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訪談|商春芳:考古都“挖”了點啥?

揚眼 2024-04-29 19:21:20

近兩年,受“盜墓”題材影視劇熱播的影響,一向冷門的“考古”也火了起來。但也因此引發多場關于“考古”和“盜墓”的網絡爭議。

在大衆的認知裏,考古和盜墓,雖然都涉及到“挖”這個動作,但還是有很大不同。而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裏?大衆未必說得清。而一向低調的考古人悶頭做事,並不太愛出來做解釋。結果就是:考古成果被束之高閣;考古在很多人的眼中,成爲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挖寶行爲。

在洛陽考古研究院工作多年的商春芳,參與了許多考古項目的發掘工作,多年來一直關注考古前沿,力圖將考古學知識、考古學最新成果惠及大衆。此次,她與洛陽師範學院王建國教授、洛陽市隋唐史學會秘書長王鵬傑共同合作,出版新書《考古都挖了點啥》,以講故事的方式將考古學專業知識、最新研究成果普及大衆。

在三人合作寫作中,王鵬傑貢獻了“青年人的視角”,提供有趣的寫作角度,將題材固定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範圍內;王建國則提供了古文獻方面的支持,力求用傳統文獻與考古成果“雙重互證”;商春芳“本色當行”,搜尋大量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都希望,能將這本書做成考古行內行外都認可的普及讀物。他們也的確做到了。

記者:這本書名爲《考古都挖了點啥》,這個“挖”字,會不會引起爭議?畢竟之前有過多次“考古”和“盜墓”的網絡爭端。

商春芳:並不會。“挖”,不管是我們考古行內,還是考古行外,都是這麽說的。考古人從工地回來,同事們見面一般都會問:你那兒最近都挖了點啥?這既是一句問候語,也是彼此關心的話題。日常生活中,與朋友接觸時,朋友知道我是考古的,也都會問你們都挖了點啥。這句問候語很有畫面感,與大衆也不會出現難以理解的語言隔閡,書名也就采用了這句話。

記者:一般來說,考古人很少寫通俗讀物。他們都將精力都用在考古發掘與撰寫考古發掘報告上。您是何時起念要寫這樣一本書的?

商春芳:我想寫這樣一本考古通俗讀物,起念是在2009年,源于安陽曹操高陵的考古發現。對曹操墓的認定,在社會各界展開激烈的討論,可以說那是全民性的大討論。讀到那些質疑的文章後,我有個很簡單的想法:爲什麽我們對造導彈的科學性不會有絲毫的懷疑,但是對考古發掘以及得出的科學的結論會有這麽大的質疑?

我的反思是,我們幹考古的人對考古專業性知識的普及工作做得很不夠。當時就起念,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要寫一本通俗讀物。這是當時埋下的念頭。

2021年夏天,河南美術出版社的一位編輯約我做一檔關于考古的音頻節目,當時我定下了這個題目——《考古都挖了點啥?》,並寫下了37篇文字內容,這是這本書的基礎。

記者:市面上的考古類圖書,高頭文章比較多,包括您的《洛陽考古與絲綢之路人文交流》,並不是以普通讀者爲目標受衆。這本《考古都挖了點啥?》很難得,是一本考古業內人士向大衆科學普及的著作。

商春芳:我們做這本書,考慮的選題有很多。從考古行業術語來說,遺址、墓葬、出土器物,可以寫的內容太多。但既然是普及類圖書,就想從選題到文字風格,都讓大衆看得懂、看的明白。所以,我們在討論時,就把選題定得很親民。從日常生活出發,在考古中尋找源頭。

比如第一篇文章《火種器——古人是如何保存火種的》,我們就通過考古發現,來講述古人是如何儲存火源的。從考古發現中,我們發現古代大量的用火痕迹,還有鑽木取火的遺留物、陶土火種器。通過這些考古器物,我們講述火的發現、使用,火種的保存,一直講到現在帶USB接口的火折子,還有運動會開幕式的火炬等等。通過它們,展現了人類經曆了幾次火種保存的重大變革。

