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朝常手持“笏板”,其作用是什麽?

小僧亂翻史書 2024-05-11 02:35:07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魏戈原

編輯|t

引言

雖然我們今天的很多古裝劇都是對曆史胡編亂造,各種曆史時期的風俗習慣都沒有了解清楚就開始拍攝,常常誤人子弟。

但是在大多數古裝劇中有一點還是比較還原曆史的,那就是那些古代大臣上朝的時候總會舉著一塊牌子,也就是笏板。

而這種行爲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真實存在,並且存在的時間還著實不短。所以大多數古裝劇拍出這樣的場景並不會違和。不過爲什麽古代官員們上朝往往都要手持一塊笏板呢?

(影視劇中的笏板)

一、爲什麽上朝要舉笏板?

大家都知道,這個笏板一般是官員們上朝的時候才會舉著的。在影視劇裏看著可能不明顯,但它的真實體積還是蠻大的。

(笏板)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這是《禮記》中對笏板的記載。如果換算成如今的度量衡長度大概在五十厘米,而寬度則是五厘米左右。

這樣一個物品在上朝的時候一直得雙手舉著還是挺累人的。明知道累,大家還都不放下一方面是因爲不敢違反禮制,而另一方面當然是因爲這東西在古代的作用非常大。

最初的笏板是起到一個記錄的作用,因爲早在先秦時代笏板就就出現了。那個時候我國可還沒有造紙術,但是在上朝的時候天子說的很多話還是得記在筆頭上避免忘記,就像今天的會議記錄一樣。

(笏板)

而當時的其他材料記錄起來很不方便,刻字非常慢,跟不上天子語速就很容易漏記、錯記。所以就有人想到了用比較方便的竹木片來記錄文字。

這種記錄用的竹木片也分爲好幾種類型,狹長的叫簡,寬厚的叫牍,而隨身攜帶的就叫笏。

所以笏板,從名字來看就可以分析出它的作用:官員隨身攜帶的竹片,既可以用來記錄朝堂上的內容,也可以用來當提醒自己的提詞器。

(笏板)

後來咱們的造紙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單說記錄這方面,笏板已經沒有什麽優勢了。

但是它卻仍然活躍在曆史舞台上,這時候的笏板更多已經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了。

畢竟從最開始使用笏板的先秦時期到造紙術發展的東漢時期,已經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笏板已經成爲了官員們的一種傳統。

而我國古代的這些官員,權力地位的區分非常明確,使用的很多物品也都是根據其身份地位有著嚴格的區分。高官們自然不會滿足于和那些地位低下的官員一樣只使用簡陋的竹板。

(《禮記》)

還是在《禮記》中,已經出現了對于不同身份地位的官員所使用笏板品質的明確劃分。諸侯們使用象牙制的,而大夫們和一般的官員都是用竹制的。

區別在于大夫們的笏板都會用鲨魚的須來裝飾,“大夫以魚須”,而一般官員只是普通的竹子而已。

當然,天子也是有記事的需求的,他用的就是最高端的一種笏板了,一般的都是玉石做成。

此外,在身份象征這方面,大臣們在同天子說話時會把笏板放在臉前,擋住自己的臉,表示自己的謙遜卑微,不直視天子容顔。

(持笏板的官員)

所以古代官員們上朝手持笏板是有著兩方面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的記錄公文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就是咱們古代很看重的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二、笏板的各種妙用

咱們前面已經聊了笏板在上朝時候的作用,這也是笏板的正統用法。但是除此之外,笏板其實在朝堂之外也有別的作用。

在《項脊軒志》中就有對笏板的記錄,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項脊軒志》)

在這裏出現的象笏其實就是歸有光祖上當官時所用,而現在被祖母用來激勵歸有光發奮讀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朝堂上在次用上這塊笏板。

可見,對于官宦家族而言,祖上在朝堂上使用過的笏板可以說是他們家族榮譽的象征,這種象征還有著激勵後輩的作用。

所以有的家族也會將笏板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歸有光)

在《舊唐書》種關于笏板,還有一個奪笏擊賊的典故。唐德宗時,朱泚想要謀反篡位,召集了一批人來一起商議。

當朱泚提及謀篡時,人群中有個叫段秀實的人勃然大怒,奪過別人手中的象牙笏就沖上前去,對著朱泚是又罵又打。最後朱泚被打得血流滿面,落荒而逃。

雖然段秀實後來也被叛黨所殺害,但這個“奪笏擊賊”的典故卻是流傳了下來。成爲忠臣誓死捐軀的概括。

到後來在許多文人的認知中,笏板也成了忠義的一種象征。比如文天祥的《正氣歌》就有這樣的句子:“或赤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笏板)

既然笏板能夠打得逆賊頭破血流,那打其他人自然也是一樣的效果。所以對于那些文官武將來說笏板說不定還有另外一種妙用。

想象一下,在曆史的某個時刻,有的官員在朝堂上爭辯,一方惱羞成怒,順手直接把笏板拍到對方臉上的情況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所以這個笏板作爲一個打人的工具而言應該也是挺順手的,畢竟在朝堂上官員們都不能帶武器出入。

三、如今的笏板

雖然在古代笏板確實有著非常多的作用,也有很強的象征意義。但是到了如今,我們卻也很難見到實物了。

除了我們現代的官員已經脫離了封建禮法的束縛,不再需要笏板的象征意義之外,也是因爲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影視劇中的官員)

早在明代,就已經規定五品以下的官員只能用木笏了。這些木笏和之前大量官員的竹笏經過時間的流逝早已經腐朽,到了現代很可能已經渣都不剩了。

後來到了清代,笏板制度就已經是完全廢棄不用。所以能流傳至今的笏板至少都是那些身份地位非常高貴的官員們使用的象牙笏板,但是數量也不多。

所以在古代擁有衆多作用和巨大象征意義的笏板,到了今天也只剩下了文物研究的價值。

而且因爲數量太過稀少,只能放在博物館中保存。普通民衆如果不去博物館自然是很難見到真正的笏板了。

參考資料:

[1]李學開.何爲笏板[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22,(Z4):88.

[2]張帥峰.笏板源流考[J].尋根,2012,(02):73-75.

[3]安長軍.古代官員的筆記本[J].文史天地,2010,(06):9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