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649:有挑戰才有進步,挑戰本身也算一種幸運

花言大帥 2024-04-17 17:19:35

學習內容:

【原文】

五年(己未,公元539年)

春正月乙卯,以尚書左仆射蕭淵藻爲中衛將軍,丹楊尹何敬容爲尚書令,吏部尚書張缵爲仆射。缵,弘策之子也。

自晉、宋以來,宰相皆以文義自逸,敬容獨勤簿領,日旰不休,爲時俗所嗤鄙。自徐勉、周舍既卒,當權要者,外朝則何敬容,內省則朱異。敬容質悫無文,以綱維爲己任;異文華敏洽,曲營世譽。二人行異而俱得幸于上。

異善伺候人主意爲阿谀,用事三十年,廣納貨賂,欺罔視聽,遠近莫不忿疾。園宅、玩好、飲膳、聲色窮一時之盛。每休下,車馬填門,唯王承、王稚及褚翔不往。承、稚,暕之子;翔,淵之曾孫也。

王夫之曰:「敬容勤于吏事,而『持荷作柱持荷作鏡』之诮,已繁興于下。」

丁巳,禦史中丞參禮儀事賀琛奏:“南、北二郊及藉田,往還並宜禦辇,不複乘辂。”诏從之,祀宗廟仍乘玉辇。琛,玚之弟子也。

辛酉,東魏以尚書令孫騰爲司徒。

辛未,上祀南郊。

魏丞相泰于行台置學,取丞郎、府佐德行明敏者充學生,悉令旦治公務,晚就講習。

東魏丞相歡,以徐州刺史房谟、廣平太守羊敦、廣宗太守窦瑗、平原太守許惇有政績清能,與諸刺史書,褒稱谟等以勸之。

夏五月甲戌,東魏立丞相歡女爲皇後。乙亥,大赦。

魏以開府儀同三司李弼爲司空。

秋七月,以扶風王孚爲太尉。

九月甲子,東魏發畿內十萬人城邺,四十日罷。冬十月癸亥,以新宮成,大赦,改元興和。

魏置紙筆于陽武門外以求得失。

十一月乙亥,東魏使散騎常侍王元景、魏收來聘。

東魏人以《正光曆》浸差,命校書郎李業興更加修正,以甲子爲元,號曰《興光曆》,既成,行之。

散騎常侍朱異奏:“頃來置州稍廣,而小大不倫,請分爲五品,其位秩高卑,參僚多少,皆以是爲差。”诏從之。

于是上品二十州,次品十州,次品八州,次品二十三州,下品二十一州。時上方事征伐,恢拓境宇,北逾淮、汝,東距彭城,西開牂柯,南平俚洞,紛綸甚衆,故異請分之。

其下品皆異國之人,徒有州名而無土地,或因荒徼之民所居村落置州及郡縣,刺史守令皆用彼人爲之,尚書不能悉領,山川險遠,職貢罕通。五品之外,又有二十余州不知處所。凡一百七州。又以邊境鎮戍,雖領民不多,欲重其將帥,皆建爲郡,或一人領二三郡太守,州郡雖多而戶口日耗矣。

王夫之曰:「朱異之法,以異國降人邊陲之地爲下州,則亂政也。」

魏自西遷以來,禮樂散逸,丞相泰命左仆射周惠達、吏部郎中北海唐瑾損益舊章,至是稍備。

【原文華譯】

五年(公元539年)

1 春,正月一日,南梁任命尚書左仆射蕭淵藻爲中衛將軍,丹楊尹何敬容爲尚書令,吏部尚書張缵爲仆射。張缵,是張弘策之子。

自東晉、劉宋以來,宰相們都做文章,清談義理而怡然自得,不處理具體事務,唯獨何敬容日理萬機,處理公文,核查簿計,日夜不休,爲時俗所嗤笑鄙視。

自從徐勉及周舍去世,當權大臣,外朝政府有何敬容,宮廷內省則有朱異。何敬容誠實、質樸、謹慎,沒有什麽花架子,以維護國家綱紀和社會秩序爲己任;朱異則文采飛揚,敏捷廣博,善用手段以沽名釣譽。二人行爲相異,而都得幸于皇帝。

朱異善于伺候人主,察言觀色,阿谀奉承,用事三十年,廣納賄賂,欺罔視聽,人們無論遠近,對他無不忿恨。園宅、玩好、飲食、聲色,窮極一時之盛。每逢休假回家,車馬多得把家門都堵塞住了,唯獨王承、王稚及褚翔不去。王承、王稚,是王暕之子;褚翔,是褚淵的曾孫。

