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對“我妻之死”男主人公多一些共情?|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5-02 19:10:58
從一個更加有價值的社會討論來說,人們應該關注的是個人悲劇與公共利益交集的部分。 ▲《我妻之死》作者在微信公衆號上發布的家人照片。圖/微信公衆號“偶有管見” 文 | 柳早

據紅星新聞報道,最近,一篇題爲《我妻之死》的自媒體文章,在網絡上引發強烈關注。文章作者以萬字長文,記錄了結婚13年的妻子在加拿大患癌到病逝的全過程。文章發布之後,連日來受到廣泛關注,相關話題也登上熱搜。

但文章隨後也陷入了爭議。有人爲這段婚姻是“一段絕對不對等、不公平的婚姻,女人埋頭苦幹,男人坐享其成”。作者的妻子在婚姻中承擔了絕大部分生活責任,而丈夫“英語不好,沒有駕照,靠妻子養家”。甚至有文章直指,是這種婚姻生活“累死”了作者妻子。

面對網絡輿論的發酵,該文作者先是自行發文解釋,後又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在文章和采訪中,關于移民、關于家庭經濟、關于生三胎、關于承擔家務等一系列問題,該文作者都一一做出了回應,詳細記述了自己的家庭付出以及二人多年相伴的點滴細節。

說實話,起初看到《我妻之死》這篇文章,不少人感到非常沉痛。作者的妻子在短時間內經曆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中間經曆了一系列令人費解的醫療操作,最後依然無法挽回生命。一個在異國他鄉打拼多年的家庭,就這麽輕易地破碎了。那種悲傷,人們從字裏行間應該不難體會得到。

但這麽一個悲劇,卻被一些自媒體和網民引入了一種性別敘事:男方和女方是如何不平等,這段婚姻是如何壓榨一位女性,家庭結構是如何扭曲等等,甚至丈夫做菜的口味都被拿出來證明“不稱職”。一些網民用拿放大鏡挑毛發的勁頭,消解了一幕悲劇,將之變成了給家長裏短斷案的鬧劇。

這些斷案准確嗎?並不知道,事實上也不那麽重要。如果說,《我妻之死》這篇文章有什麽“公共意義”,那麽應當是對一些醫療操作和醫療倫理的反思。包括文章中自述病人及家屬不願放棄、醫生卻率先放棄這樣的糾結,這種話題事實上很值得進行一種深入的專業討論。

但遺憾的是,在輿論場上,這篇文章的主題已經變成了“揪出那個壞丈夫”,要他爲一場起于“基因突變”的生命悲劇負責。

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損失,很多時候輿論在喪失一種討論複雜議題、進行抽象思考的能力,而是將話題降格化,變成人人都可以插上一嘴的隱私討論。本是私密化的家庭生活,卻要從中挑出一些蛛絲馬迹的證據,用于展開對一個具體的人、對一個剛剛失去親人的家屬進行批判的素材。

這也讓人想到去年的一場悲劇:武漢一位小學生被撞身亡,其母親曾接受媒體采訪時因爲妝容而遭遇大量“作秀”的質疑,或許是因爲無法承受喪子之痛和網暴的惡意,最後她也墜樓離世。

現在一些網民,似乎總是在尋找一個完美的悲劇主人公:要求他們在經曆了悲痛之後,還要說話滴水不漏,情緒表達適度,既不能不動聲色,也不能過度賣慘,要集理性、善良、妥帖于一體,符合理想型的人設。

這要求太高了,既不現實也沒什麽意義。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終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從一個更加有價值的社會討論來說,人們應該關注的是個人悲劇與公共利益交集的部分,比如去關注醫療程序的細節,去引發生命易逝的悲憫等。

最起碼,也不妨對經曆喪妻之痛的當事人多一些共情、少一些猜測,在一場重大的家庭變故面前,人們能更多展現一種人性的溫暖,這或許也不失爲公共理性的進步。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