鑽木取火器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 圖源:《青藏高原絲綢之路的考古學研究》

三星堆最近兩年很火。那麽三星堆青銅器的青銅從哪兒來?快到夏天,那麽古代的冰箱什麽樣?他們的冷氣設備是什麽樣的?這些都是我們在這本書裏關注的話題。

記者:您在這本書裏還寫到了古人最早的釀酒器、東周時期的起重設備等等,這些文章都讓人耳目一新。

商春芳:面向大衆的知識普及,相對于考古研究成果,其實一直是滯後的。也正因爲此,我們在做這本書的時候,也就考慮到,既然要做普及讀物,就要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普及給大衆。這些成果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

你剛剛提到的釀酒器,是一種小口尖底瓶。關于這種小口尖底瓶,過去的說法一直是汲水器:使用時將尖底瓶兩耳穿上繩索放入水中,由于水的浮力和重心的作用,尖底瓶上半部自動傾倒,下半部翹起,隨著瓶內的水逐漸增多,尖底瓶下半部也逐漸下沉,直至瓶內盛滿水後,瓶身自動扶正。這個說法也被寫入教科書,直至現在都是如此。爲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去了解過。

馬家窯文化彩陶小口尖底瓶 圖源:《甘肅省博物館》

但它真的是汲水器嗎?半坡遺址的研究人員曾做了實驗,發現水灌到一半後,口部就翹起,無法再繼續灌水。而且將水瓶提起時,麻煩更大,因爲尖底瓶的雙耳在瓶身中間靠下,用力一提,瓶子就翻了,根本無法打水。

考古學家蘇秉琦從文字學角度也提出過新看法,認爲甲骨文“酒”字,就是尖底瓶的象形。所以,這應該是跟酒有關的器物。後來,又有專家在遺址中發現有漏鬥狀的陶器,口部恰好能插入尖底瓶的瓶口。近年來,斯坦福大學的劉莉教授對多個尖底瓶的殘留物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確認了尖底瓶的作用就是在谷芽酒釀造過程中的發酵和儲藏。尖底瓶小口利于封口,減少酒精發揮,防止酸敗;尖底則利于殘渣沉澱。所以,這種小口尖底瓶應該是一種釀酒器。可以說這是最新、最可靠的研究結論。

經常去博物館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展覽的器物只是被標上名稱,介紹性文字很少。參觀的人,看得也是雲裏霧裏。可以說,面向大衆的知識普及工作做得很疏忽。其實,一些不起眼的器物,意義很大。我在寫《東周時期的起重設備》這篇文章時,就有這樣的感觸。

1973年前後,考古人員在洛陽發現74個東周王室的地下糧窖,糧窖內發現了一種青銅組合器物。考古人員當時不知道這是做什麽的,後來請教了機械工程師,才知道在機械學上,那叫棘輪、棘爪,在機械上是用于止逆的裝置。它們在糧倉底部出現,最大的可能就是跟一同出土的齒輪組成了一組設備,是2300年前的人們制造的起重裝置。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用棘輪吊起重物,但如果想將重物暫置于半空,就用棘爪卡住棘輪。這是人類機械制造史上的裏程碑,在後世爲其他國家借鑒。

青銅棘輪、棘爪 洛陽倉窖出土

記者:除了這些,在這本書裏,還有像《驿使圖壁畫磚——古代的郵政快遞和快遞小哥》《唐代帷帽——唐代美女的防風神器》等很生活化的文章,它們都是通過考古發現來講述古人的日常。

商春芳:考古發現並不是冰冷的,它不只是發現一些瓶瓶罐罐、首飾、棺椁、壁畫等等,它發現的其實是古人的生活維度。考古發現能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知到古人在各個時期的生活片段。我們發掘出土的文物,從它的制造使用,它的背後也有一些人一些故事在裏面。也許它就是一群人生活的片段,也許它就是曆史拐點的所在。

通過這些考古發現,古人的休閑娛樂、衣食住行,古人的創造、認知、審美,文化的傳播、碰撞和交流,都像電影一樣活了過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