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現在孩子上高中還要接送?除安全外,也是在養小時候的自己

如波談育兒 2024-05-18 02:21:50

文/蘭媽談育兒

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提問:

“爲什麽我們小時候上學沒有人接送,十、五六歲就出去打工,一走就是一年,一年就回家一次,而現在的孩子都上五六年級,讀初中,讀高中了,學校門口還站滿了接送的家長呢?”

評論區最高點贊的一句話是:“因爲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下雨了媽媽能拿著傘去接我,可是從來沒有,所以我的孩子一定不讓他淋雨,現在對孩子的所有好,也是在彌補小時候的自己,不想自己吃過的苦讓孩子再吃一遍”

是呀,淋過雨的人,都希望爲淋雨的人撐起一把傘

當初那批沒有被接送過,淋過雨、孤獨過、也受過欺負的人,他們長大有了孩子後,自然是不願意讓孩子再孤零零地一個人走在放學的路上

因此,現在很多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父母,其實就是在養“小時候”的自己

而現在很多孩子讀高中了還要接送的原因,基本上也在于以下幾點:

01

安全

車多人多,孩子的安全隱患也多

孩子安全是頭等大事,對于父母們來說,在這世間也沒有什麽是比孩子安全還要重要的

女兒剛開始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必須家長到校門口接孩子,孩子見到家長才能離開學校

那段時間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

“學校離家裏就那麽點遠,孩子自己都知道路回家,就是學校不見家長不放孩子,我們也沒辦法,只好天天接送”

後來,學校門口經曆了多次摩托車相撞事件後,很多家長都不再抱怨連連,每天默默地陪伴孩子上下學

而心有余悸的事情,還曾發生在蘭媽身上

那一次,我左手拉著大女兒、右手拉著小女兒,勻速地往學校的路上正走著

突然,一輛摩托車嗖地一下開過來,後視鏡正好和小女兒的肩膀相撞

最讓人氣惱的是,摩托車車主當時直接揚長而去,剩下我愣在原地忍不住罵了幾句

蹲下身仔細檢查,好在沖擊力度不大,女兒也沒有受傷

把大女兒目送進了學校後,越想越氣不過,直接拉著小女兒到交警叔叔每天指揮的路口告狀

當時,交警叔叔也無奈地說:“我們每天都在這個路口攔著,就是不讓摩托車過去,可有些人不勸阻,非要見空就紮”

看著他們頂著烈日炎炎在指揮交通,再看看路上人擠人、車擠車,甚至都走不動的擁堵,我才真正意識到孩子每天上下學路上的危機

還有一次,街上出現了一個精神男,每天就喜歡找那些小朋友玩

可孩子們不知情,看到男子上來就搭肩、在後面追著跑,紛紛都嚇得不行

有些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有些直接嚇得不敢去學校了

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該男子爲精神問題,也被家人接回看管起來了

可作爲家長,沒有幾個能真正放下心,大家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身邊守護著安全,親眼看著孩子走進學校、再親自接回家,才能真正心安

所以,至今爲止,哪怕大女兒已經讀三年級,哪怕她再三要求“不讓接送,自己可以去上學”,我也堅持每天早上把她送到校門口

畢竟,孩子的安全無小事,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盡量把危險扼殺在搖籃裏,也讓孩子在沒有自我防護能力之前得到充足的保護

02

彌補

受過的苦,不願意孩子再吃一遍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網友提問說:

“不明白現在的孩子爲什麽人手一個水壺,書包都那麽重了,明明中午會回家吃飯,也明明背了水壺都不喝,幹嘛還要帶上這個累贅”

有人說:每天出門背一個水壺,裏面的水喝沒喝不知道,反正如果哪天忘記背了,那回到家的第一句話就是:“渴死了,渴死了”

也有人說:水壺是日需品,即便是現在不渴,不代表到了學校也不渴,更何況,多喝些水對身體也有好處呀

還有一個網友分享了她兒時的一段經曆

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爸爸媽媽也常年在外打工

她記憶中每天早上起床天還沒亮,擔心會遲到,也沒有時間做飯,一直都是餓著肚子去學校

每次到了中午、和下午肚子都餓得咕咕叫,特別是到了放學後,走在路上都要十步兩歇,實在是餓得發慌了,就直接跑到河裏用手盛水喝

喝水能充饑,也是從那個時候就形成了潛意識習慣

後來,長大後盡管沒有再挨過餓,可包包裏永遠都裝著一個水杯,就連爲人母之後,這個習慣也沒有改變,女兒上學、出門前,給水杯裝上水就是永遠不會忘的標配

這就是典型的“淋過雨的人,會習慣爲別人撐傘”

接送孩子上下學也是一樣的道理,曾經吃過的苦都不會讓自己孩子再吃一遍

親戚家有個女兒,正在讀高一,每天都是車接車送

也有人勸說:“孩子都那麽大了,沒必要再接送了吧”

