武帝對匈奴動武的決心。

從馬邑之謀開始到漢武帝下罪己诏,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維持了45年,名將衛青、霍去病創造了對匈奴戰爭保持不敗的紀錄,尤其是霍去病,更是創造了封狼居胥的最高戰績,華夏人第一次打到了貝加爾湖,飲馬瀚海,這是載入史冊的記錄。

漢朝與匈奴打成了兩敗俱傷,漢武帝想要消滅匈奴的目的沒有完全實現,但取得了重大勝利,奪取了河套地區,打通了河西走廊,開通了絲綢之路。

反觀匈奴,受到了重大損失,漠南、漠北無王庭,匈奴遠逃西北苦寒之地。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分裂了,五單于爭權,實力進一步衰弱,後來匈奴分裂爲南北兩部,南匈奴依附于漢朝,北匈奴則無力與漢朝正面對抗。西漢末年,西域副校尉陳湯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並發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誓言。到了東漢時期,大將軍窦憲擊破北匈奴,創造了燕然勒石的功績,從此北匈奴消滅在中國曆史中,而南匈奴則繼續依附于漢朝。

東漢末年,中原混戰,雖然南匈奴單于參與中原的內戰,但並未有什麽作爲。

匈奴衰弱後,烏桓、鮮卑開始崛起,但在東漢末年,始終不是中原政權的對手,哪怕是割據政權,也同樣擊敗外族。

轲比能

曹操在白狼山之戰,以少數兵力大敗烏桓,當場斬殺烏桓單于。當鮮卑傑出的首領轲比能將要統一鮮卑各部時,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只派了個刺客韓龍就將轲比能刺殺,導致鮮卑再次陷入內亂,統一無望。

三家歸晉,過了幾十年安穩日子,直到晉武帝司馬炎駕崩之後,朝廷開始權力鬥爭,引發了八王之亂,導致了五胡亂華,華夏政權首次被外族滅亡,西晉亡于匈奴之手。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南方則是王與馬共天下。

從西晉滅亡到隋朝建立之前,中原亂了數百年,中原也被外族占據了數百年,北方漢人幾近滅族,這一個時期漢人是打不過外族最典型的時期。

隋朝統一天下之後,僅維持幾十年統治,就因爲隋炀帝的橫征暴斂、荒淫無道而引發天下大亂,隋滅唐興,華夏政權再次進入巅峰。

唐朝統一內部之後,就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北滅東突厥,將漠北納入羁縻統治,西征吐谷渾,使其成爲藩屬,西征高昌,打通河西走廊,重開西域都護府,三征高句麗,直到滅亡其政權。唐朝是繼漢朝之後,華夏政權武力上的又一個高峰期。

五代十國示意圖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衰弱,直到五代十國,這又是另一個亂世。唐朝之後,華夏政權與外族的對抗都不占上風。

北宋時期,數次北伐,不僅幽雲十六州收不回來,連皇帝的命也差一點交待在戰場上了,形成了北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始終無法統一天下。整個北宋時期,對遼或西夏的戰爭,總是不盡人意,澶淵之盟前,遼國甚至敢孤軍深入北宋境內,北宋也只能以和平換取兩國的安甯。

北宋末年,金人崛起,北宋聯金滅遼,金人滅亡遼國之後,長驅南下,滅亡了北宋,制造了靖康之恥。南宋期間,華夏政權更是偏安一隅,在戰場上總是被北方政權擊敗,別說統一華夏,就是偏安一隅都做不到。南宋聯合蒙古人,一起滅亡了金國,隨著蒙古的崛起,南宋也被蒙古所滅亡。

蒙古是遊牧民族的巅峰,鼎盛時期占據了世界22%的土地,其武力強大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地步,整個亞洲、歐洲沒有對手。

元朝末期,爆發了農民起義,朱元璋崛起,從南到北滅亡了元朝,建立了華夏族政權: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數次北伐蒙古,朱棣五次北伐蒙古,雖然沒能完全消滅蒙古,但北伐戰爭大多是明朝占據上風,直到土木堡事變的發生。

