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傾覆,還留這清白之身作甚

白駒說 2024-04-10 20:33:10

01 總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十八日,山西甯武關。

一封封勸降檄文隨著箭矢一起飛入甯武關內,引發守關軍民一陣慌亂騷動。

自崇祯十七年開年以來,闖王李自成親率數十萬兵馬,分三路向大明王朝發動致命一擊。僅僅一個多月時間,大順軍便連克山西多處重鎮,直抵甯武關下,旋即,李自成以飛箭向守關軍民發出最後通牒:五日內不拿下甯武關,必屠城!

“屠城”二字,著實令關城軍民人人色變,但怕又有什麽用,這些日子以來,大夥也都看明白了,如今這位總兵周遇吉一心死守甯武關,想讓他獻關出降,那可比登天還難!

自從周遇吉退守甯武關後,便迅速招募城中義勇數千,加上明軍殘部,共聚集兵勇五六千人,日夜修築工事,整軍饬武。就沖這架勢,獻關投降絕無可能,一城軍民唯有抱定決心,跟著周總兵據關死守,以求擊退大順軍。

△周遇吉信劄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當兵力遠超己方百倍的大順軍如潮水般發動進攻之時,守關軍民無不心驚膽寒,不知所措。周遇吉見狀,當即下令關城四面衆炮齊發,頃刻間,一枚枚實心炮彈紮入人潮之中,戰場上立刻轟出一條條長長的血胡同,斷肢四濺,哀嚎之聲聲震四野。

在明軍炮群的猛轟下,大順軍連續三日的集團沖鋒均被挫敗,損失兵力過萬。不過,作爲一支流民軍,李自成最不缺的就是人手,而相比之下,明軍的彈藥卻十分有限,幾天下來,彈藥迅速消耗殆盡,且火炮也多有損毀。

眼看明軍逐漸不支,大順軍攻勢更盛。反觀明軍這邊,失去了火炮的助力,守軍傷亡不斷增加,部分部將喪失信心,不免開始勸說主將:“賊勢太大,恐怕守不住了。”

周遇吉聞言大怒,當即斥責道:“激戰三日,殺賊過萬,你等爲何還會如此怯懦?如果勝了,所有軍民皆爲忠義;萬一守不住了,就把我綁了獻給闖賊,你等也可安然無恙。”勸者聽罷,皆默然無語。

二月二十二日,大順軍炮轟關城,城牆多處坍塌,甯武關已難以再守。這時候,城下大順軍齊聲高呼:“獻出周遇吉,一城無死!”

關城之上,周遇吉早已淚流滿面,他看了看周圍傷痕累累的明軍將士,不禁歎道:“我周遇吉生而不能報效國家,如今又豈會吝惜一死而連累大家,你等將我綁了獻給闖賊吧。”

將軍大義凜然,軍民無不對其敬佩萬分,此刻人人掩面痛哭,無人肯將周遇吉獻出。眼瞅著城下大順軍正抓緊籌備最後一輪總攻,周遇吉急忙下令道:“不就是死嘛,不要哭,速速將我獻出。”

李自成是有意將這名忠貞之士招入麾下的,當看到已成階下囚的周遇吉時,李自成向其抛出橄榄枝:大同、宣府,任君挑選。

對此,周遇吉卻並不買賬,反而對著李自成大罵道:“瞎賊,我豈是接受僞官之人,之所以出來相見,只求一死罷了。此番軍民上城殺賊,都是聽從我的將令,與將士百姓無關。”

此後,任憑大順軍軟硬兼施,周遇吉誓死不降。最終,周遇吉被李自成下令處死。

攻破甯武關後,大順軍一路勢如破竹,再未遇到像樣的抵抗,接連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並于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城。

難怪連大順軍士卒也不免發出感歎:“他鎮如果也有周總兵這樣的守將,我等安得至此啊!”

02 學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北京紫禁城。

大殿內,崇祯皇帝朱由檢愁眉緊鎖,不時發出陣陣哀歎。

眼下,擺在崇祯面前的無非就兩條路:守和走。但前日,大順軍攻破重鎮宣府,京師已危如累卵,所有人都知道,走是現在最明智的選擇,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因如此,南遷再次成爲本次召對的核心議案。

崇祯很清楚,如此重大的決議必須借一名重臣之口提出,才能保全自己皇帝的顔面,而殿內的諸位閣臣自然是最佳人選。

崇祯瞅了瞅首輔魏藻德,魏首輔今日一言不發,打定主意不當背鍋俠,這老小子怕是靠不住了,思忖片刻,崇祯遂決定將難題抛給另一位閣臣範景文,寄希望于他能深體聖意,爲自己排憂解難。

皇帝之所以對範景文寄予厚望是有原因的。

自打年初以來,大明局勢迅速崩壞,朝臣們也隨之離心離德,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放眼望去,忠臣已是屈指可數,如果一定要點名的話,範景文絕對是其中之一。

面對大廈將傾的危局,範景文每日憂心忡忡,奈何能力有限,能做的也只有夜夜哭泣罷了。他時常哀歎道:“身爲大臣,不能仗劍爲天子擊賊,就算死了也無以報答聖上的恩德。”

這份忠心,崇祯了然于心,這時候,就靠你啦,範愛卿!

