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科研站加上千米級航天器,中國展示世紀陽謀,美國跟還是不跟

劉勇教授 2024-05-06 14:03:51

先給大家講兩個最近發生的事情,一個是4月25號晚上8點59分,我們的神舟18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葉光富、李聰、李廣蘇這三名航天員,搭乘神舟18號進入空間站,接替于4月30號返回地面的神舟17號乘組駐守空間站,展開一系列科研任務。

還是那句話,如果新聞不報,有多少人還記得咱家還有仨人在天上出差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航天進步之快,成就之大,以及國內外諸多大小事務又多又雜還鬧心,大家對這個事總體上快要習慣了。那既然說到鬧心事,我這也有一件,在神舟18號發射升空前一天,聯合國安理會表決過程中,美俄代表又打起了口水戰,互相質問對方“爲什麽”。起因是日本和美國提出的關于外空安全決議草案,被俄羅斯給一票否決了,我們中國投的是棄權票。

該決議草案文本重申了各國遵守《外空條約》的義務,並要求15個成員國呼籲“所有國家,特別是擁有強大航天能力的國家,對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和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同時禁止包括俄羅斯和美國在內的締約國“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放置任何攜帶核武器或任何其他種類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物體”。

美俄兩國也不是第一次爲這種事吵架了,行爲本身沒什麽新奇的,主要是這個決議草案要求禁止各國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部署核武器,這其實一眼就能看出來,想這麽幹的國家,他們部署核武器的目的絕不可能是爲了對付ET,因爲核武器在太空中的殺傷力遠沒有在大氣層內強,而且在近地軌道部署,實在沒法不讓人想到這是爲了威懾其他有核國家的行爲。至于我國投的棄權票,的確很耐人尋味。

我不想講太多,我國導彈之父、兩彈一星工程的大功臣,錢學森錢老就說過:“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不是一回事。”他們那一代人吃過苦,受過累,霸權主義強國們還對新中國虎視眈眈,錢老的夫人,蔣英女士甚至還與他們的孩子商量好了,若發生意外,哪怕犧牲全家性命,也要保錢學森一人安全回國,所以他們這代人是能夠深刻理解“實力才是維護正義的基礎”這句話的,或許在這一輩人看來,“太空軍事化”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必須要掌握,但可以不用的前沿技術。

所以這跟我國的國策,即“和平利用太空,堅決反對太空軍事化”的承諾並不相左,因爲我們的底線是要保證本國不受戰火侵犯,從太空來的也不行,而現在有些國家已經開始著手建設太空軍了,比如美國,那我們就有充分理由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這是合理的。這說到底,就是“太空軍事化”這一議題的黑與白,全人類都希望能利用太空資源,提升文明發展的速度與質量,讓每個人都獲益,這是白的一面;黑的一面,就是有些國家想獨占,不想與其他人類成員共享,而且還想以此建立的技術優勢來威脅別國,那麽其他國家是否就應該放棄抵抗?順從這一霸權主義者們制定的規則?我的回答是“站起來!不准跪!”

再暢想一下,我相信有人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答案,那就是人類武裝力量進入太空是遲早的事情,因爲即便抛開人類成員內部的紛爭,無盡的宇宙也有很多危機,未來可能遇到的地外文明也不見得是友好的,反過來也一樣,它們可能還覺得掌握了星際旅行技術的地球人是有威脅的,總之,提早做相關准備,是我們人類成功在宇宙中生存並建立星際文明的充分必要條件。

話已至此,我想到了一則舊聞,2021年8月份的時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十四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其中的數理科學部重大項目指南文件裏,第一個就是“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動力學與控制”重大項目指南,並且開頭就說了尺寸達千米量級的超大型航天器是未來空間資源利用、宇宙奧秘探索、長期在軌居住的重大戰略性航天裝備,隨後也說明這種超大型航天器無法通過單次火箭發射入軌來完成建造工作,而是要通過模塊化設計、多次火箭發射、空間組裝來完成。

這個消息在當時是引起了一陣較高熱度的,很多媒體都爭相報道了,我在很久以前的節目裏也有講過,只能說這東西確實是那種光是立項就能把人驚到的大國重器,當時一聽到它的規模時,我眼睛都大了心想“多少”?!千米級?!這三個字已經非常直觀了,因爲我們知道當前世界最大水面戰艦“福特”級航母的總長度337米,排水量已經超過10萬噸了,千米級就等于是將近3艘“福特”級的長度,然後我又查了下《星球大戰》的設定,“帝國”級殲星艦的長度就是1600米,完美符合“千米級”的範疇,所以……難道……

好了打住,咱們現階段根本不可能造出這麽個玩意出來,所以我個人對“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的理解,它可能是一種綜合技術更加先進、且規模比現在的“天宮”和ISS國際空間站都要大得多的超級空間站,而對于指南文件裏提到的“宇宙奧秘探索”這種說法,可能意味著這種超大型航天器具備太陽系內航行,至少是地月系內往返運輸的能力。

