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將增至600萬輛國産汽車真的崛起了

極客網 2024-05-07 11:34:34

由于東南亞、中東汽車市場繼續膨脹,今年中國出口的汽車仍將保持增長。美國敵視中國汽車,歐洲保護主義盛行,比亞迪、吉利等品牌的全球化擴張將會受到阻撓,但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認爲,2024年中國將出口汽車600萬輛(包括大巴和卡車),相比去年的491萬輛增長22%。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汽車132.4萬輛,同比33.2%,保持良好增長勢頭。如無意外,600萬輛目標完全可以達成。

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出口491萬輛是中汽協數據,乘聯會數據不太一樣,2023年出口汽車522萬輛。無論怎樣,今年突破600萬輛概率很大。

中國汽車出口高歌猛進

中國最大競爭對手日本2023年出口汽車442萬輛,同比增長16%,低于中國增速。今年中國繼續超越日本沒有懸念,只是不知道能否拉大差距。

咨詢公司AlixPartners大中華區聯合主管Stephen Dyer認爲:“中國汽車産能已經爆滿,這與中國汽車企業的發展是高度吻合的,它們將會把可靠産品銷往國外市場,甚至是成熟市場,參與競爭。”Stephen Dyer還說,爲電動汽車生産電池的企業同樣也會向外擴張,“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已經觸及臨界點,它們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全球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增強。”

在東南亞地區,電動汽車開始流行,中國電動汽車拿下相當高的份額。捷途國際業務總經理Jacky Chen稱:“中國電動汽車正在湧向泰國等快速增長的市場,在那裏我們有很大的可能會超越傳統車企。”

孫曉紅認爲,2024年中國出口的汽車中,電動汽車將占40%份額,出貨達240萬輛,相比2023年增加一倍。

高盛4月23日在報告中指出,2月份比亞迪大降價,引爆價格戰,之後50多款汽車的價格平均下調10%。如果比亞迪將混動和純電汽車的價格繼續下調7%(相當于10300元),那麽今年整個中國電動汽車産業將會出現整體性虧損。

雖然歐洲盟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更高關稅(標准稅率爲10%),美國考慮禁止進口中國電動汽車,但中國電動汽車相比外國品牌仍然有巨大生産優勢。

幾天前百慕大汽車經銷商Evolution Motors的CEO Andre Labonte參加北京車展,他認爲,在電動汽車正在增長的市場,中國電動汽車已經成爲不錯的選擇。Andre Labonte稱:“我們之所以來參加展會,主要是因爲中國汽車比其它國際品牌更流行。百慕大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但正在增長,我們給中國汽車帶來了機會。”

突破歐洲市場意義重大

一季度,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比亞迪以47238輛居第一位,上汽以31018輛居第二位,吉利以13384輛居第三。這裏只考慮純國産品牌,不考慮特斯拉及合資品牌。

然後是長城汽車,出口5177輛;哪吒排第六位,出口2927輛。還有三家品牌出口超千量,它們是小鵬(1432輛)、廣汽(1348輛)、奇瑞(1052輛)。長安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只有870輛,蔚來只有388輛。

不難看出,雖然中國新能源汽車傲視全球,但出口總量並不是特別高,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普及在全球範圍內仍面臨重重挑戰,比如充電樁不夠,價格還不夠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新能源汽車的前景相當可觀,中國品牌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一季度中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價值約爲110億美元,同比增長18%。如果將所有汽車包含在內,一季度出口值約爲252億美元。換言之,新能源汽車出口值已占汽車出口總值的43%。

從出口方向看,歐洲、亞洲是主要出口地,中國一季度向歐洲出口新能源汽車21.6萬輛,向亞洲出口12.1萬輛。南美和北美的出口量分別爲5.6萬輛和3.2萬輛。

一季度歐盟乘用車銷量約爲28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所占份額約爲7.7%。在短短幾年從幾乎0%增長至7.7%,歐洲恐懼中國新能源汽車完全可以理解。

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歐洲銷售的純電汽車約有19.5%(29萬輛)由中國制造,今年份額將會攀升至25.4%。但在中國銷往歐洲的純電汽車中,約有一半來自西方車企,當中28%來自特斯拉。當然對于中國本土品牌,份額也已從2019年的0.4%增長至2023年的7.9%,今年可能會攀升至11%。

雖然找不到精准數字,但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純電汽車或者新能源汽車,本土品牌(不包括合資或者特斯拉)在歐洲所占份額今年極可能達到10%。

大家可能對10%並沒有明確概念,我們以日本汽車對比就能有一個清晰認知。和大家的感知相反,日本汽車在歐洲並沒有拿到多少份額,主要是歐洲保護主義盛行。2021年日本汽車在西歐17國的銷量約爲142萬輛,市占率11%。

如果歐洲願意放松保護,中國汽車(不論是新能源還是傳統燃油車)在歐洲的份額超越日本沒有任何困難。

中國汽車真的崛起了!

2014年時,現代是中國第二暢銷的汽車品牌,僅次于大衆。2015年之後現代命運逆轉,去年只能勉強擠進20強。很多人認爲是地緣因素導致的,但更重要的還是國産車崛起。

歐洲汽車品牌在中國的競爭力也在下降,但在對待中國汽車的態度上,歐洲與美國不同,溫柔一些,這就給了中國品牌閃轉騰挪的機會。

寶馬董事長Oliver Zipse上個月曾表示:“自由貿易應該是我們的北極星,是我們的指導原則。進口中國汽車並沒有給歐洲汽車産業帶來巨大傷害,對中國汽車征收更多關稅並不符合歐洲的利益。”

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allenius)也說,不應該提高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反而應該降低。他認爲歐洲應該進口更好的産品和更好的技術,而且行動要敏捷一些,應該推崇市場經濟,鼓勵競爭。

德國與中國在汽車領域有很強的合作關系,它並不抗拒中國汽車。中國汽車産業也在積極向歐洲投資,主要瞄准匈牙利。

如果中國電動汽車組裝商、供應商想進入歐洲市場,以期拿下更大的份額,在當地設廠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避開高關稅。(小刀)

1 阅读:689
评论列表
  • 2024-05-07 18:10

    升級別降價了!!!

  • 2024-05-07 19:52

    比亞迪打遍天下無敵手

極客網

簡介:極客網,科技使能新商業,提供最in的科技報道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