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哪個王朝最硬氣

宗譜鏈 2024-05-13 16:05:51

中國曆史上最強硬的王朝非明朝莫屬。明朝雖然出現過不少古怪皇帝,但沒有一個是軟弱的。明朝自奉行國策至尊,不與外族和親、不結盟,也不向外族納稅,更不與兄弟國家客氣。他們以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爲國策,堅持了許多代。即使在內憂外患的時刻,敵人兵臨城下,明朝也會奉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此外,明朝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將公主嫁到外族的王朝,這一切都歸功于他們的強硬立場,因此擁有著無數鐵杆支持者。

讓我們一起回顧明朝的興衰史。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攻克大都,推翻元朝開始,一直到公元1644年朱由檢在北京眉山自邑,明朝曆經了16位皇帝,共享國276年。作爲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政治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廢除了丞相和行中書省,設立了三司以分掌地方權力,大力推行科舉制度,設立國子監培養人才,軍事上實行衛所制度,將日本、朝鮮等15個國家列爲海外不爭之國,經濟上大力推行移民屯田、修築水利,並減免了稅賦,開創了洪武之治,使得社會生産得以恢複和發展。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0年,但因皇太子朱彪未能繼位便早逝,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成爲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即位後推行建文新政,與祖父朱元璋嚴厲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放寬刑法、減輕賦稅,並大力削藩,相繼廢除了周王、代王、齊王、閩王等。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借機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朱允炆僅在位四年便失蹤,明成祖朱棣由此成爲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即位後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了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立了內閣和東廠。

爲了加強對北方的控制,明朝將都城遷至北京。朱棣多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設立努爾甘都司、哈密衛、貴州曾宣布政使司,並實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外友好往來。在朱棣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修建了永樂大典,被譽爲永樂盛世。但這些行動耗費了大量國力,加上削藩政策的不徹底,爲後來的漢王叛亂埋下了伏筆。公元1424年,明仁宗朱高熾登基。

朱高熾在位時文武兼備,曾在其父朱棣起兵靖難期間死守北平府,僅以萬人的軍隊保住了被南軍李景隆50萬大軍圍攻的北平,並在朱棣多次北征的時候以太子身份監國,毫無差錯。朱高熾在位期間,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發展生産,與民休息,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使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爲以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遺憾的是,朱高熾在位僅一年後因病去世,將皇位傳給了他的長子朱瞻基。

朱瞻基繼位後,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提升了內閣的地位,並教導宦官讀書參政,派遣鄭和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其父明仁宗統治的時期合稱爲仁宣之治,在位十年後去世。由于朱瞻基的英年早逝,他的長子朱祁鎮繼位時尚且年幼,國事卻由太皇太後張氏操持,任用三楊內閣主理朝政,發動了麓川之役,導致明朝的綜合國力受損。

自朱祁鎮開始親政以後,由于對王振的特別信任,導致了宦官集團的勢力逐漸膨脹。1449年,朱祁鎮親自率領軍隊出征,企圖征服不斷壯大的蒙古瓦剌部,卻在土木堡遭遇了失敗,被俘虜。孫太後與兵部侍郎于謙合力支持朱祁钰登基爲帝,共同抵禦外敵,成功守住了北京。

朱祁鎮被帶回北京,安置在南宮。1457年,他策劃了奪門之變,廢黜了景帝朱祁裕,斬殺了于謙和明將範廣,重新奪回皇位,殘酷迫害了一批功臣,重用了一些奸邪之人,導致民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

這些事件嚴重削弱了明朝景泰時期所恢複的國力。1464年,朱祁鎮病逝,明憲宗朱建深繼位,平反了于謙的冤案,任用商辂等賢臣治理國家,減輕賦稅,簡化刑罰,安置了荊襄地區的流民,促使社會經濟得以恢複。

朱建深在位期間也雇用了一些奸邪之人,加劇了朝政的腐敗。接替他的是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清除奸佞,努力改善朝政的腐敗現象,被稱爲弘治中興。雖然他曾信任宦官李廣,但後來改過自新。然而,他年僅38歲便因病去世,使得皇位傳給了他與張皇後的長子朱厚照。

朱厚照信任劉瑾等八名宦官,他們掌握了朝政大權。劉瑾更是操縱朱厚照放縱享樂,甚至在西華門修建豹房和新宅等密室,朱厚照沉溺其中。

朱厚照的荒淫生活和宦官的專橫妄爲,導致社會經濟陷入危機,階級矛盾不斷激化,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劉瑾被誅後,朱厚照又被江彬所左右。他四處遊玩,荒廢朝政,最終導致安化王和甯王相繼起兵,而朱厚照也因爲放縱享樂而在31歲時駕崩于豹房之內。由于朱厚照無子,張太後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其堂弟朱厚骢繼承皇位。

朱厚骢登基後,通過實施大禮儀逐漸鞏固了皇權,嚴格管理官員,以溫和的手段治理百姓,整頓了朝綱,減輕了賦稅,被後人稱爲嘉靖新政。然而,晚年他因信任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1542年的壬寅宮變使他險些喪命,此後長期忽略朝政,迷信方士,引發民變,蒙古俺達汗幾乎攻入北京城,南倭北虜不斷侵擾,給嘉靖時代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朱厚骢長達45年的統治結束後,皇位傳給了他的三兒子朱載坖。

朱載坖繼位後,實行了隆慶新政,重用了張居正等大臣,清除了前朝的弊政。與蒙古俺達達成和議,取消了海禁,允許民間私人貿易,被後人稱爲隆慶開關,使得明朝再次迎來了國泰民安的局面。

在明穆宗去世後,他的兒子朱翊軍接替了皇位,並由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一系列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開啓了萬曆中興的時代。雖然在位期間進行了萬曆三大征,鞏固了疆土,但也消耗了大量財力。朱翊軍晚年長時間不理政務,依舊維持了國家的正常運轉,但他任用宦官充當稅使,導致地方掠奪民財的情況日益嚴重,多次引發了民衆的抗議。他還因立嗣問題而使長子朱常洛陷入黨爭和皇權爭奪的紛爭。

朱常洛繼位後,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廢除了礦奸和稅奸,重振了朝綱。然而,由于放縱酒色,身體日漸虛弱,39歲時因服用紅丸而猝逝。在他之後,明朝的第11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執政,但由于魏忠賢和客氏的專權,引發了乙醜诏獄和丙寅诏獄等冤案,嚴重迫害了試圖改革明朝政治的東林黨人。

遼東經略的熊廷弼被罷免後,遼東戰局陷入了嚴重的危機。1627年,沉湎于聲色犬馬,追求長生不老的朱由校在乾清宮駕崩,終年23歲,將皇位傳給了皇五帝朱由檢。

朱由檢作爲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雖然大力清除了閹黨,勤于政務,實行節儉,平反了冤獄,但朝廷內部的黨派鬥爭不斷,民間災難頻繁,導致了明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同時後金政權崛起,使得明朝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34歲的朱由檢在眉山自缢,標志著明朝的正式滅亡。明朝滅亡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統稱爲南明,但僅存了18年便被清軍所滅。在鄭成功成功收複台灣後,繼續沿用明朝年號,在東南沿海堅持抵抗清軍,這一時期被稱爲明正時期。直到1683年鄭克爽投降清朝,明朝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