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中鐵十局津濰高鐵連續梁施工展現建設提質新作爲

中國基建報 2024-05-18 16:44:15

近日

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泵送入模

由中鐵十局八公司承建的

津濰高鐵濰坊特大橋跨S321省道

連續梁0號塊順利澆築完成

這是中鐵十局津濰高鐵

“首個”澆築的跨省道連續梁0號塊

標志著項目橋梁施工

邁進新階段

津濰高鐵濰坊特大橋跨S321省道連續梁全長297.6米,設計爲4墩3跨(78+140+78)米,是八公司迄今爲止參與施工的“最大跨度”的連續梁。此次澆築的35號主墩0號塊,長13米,高10米,梁面寬12.6米,混凝土體量688.04立方米,澆築曆時24小時。

0號塊作爲該橋的重要部位和施工的關鍵工序,其鋼筋及管道布設密集,挂籃預埋孔洞及預埋件數量繁多且精度要求高。爲保證施工質量和效率,項目部以“標准化”“可視化”“數字化”爲抓手,通過采取精細化施工管理手段,有效實現了對施工安全質量全方位、多角度、多層級的監督和管控,充分展示了以科技賦能培育新質生産力、助力高鐵建設提質增速的新圖景。

三個標准化

精准定位

角鋼卡具定位

利用角鋼卡具卡控鋼筋位置,並輔以刻度尺標識間距,不僅能夠實現鋼筋的精確定位,更能直觀地觀察和測量鋼筋間距偏差。每個連續梁節段可節約2個鋼筋工投入,縮短0.5天的施工周期。

預應力管道定位

采用精加工全截面整體剛性井字架,實現對預應力管道的精准定位,保證了預應力管道位置准確,並使其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不産生位移。每個連續梁節段可節約2個人工投入,縮短0.3天的施工周期。

剛性骨架定位

采用剛性骨架對後錨孔和走行軌道錨固筋精准定位,保證施工完成後,後錨杆垂直受力不傾斜,走行軌道精軋螺紋受力均勻。

兩個可視化

精細管理

BIM交底可視化

利用BIM技術的可視化特征,對連續梁各施工工序進行可視化推演與交底,從三維立體的角度對施工准備、工藝流程、工序轉換、安全質量控制到應急措施等方面進行施工指導,確保對全體參建人員做到入腦入心的深層次培訓,有效保證了施工工序銜接和施工質量。

BIM建模可視化

利用BIM建模,模擬推演鋼筋與波紋管的碰撞試驗,將圖紙中隱藏的空間問題精准暴露出來,提前編制處理方案,切實解決“錯”和“碰”的問題,從而有效提高設計質量,節約施工成本。

三個數字化

精確把控

智能張拉系統

采用高端智能張拉系統,能夠精確控制施加的預應力值,誤差範圍±1%以內;實時采集鋼絞線伸長值,自動計算伸長值,及時校核伸長值誤差,實現張拉應力與伸長量同步“雙控”,同時也有效節省了張拉人員、測量人員等人工成本消耗。

智能壓漿系統

利用計算機智能技術,在壓漿過程中進行壓力、流量、水膠比三參數控制,保證漿液質量、壓力大小、穩壓時間等重要指標符合規範要求,確保壓漿飽滿和密實。壓漿流程與持壓時間目前已全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能夠有效確保連續梁整體質量,保證其耐久性。

信息化管理系統

項目部充分利用BIM技術建立連續梁模型,將線形監控、應力監測等信息全部錄入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了線形控制的精度和准確性,保證了連續梁外觀、線形質量。

濰坊特大橋跨S321省道連續梁0號塊的成功澆築,爲後續連續梁上部結構施工打開了局面,對于推進項目整體施工進度,保證津濰高鐵按期通車具有重大意義。在後續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將緊緊圍繞公司管理提升暨高質量發展總體部署,把圍繞現場提升履約能力、創造良好信譽和品牌作爲項目管理的第一要務,在確保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全力推進上部結構挂籃懸臂澆築施工。

圖文:姚 勝 陳 博 孫 碩

0 阅读:48

中國基建報

簡介:中國基建報