土木堡之變示意圖

土木堡事變中,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這是明朝立國以來第一次被外族俘虜的皇帝,差一點重演當年的靖康之恥,幸虧明朝在北京保衛戰中擊敗蒙古人,維護了明朝最後一點尊嚴。

雖然北京保住了,但明顯蒙古人重新崛起了,此後的明朝始終無法降服蒙古,直到女真人的崛起,明朝末年,一方面要承受內部的農民起義,另一方面是女真人的不斷南進。

明朝最終被李自成滅亡,但清朝卻享受了最後的勝利果實,成爲繼蒙古人之後,第二個入主中原的外族。

爲什麽唐朝之後,漢人打不過外族?有三個原因:

實力問題

想要獲取戰爭的勝利,實力是必須要有的。

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持續了數百年,劉邦爲何要和親,卻不跟匈奴開戰,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實力問題。

當時的華夏大地經過多年戰爭,滿目瘡痍,連兩匹同花色的馬都找不到,與匈奴人作戰,必須要有馬,匈奴是遊牧民族,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沒有馬,這仗沒法打。

漢匈戰爭示意圖

等到漢武帝時期,實力強大後,才跟匈奴開戰,這是戰爭,是以勝利爲最終目的的,消耗的是國力,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力來開戰。

西晉打不過匈奴人建立的漢趙,根本原因是八王之亂消耗了自身的實力,內部四分五裂、相互攻伐,等到自己的實力消耗完了,匈奴人來,完全打不過對方,只能被滅亡。

到了宋朝之後,就不是實力問題了,論實力,宋朝強于北方,但宋朝就是打不過北方,這就是下面的原因了。

崇文抑武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立下不殺士大夫的誓言,對于武將,趙匡胤首先做的是杯酒釋兵權,收回兵權,防止武將做大,這沒有問題。但在整個宋朝,武將一直受到打壓,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因功當上了樞密使,“青在樞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誇。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報。”後來因爲狄青在佛殿上居住而被免官。“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人情頗疑,乃罷青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這純粹就是打壓武將,一個少數民族將領侬智高造反,橫行兩廣,北宋拿他沒辦法,還得狄青出馬,狄青有了功勞之後,就被打壓免官,這就是宋朝對待武將的態度。

還有南宋名將嶽飛,北伐好不容易有點點成績,結果一直受到主和派的打壓,嶽飛因爲要北伐與朝廷産生沖突,結果被秦桧與宋高宗聯合害死,這也是南宋對待武將的態度。

霍去病

再去對比一下漢唐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出身低微,憑借軍事能力,一躍成爲西漢帝國的大將軍和骠騎將軍。霍去病去世之後,漢武帝調遣河西五郡的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骠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爲冢象祁連山。谥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這是多大的榮耀。

西域副校尉陳湯假傳诏書調動軍隊攻打北匈奴,立功之後,漢朝經過商議,決定不追究陳湯的矯诏之罪,封陳湯爲射聲校尉,賜爵關內侯,賜食邑三百戶,黃金一百斤。“于是天子下诏曰:‘匈奴郅支單于背畔禮義,留殺漢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豈忘之哉!所以優遊而不征者,重協師衆,勞將帥,故隱忍而未有雲也。今延壽、湯睹便宜,乘時利,結城郭諸國,擅興師矯制而征之。賴天地宗廟之靈,誅討郅支單于,斬獲其首,及阏氏、貴人、名王以下千數。雖逾義幹法,內不煩一夫之役,不開府庫之臧,因敵之糧以贍軍用,立功萬裏之外,威震百蠻,名顯四海。爲國除殘,兵革之原息,邊竟得以安。然猶不免死亡之患,罪當在于奉憲,朕甚闵之!其赦延壽、湯罪,勿治。’诏公卿議封焉。議者皆以爲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匡衡、石顯以爲‘郅支本亡逃失國,竊號絕域,非真單于’。元帝取安遠侯鄭吉故事,封千戶,衡、顯複爭。乃封延壽爲義成侯。賜湯爵關內侯,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告上帝、宗廟,大赦天下。拜延壽爲長水校尉,湯爲射聲校尉。”陳湯矯诏的事如果放在宋朝,妥妥的欺君之罪,弄不好三族都要被殺。