親戚卻堅持說:

“先不談孩子起早貪黑去學校的安全問題,光是學習壓力大、時間緊,就能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車接車送省下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多休息一會,像我們小時候翻山越嶺去學校讀書,回到家就晚上了,根本就沒有讀好書的精力和環境”

確實,比起以前散養的不管、不操心,如今育兒更注重家庭環境建設

而現在家長之所以有如此覺悟,主要原因也是這批家長就是之前那批被散養的孩子

他們明白孩童期最需要什麽,也知道渴望什麽樣的學習環境,以至于這批人長大成爲家長後,會潛意識按照以前缺失來彌補現在的孩子

所以,養孩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養”小時候的自己

小時候吃過的苦不會讓孩子再吃一遍,小時候渴望擁有的東西,現在也會盡量都彌補在孩子的身上…

03

重視

別人有的,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少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比起以前多兒多女的顧不過來,現在的孩子都是捧在手心裏的掌上明珠

物以稀爲貴,大家對獨生子女的孩子也自然是更加上心了

幼兒園裏,每天都有家長早早排隊,希望爭個第一、第二、或第三

這是著急要接孩子回家嗎?並不是

因爲站在前排的不是能排在第幾,而是體現出我們重視孩子的態度

大女兒上幼兒園時,每天早上都希望第一個到學校,上學的路上也經常撒嬌說:“媽媽,你能不能早點排隊,第一個來接我”

剛開始的時候我有些猶豫,擔心失言會讓女兒失望,就跟她解釋說:“媽媽盡量,好不好,因爲班上有幾個爺爺奶奶,他們總是提前半小時就排隊,媽媽還帶著妹妹,根本爭不過他們呀”

大女兒當時有些低落地走進學校,但還是忍不住回頭提醒說:“下午早點來接我”

直到後來,大女兒讀小學、小女兒讀幼兒園,有了充足時間可以早早排隊後,兩個孩子的隊伍我都排過第一

而她們看到我站在第一排時也都興奮地原地跳幾下,看得出,小朋友們都希望被爸爸媽媽第一個接回家

這不是攀比,而是渴望見到爸爸媽媽的那顆思念心,而爸爸媽媽能如願第一個接到孩子,這恰恰也是在向孩子表達我們的重視和思念

孩子上學後日日接送,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管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還是高中,但凡是學校有孩子被家長接送,那其他孩子見了也同樣會渴望有如此待遇

所以,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不需要的時候退到身後隨時保護

只要孩子心中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他們樂觀開朗、對未來也充滿期待與美好,那這便是成長裏最好的營養劑了

04

陪伴

長大很快,一不留神孩子就離開家

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一場分離

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不再整天圍在父母身邊,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也越來越好

就像幼兒園和小學還能天天回家,初中一周回家一次,到了高中就是一個月回家一次了…

外婆的侄女,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去年高三畢業,小兒子今年讀高二

從兩個孩子出生開始,她什麽事都親力親爲,兩個孩子上學了也是一樣,接完大女兒、再去接小兒子

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大女兒畢業後,小兒子讀高中,她就找了一份賣水果的工作

每天晚上下班先回家做飯,然後再蹲著點去接兒子回家吃飯

兒子心疼她,就提議說:“我可以自己騎自行車回家”

可媽媽哪裏舍得,直接回應說:“傻兒子,你現在讀高二了,下半年就要讀高三,媽媽還能接你放學的次數也剩不了多少,再看看那些往學校送吃的、喝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住在學校,基本上一個月回家一次,媽媽還是幸運的,至少每天還能做頓飯讓你吃…”

聽到這裏,我直接淚奔,再看看身邊的兩個女兒,似乎也明白了“接送”的意義:除了放在第一位的安全之外,接送孩子也是一種陪伴

說到這裏,思緒又回到兒時的一段記憶

那個時候,班裏有個新轉來的女學生,每天都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學校也深受老師的喜歡

最重要的是她有一個每天騎著自行車接她的爸爸,每天放學都能看到學校門口早早等候的身影

每次看到那一幕,班上的同學都露出羨慕表情,大家也把他們稱作:“國王來接公主回家了”

而聊起自己的爸爸時,很多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不可能,我爸呀,不罵我就好了”

于是,當初那批在羨慕和嫉妒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都懷著深深的自卑心,和自己父母的感情也通常是隔著遠遠的距離

以前的老同學,有些甚至還心懷余悸地說:“只要和父母待在一起,全身上下都不舒服”,唯獨那個被父親騎摩托車接送的女同學,朋友圈都是和父母幸福的足迹

所以,好的親子關系是從小開始的,能接送孩子的情況下就盡量陪孩子走一程吧

這是我們和孩子培養感情的機會,也是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的最直接表白方式

那麽,關于現在孩子讀高中還要接送的原因,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0 阅读:0

如波談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