說到這,給大家補充一個新的消息,最近我們的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概念視頻,幾天前的消息應該有不少人都看過了,甚至還給出了時間表,計劃在2035年完成科研站的基本型建設,開展常態化月球科研實驗、資源利用與技術驗證,最終到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設,這應該就是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完全體了,人類將由此走向更遙遠的星空。

雖然名字叫國際月球科研站,但光是看描述與科幻作品中的月球基地很像,只是沒有軍事功能,不過這座基地無論是有人運營還是無人自動化運營,其後勤補給、科研成果以及月球表面樣品和資源的傳送,也都是需要載具的,如果這種超大型航天器在此之前完成了建設,未必不可用于承擔這項任務。當然我也得說明一點,這種超大型航天器的建設難度相當大,從理論驗證到制造出實際的樣機,我也不太確定這14年(2021到2035)時間夠不夠。

參考我們海軍的055型導彈驅逐艦,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立項是在2004年,而首艦“南昌”號下水是在2017年,中間隔了13年,而建造超大型航天器的難度,大概率會遠高于建造一型最強驅逐艦。不過關注中國航天事業的同志們都明白,中國航天說到做到是出了名的,一旦公開哪個計劃,那這個計劃就是一定要做到的,如果還公開了計劃時間表,那大概率我們只需要等到計劃公示的時間去見證就行。

另外,關于這個計劃中的超大型航天器,我個人還有一個“暴論”,那就是這個消息,會不會是本世紀的一個頂級陽謀呢?這與我前面所講的“說到做到”並不存在沖突,因爲我們做到了那是自己的事,是有自己的合理計劃安排的,但別人跟不跟這個計劃,那就值得說道說道了。

有人可能會想起星球大戰計劃,那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裏根政府提出的,計劃內容大家都很熟了我就不多說,效果就是誘導蘇聯貿然加大對航天領域的投資,讓蘇聯經濟雪上加霜,成爲了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現在也確實有一個國家,他們自己本就有深厚的航天技術積累,但是對別國在航天領域的進步“憂心忡忡”,還大門緊閉,甚至立法禁止該國航天科研人員與進步最快的國家合作,共享科研成果。這個國家就是美利堅。

一紙《沃爾夫條款》直接堵死了NASA與中國航天部門展開合作的合法渠道,結果造成的情景就很滑稽,美國的NASA要求中國航天共享太空科研成果,但這種行爲卻不符合他們的法律條款,我們的空間站科研項目裏也沒有美國項目,一方面是他們人品不行,送來的項目確實沒啥科研價值,另一方面,咱老鍾人厚道心善,“不忍心”看著美國航天人員違反他們自己的法律條款,所以就別讓他們來了吧……

但他們也的確是對太空競賽,特別是太空軍備競賽,有著很高的熱忱,在這方面美國指責誰都不好使,因爲他們就是仗著自己財大氣粗,技術積累深厚,積極推動本國太空技術軍事化的國家,妄圖借此在太空中對他國造成實質上的軍事威脅,維持自己的太空優勢。

那麽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他們會認爲超大型航天器就是一種巨大的太空武器平台嗎?不好說,但從現在的事實來判斷,這種可能性比較大。因爲這個東西一旦建成,美國的太空技術優勢就會被急劇壓縮,甚至被反超,因爲它的體量太大了,長度比現在的任何一款水面艦艇都長,寬度雖然沒公開但光是長度就決定了,它能搭載大量不同用途的任務載荷,以及大量人員加上相配套的維生設備與物資,站在他們現在表現出的這種立場上來思考,無論我們怎麽證明,美國當權者都極有可能會認爲這就是太空戰艦的雛形。

那接下來就是一道選擇題了:跟還是不跟?跟,就要往這裏面投入大量資源,美國現在要處理的事務很多,還能否分出精力和大量資源投入超大型航天器的研究與建設?如果不跟,那就是坐視自己的太空優勢被中國一步步趕上甚至部分超越,在當前這股政治風氣下,美國國內有誰敢下這個決定?

好了,“暴論”就此結束,我重申一遍這只是個人的“暴論”,不一定准確,美國也有可能選擇其他技術路徑來維持技術霸權。但無論他們怎麽選,我們的計劃,是一定可以實現的,就像教員說的那樣: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一定能夠穩步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3 阅读:697
评论列表
  • 2024-05-06 20:25

    這不是陽謀,是真實的,是決定性的戰略發展

  • 2024-05-07 01:29

    在太空實驗室裝上機關炮,靠近1000米就幹掉。

  • 2024-05-07 03:36

    你要是信了你就上當了,要是不信那我就量産了[doge][doge]

  • 2024-05-07 02:39

    只要想做就能做出來。沒有不可能。

  • 2024-05-06 22:50

    小型航天器多了容易造成航天交通事故,

劉勇教授

簡介:軍事學教授;作戰指揮學博士,戰役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