唐朝名將李靖攻打東突厥時,突厥向唐朝求和,唐太宗已經同意了,但李靖不顧朝廷與突厥達成的協議,違抗命令悍然出兵襲擊颉利可汗,一舉擒獲颉利可汗。“自破定襄後,颉利可汗大懼,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內附。又以靖爲定襄道行軍總管,往迎颉利。颉利雖外請朝谒,而潛懷猶豫。其年二月,太宗遣鴻胪卿唐儉、將軍安修仁慰谕,靖揣知其意,謂將軍張公謹曰:‘诏使到彼,虜必自寬。遂選精騎一萬,赍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公謹曰:‘诏許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討擊。’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等輩,何足可惜。’督軍疾進,師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帳,皆俘以隨軍。颉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靖軍將逼其牙帳十五裏,虜始覺。颉利畏威先走,部衆因而潰散。靖斬萬余級,俘男女十余萬,殺其妻隋義成公主。颉利乘千裏馬將走投吐谷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俄而突利可汗來奔,遂複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陰山北至于大漠。”事後,禦史大夫溫彥博彈劾李靖治軍無方,導致縱兵搶掠,李世民對待李靖是有功就獎,有過就罰,李世民訓責李靖縱兵搶掠的行爲,然後又獎賞他攻滅東突厥的功勞,對于朝廷之中對李靖的誹謗,李世民一概不聽,並擢升李靖爲尚書右仆射,這是排名第二的宰相。“禦史大夫溫彥博害其功,谮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于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靖頓首謝。久之,太宗謂曰:‘隋將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致戮。朕則不然,當赦公之罪,錄公之勳。’诏加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戶。未幾,太宗謂靖曰:‘前有人讒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爲懷。’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仆射。靖性沉厚,每與時宰參議,恂恂然似不能言。”

對比一下就會明白,漢朝和唐朝對待功臣將領非常寬容,並且鼓勵軍功,在宋朝,功臣將領則非常擔心一件事,就是功高蓋主,有一點功勞就擔心被打壓,這種不同的氣氛導致不同的效應。

重文輕武就會導致對外戰爭的失敗,這是必然的。

科舉制

秦國爲什麽能統一天下?其中一個原因是軍功爵位制,不問出身,只看功勞,斬首敵人的甲士就有爵位,這種激勵極大地激發了士兵和將領的作戰積極性,導致名將輩出,這也是秦軍被稱爲虎狼之師的原因。

李廣

漢承秦制,漢朝繼承了獎勵軍功的做法,只是制度有些不一樣,漢朝軍隊的將領一方面是靠出身,比如名將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代,他們的家族世代爲將。另一方面就是靠軍功出身,像衛青是騎奴,霍去病是私生子,都能成爲軍隊的最高統帥,這種故事會激勵一批人去爭軍功。

唐朝也是如此,比如蘇定方,有跟隨窦建德作戰的經曆,但唐朝並未在乎,後隨李靖攻打東突厥,蘇定方帶了200人打前鋒,就敢攻擊突厥數萬人,因爲軍功步步高升,做到左武衛大將軍。還有薛仁貴,在安城市一戰中,薛仁貴只是普通士兵,只因爲在戰場表現突出,單槍匹馬斬殺一高句麗將領,揚名軍中,然後立即被唐太宗提拔爲遊擊將軍,並親自接見他,皇帝親自接見一名士兵的例子在整個中國曆史都不常見。

反觀宋朝,提拔武將的途徑基本上是科舉制,科舉制就是考試,在考場上考得再好的將領,能不能在戰場上立功,那是個未知數,這樣的將領肯定不如在戰場上從槍林箭雨中殺出來的管用。

科舉制打擊了武將的血性,崇文抑武打擊了武將的積極性,唐朝之後的華夏武將在與外族作戰中屢屢敗北,雖然不乏血性之人,但更多的就是碌碌無爲之輩,武將沒有血性,整個軍隊也失去血性,自然打不過外族了。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