2 正月三日,禦史中丞、參禮儀事賀琛上奏說:“南、北二郊祭祀及天子親耕籍田典禮,往返都應該乘坐禦辇(人力車),不宜乘辂(馬車)。”皇帝下诏聽從,祭祀宗廟仍乘玉辇。賀琛,是賀玚弟弟的兒子。

3 正月七日,東魏任命尚書令孫騰爲司徒。

4 正月十七日,南梁皇帝蕭衍祭祀南郊。

5 西魏丞相宇文泰在行台設置學校,挑選丞郎、府佐中德行明敏者爲學生,命他們白天處理公務,晚上講習學問。(柏楊注: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夜校。)

6 東魏丞相高歡,因爲徐州刺史房谟、廣平太守羊敦、廣宗太守窦瑗、平原太守許惇有政績顯著、廉潔有能力,特地寫信給諸州刺史,表揚房谟等,以勸勉大家。

7 夏,五月二十二日,東魏立丞相高歡之女爲皇後;五月二十三日,大赦。

8 西魏任命開府儀同三司李弼爲司空。秋,七月,西魏任命扶風王元孚爲太尉。

9 九月十四日,東魏征發京畿內十萬人築邺城,四十日結束。冬,十月十四日,以新宮建成,大赦,改年號爲興和。

10 西魏置紙筆于陽武門外,鼓勵百姓批評政府,以求政事得失。

11 十一月二十六日,東魏派散騎常侍王元景、魏收出使南梁報聘。

12 東魏因爲《正光曆》錯誤嚴重,命校書郎李業興重新修正,以甲子日爲元旦,號爲《興光曆》,制成之後開始實行。

13 南梁散騎常侍朱異上奏說:“近來設置的新州逐漸增多,而小大不均,請分爲五品,各州刺史級別高低,參僚多少,都以此爲標准。”皇帝下诏聽從。

于是上品二十州,第二品十州,第三品八州,第四品二十三州,第五品二十一州。當時皇帝正東征西伐,開疆拓土,北邊越過淮河、汝水,東邊逼近彭城,西邊開拓牂柯,南邊平定俚洞,建置州郡,十分紊亂,所以朱異建議分出品級。

其中下品都是異國之人來歸附的,徒有州名,而無土地,或者在蠻夷所居住的村落設置州及郡縣,刺史、郡守、縣令都是用的當地人,尚書也管不到他們,山川險遠,與朝廷聯絡和進貢都很難打通。五品之外,又有二十余州,在哪兒都不知道。一共一百零七州。又有些邊境鎮戍,雖然居民不多,但爲了顯示對鎮守將帥的重視,也都設置建制爲郡,有一人兼領兩三個郡的太守的情況,于是州郡雖多,而戶口卻在減少。

14 西魏自西遷長安以來,禮樂散逸,丞相宇文泰命左仆射周惠達與吏部郎中、北海人唐瑾對舊的章程進行增減,至此大致完備。

【學以致用】

1,有挑戰才有進步,挑戰本身也算一種幸運

現在的南北朝,分三國

東魏和西魏因爲要面對強大的挑戰,都想吞並對方而完全獲得合法地位,所以勵精圖治

宇文泰的西魏,選拔和收集人才,白天處理政務,晚上開夜校,並且鼓勵百姓批評政府,以求政事得失(類似于藍軍機制)

高歡的東魏呢,嘉獎做的好的幹部,並鼓勵向他們學習

一邊比拼軍事,一邊比拼內政建設,都在加油趕超

而另外的南朝梁呢

它的和平可不是憑實力得來的,而是東魏與西魏兩虎相鬥所帶來的(沒顧得上與之交戰)

面對這種和平機遇,南朝梁並沒有把握好,而是一點點腐化,內政,軍事,人才都沒有進步,都在退化當中。

這是缺乏目標,不重視挑戰所帶來的後果。

2,有個問題值得思考

在中國的軍事戰爭中,爲什麽都是西北幹掉東邊,而北邊壓過南邊?

比如北周幹掉北齊,然後隋代北周,從北邊征服南邊統一全國

抛開天文地理位置因素,看人文,看內政

自東晉、劉宋以來,宰相們都做文章,清談義理而怡然自得,不處理具體事務

南朝梁這些大人物不幹實事,而北方呢

“旦治公務,晚就講習”

這裏面的差異很微妙,可以體會下

以這個角度看,所以爲什麽中國要堅定不移的守住馬克思主義這條指導精神

這值得我們警醒

任何人,任何組織,一旦成功後都會不由自主的“飄”,都不想幹實事,大人物眼裏都沒得實事,更極端一點,有的人不幹人事,想“成仙”

所以,實事求是,保持艱苦奮鬥精神,應該作爲創始人的精神內核之一。

老大如果始終清醒,組織就不會出問題

南朝梁公司的問題,主要責任還是蕭衍老板這裏。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