△大學士範景文

然而,接下來範景文的操作卻令崇祯大跌眼鏡。

只聽得範景文義正言辭道:“眼下陛下應該安定人心,堅守待援,除此以外臣就一概不知了。”

能將廢話說得如此理直氣壯,崇祯聽後大失所望,隨即拂袖而去,南遷之議也再次不了了之。三月十九日,也就是大順軍圍攻北京的第三天,兵部尚書張缙彥繳械投降,打開正陽門迎大順軍入城,北京城正式陷落。

得知城破的消息後,已居家絕食數日的東閣大學士範景文急忙踉跄著前往紫禁城。當趕到宮門時,到處都是慌不擇路的宮娥太監,範景文拉住一名相識的太監,詢問後才知道皇帝已經出宮去了。

北京城兵荒馬亂,滿朝文武均已閉門不出,仆人也勸範景文盡快返回家中,此時,範景文以爲崇祯已出城南逃,便答道:“聖駕已出,我又豈能回去?”

隨後,範景文寫下遺書:“身爲大臣,不能滅賊雪恥,死有余恨!”書罷,遂向南叩拜,轉而投古井殉國。當範景文家人接到其死訊後,一家二十余口亦隨之殉節。

範景文舉家殉國後,時人感歎:“閣臣委任隆重,原無活法,但唯獨範景文以死殉國,真是差強人意啊。”當然,部分寡廉鮮恥的閣臣並不能代表整個文官集團,除範景文外,在這場甲申國難中殉節的文官並不在少數,有記載的就超過四十余人。

到了清順治時期,新朝專門下诏表彰前朝忠臣,範景文等二十人榜上有名,皆予以賜田建祠,並爲其追封谥號。其中,範景文被追谥爲“文忠”。

03 太監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北京城。

在一片“後退者死”的咆哮聲中,數不盡的大順軍士卒瘋狂地向城牆湧來。

一架架雲梯沿著城牆一字排開,士卒開始爭相向上攀爬,時而有人不慎掉落,但緊接著,下面烏泱泱的人群中立刻便有人飛速補上,無窮無盡。

此時此刻,城牆上爲數不多的明軍早已嚇得魂飛魄散,一時間竟忘了殺敵。負責提督京營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見狀心急如焚,也來不及指使守軍,連忙撸起袖子親自上陣,點燃數門火炮,朝著敵軍密集處連發數炮,當場擊斃數人。

王承恩本想著起個帶頭示範作用,然而,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自己一頓猛如虎的操作並沒能提升半點士氣。很快,各處城門守軍相繼潰散,王承恩也不得不撤了下來,後接到崇祯谕旨,命其返回皇城收攏內官,抓緊籌備內城防務。

連正規軍都已喪失鬥志,四散奔逃,毫無作戰經驗的太監們就更別指望了,第二天夜裏,內城也被攻破。

此後,王承恩一直執槍守在崇祯身旁,未曾離開一步。主仆二人先是試圖趁亂沖出城門,但未果而回,只得登上萬歲山,眺望全城戰況。但見滿城烽火,局勢已無法挽回,崇祯深知大勢已去,遂返回皇宮,著手料理後事。

後妃子嗣送的送,殺的殺,待處理完一切後,不甘心的崇祯再次領著王承恩來到前殿,親自鳴鍾召集百官,結果竟無一人前來。此時,萬念俱灰的皇帝一心求死,遂再次登上萬歲山,滿懷恨意,自缢而亡。

在獨自恭送大明皇帝歸天之後,作爲崇祯朝最受聖眷的太監,王承恩同樣心如死灰,出于對崇祯和大明的忠心,王承恩並未像高起潛、杜勳之流那樣投靠李自成,而是毅然選擇在崇祯身旁自缢殉國。

清順治時期,清廷下诏褒獎烈宦王承恩,賜地建祠,追谥“忠節”,此外,順治帝還親自爲其撰寫碑文,並將他安葬在崇祯思陵旁,王承恩得以長伴故主左右。

△王承恩墓

殉節的文官甚至太監都被追谥爲“忠”,而那些降清之人卻多半被編入了《貳臣傳》,腹黑的大清還是懂一些黑色幽默的……

6 阅读:1077
评论列表
  • 2024-04-11 11:59

    崇祯期忠臣良將也不少,都在黨爭中或被陷害或者心灰意冷遠離朝堂。唉……

  • 2024-04-16 21:48

    只恨殺的還是少了。

  • 2024-06-01 07:24

    換個牛逼的皇帝可以扭轉乾坤,中興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